汪偉唯
(宜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湖北 宜昌 443000)
常規免疫接種率是評估免疫規劃工作實施情況的重要指標,及時找出問題,對鞏固和提高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具有重要意義[1]。常規接種率報表作為接種率監測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實時監測接種率的變化,指導基層免疫規劃工作的開展。本文通過計算估算接種率、D值、R值和綜合評價方法,分析宜昌市2013—2018年常規免疫接種報告的情況,評估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選取湖北省宜昌市13個縣(市、區)每月在中國免疫規劃信息系統報告的常規接種率報表。通過湖北省免疫規劃信息系統統計宜昌市出生人口數。
1.2.1 可靠性評價 對宜昌市2013—2018年常規接種率報表數據進行匯總分析,計算卡介苗(BCG)、脊髓灰質炎疫苗(PV)、乙肝疫苗(HepB)、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DPT)和麻疹-風疹聯合疫苗(MR)的常規免疫報告接種率和估算接種率,采用差值(D)、比值(R)評價法進行評價。[2]
1.2.2 報告接種率 報告接種率=(報告實種人數/報告應種人數)×100.00%,報告實種人數和報告應種人數均來自宜昌市常規接種率報表。
1.2.3 估算接種率 估算接種率=(報告實種人數/估算應種人數)× 100.00%,估算應種人數來自于湖北省免疫規劃信息系統中統計的出生人數。
1.2.4 差值(D)評價 D值=|估算接種率-報告接種率|,評價標準:D≤0.05 為“可信”,0.05 < D≤0.15 為“可疑”,D > 0.15 為“不可信”。
1.2.5 比值(R)評價 R值≈3BCG(或3MR)/PV(或DPT),R值≈DPT/PV,評價標準:0.95≤R≤1.05判為“可信”;0.90≤R<0.95或1.05<R≤1.15,判為“可疑”;R<0.9或R>1.15判為“不可信”。
1.2.6 綜合評價 統計2013—2018年D值和R值的可信、可疑、不可信次數,每年總次數合計為10次,若累計可信數≥5次,且不可信數<5次,可判定為該市在該年度的常規接種率報表“可信”;若累計可信數<5次,則判斷為“不可信”。
應用Excel2007軟件錄入2013—2018年宜昌市常規接種率報表數據和湖北省免疫規劃信息管理系統選取的出生人口數據,用于描述性分析。
2013—2018年宜昌市五苗(BCG、HepB、PV、DPT、MR)的常規免疫報告接種率均在96%以上。見表1。

表1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規免疫疫苗報告接種率和估算接種率(%)
估算接種率在71.90%~96.94%之間。其中,2016年DPT估算接種率最低(71.90%),2018年PV估算接種率最高(96.94%),估計接種率均小于報告接種率。見表1。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規免疫接種率D值為0.00~0.28,其中,評價為“可信”的占16.66%(5/30),且評價為“可信”的D值集中在2017—2018年,評價為“可疑”的占56.67%(17/30),評價為“不可信”的占26.67%(8/30)。見表2。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規免疫接種率R值為0.00~1.28,其中,評價為“可信”的占40.00%(12/30),且評價為“可信”的R值主要集中在2016-2018年,評價為“可疑”的占50.00%(15/30),評價為“不可信”的占10.00%(3/30)。見表2。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規免疫接種率報表判為“可信”的次數依次為:1、1、1、3、5、6。通過對D值和R值的結果綜合評價表明,除2017、2018年份判斷為“可信”,其余年份均判斷為“不可信”,2013—2018年宜昌市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報告的可信度逐年提高。見表2。

表2 2013-2018年宜昌市常規免疫接種率綜合評價(%)
常規免疫接種率報告是基于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方法,作為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的一部分,已在中國廣泛使用多年。宜昌市自2010年啟用中國免疫規劃信息管理系統以來,通過系統所有鄉級預防接種單位每月逐級報告轄區預防接種情況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常規免疫接種接種報告能夠及時并全面地反映全市所有預防接種單位的接種率實時變化情況。宜昌市2013—2018年五苗(BCG、HepB、PV、DPT、MR)的估算接種率在71.90%至96.94%之間,估算接種率均低于報告接種率,說明報告接種率普遍存在虛高現象,可能與部分基層接種門診對兒童底數不清,未準確掌握應種、實種人數,報表中的應種人數直接填寫實際接種人數有關。同時,部分接種門診疫苗接種報告未計算流動兒童接種針次,導致估計接種率中的實種人數偏低。
D值評價中,僅2017—2018的BCG和MR評價為“可信”、2018年的PV評價為“可信”,說明2013—2018年估算接種率與報告接種率之間存在較大差距。D值波動范圍為0.00~0.28,D值波動范圍較大,說明湖北省免疫規劃系統統計的出生人數與該市接種門診統計的出生人數差距較大。R值評價顯示,DPT、PV、MR應種人數基本符合邏輯,但存在報告接種率不可信的現象。2014、2016年BCG的R值偏差較大,且“不可信”集中在以BCG為應種人數為基數計算的R值,提示BCG的應種人數統計有誤,這與邵燕[3]的研究結果相同。
綜合評價中,“不可信”主要集中在2014年與2016年,2013—2018年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報告“可信”數呈逐年升高趨勢,這可能與逐漸提高的數據監測質量以及規范化的專業培訓有關。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期的接種率報告監測評價將有助于提高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報告的可靠性。
由于宜昌市獨特的經濟和地理位置,被稱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擁有較多的流動人口,流動兒童的流動性相對較大,準確掌握預防接種應種人數,尤其是流動兒童的數量,是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與評價的重點[4]。加強流動兒童管理以及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鄉村醫生定期對轄區內開展兒童主動搜索以及逾期未種的調查,和公安、計生部門緊密合作,盡可能全面真實的掌握轄區內兒童底數及預防接種應種數,提高常規免疫接種率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同時提高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對于報告接種率評價為“不可信”的地區,開展實地接種率調查,重新評估當地實際接種率情況,并認真查找原因,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解決。接種率報告作為接種率監測的其中一項內容,在監測數據質量不一的情況下,需要結合接種率調查、免疫監測等其他監測資料,及時發現報告質量有問題或是監測數據可疑的地區,更好地了解實際接種率水平[5]。綜上所述,常規免疫接種率報告對于監測該地區接種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只有不斷提高報告質量,讓報告更真實、準確地反映該地區接種率,才能為我們免疫規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做到用數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