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美玲
家庭教育奠定了兒童的性格基礎,而團隊環境的熏陶對兒童成長起到重要引領作用。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第一個規模化團隊環境,幼兒園對兒童探究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大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知識擴展需求與身心成長需求,對幼兒園課程做出調整,教師應善于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挖掘隱性教育資源,借助種植活動引導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真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其探究能力。
種植活動能培養兒童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活動中,幼兒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隨后還會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調查探索,并獲得教師預設活動目標之外的經驗收獲。比如種植葫蘆后,在首輪采摘中,幼兒會發現葫蘆內部果實分為黑色與白色兩種顏色,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幼兒開始深入探究,并提出問題,為什么種子有兩種顏色?幼兒通過探究發現,將種子外層黑色物質去除,便可以看到內部白色部分,最終得到種子發霉變成黑色的結論。教師和幼兒共同研究種植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獲得相關經驗的同時,也可以提升幼兒的探究興趣。
開放和適宜的種植環境是幼兒種植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種植材料鼓勵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進而提升其探究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帶領班里的幼兒參觀幼兒園的種植園地,了解高年級幼兒是如何種植的,并鼓勵幼兒拿出工具參與到勞作過程中,幫助高年級幼兒播種。
在參與種植活動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從高年級幼兒身上學到種植經驗,還會激發其對種植的植物的興趣,幼兒會關注植物的生長狀態,時不時地會走過去看一看種子是否發芽。發現有一小塊地方沒有發芽,會著急地問高年級幼兒怎么回事,是不是沒有撒播到種子,是不是沒有澆到水?幼兒會細心照料著自己參與的種植地。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法,為幼兒提供舒適的探究環境,通過引導、支持等手段鼓勵幼兒積極探究。
兒童發展心理學提出,在幼兒成長期,正面的情感體驗能夠加強幼兒對情感的分辨及獲取能力,幫助兒童提高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促進兒童成長。因此,教師應認真對待幼兒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借助種植活動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并進一步驗證其提出的問題,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例如,幼兒園在開展種植活動之前,可以借助教師、幼兒、家長“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先跟幼兒一起探討交流:“現在是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我們的種植園里還是空空的呢,怎么辦?”幼兒們會爭先恐后地說:“我們播些種子在里面。”教師接著問:“播些什么種子呢?”幼兒們根據生活中已有的知識回答土豆、辣椒、黃瓜、韭菜……隨后引導幼兒提出對于整個種植活動的疑問,如“種子來源是哪里”“種子有哪些不同”“通過什么工具進行翻耕”“種子發芽和什么因素相關”等,并且針對以上問題制作種植活動調查表,邀請家長與幼兒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一起完成,再根據調查表的內容,共同決定到底種什么植物。另外,在決定完成后,教師還需要準備種植材料,向幼兒強調種植前的一些安全事項。
在新時期發展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更善于表達自我需求,但因成長過程中目標培育與集體生活條件缺失,這一代的孩子相對缺乏責任心及在團體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鼓勵。在幼兒接受教育初期,由于思維還未完全進入規則化,在由教師引領進行的一對多活動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經常會在種植的過程中犯錯誤。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因材施教,對于態度認真但出現錯誤的幼兒,教師要先從精神層面表揚其態度,隨后向其講解正確的種植方式,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探究,在實踐中解決自己提出的疑惑。
同時,教師還應在第一時間對幼兒的探索成果進行評價,將小組內的種植成果統一進行成績評比與成果分享,這樣既能促使兒童在任務的完成中加強目標期待感與責任心,又通過小組榮譽感的養成培養兒童的探索精神,對兒童探索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幼兒園開展種植活動對兒童探究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隨著兒童不斷成長,其心理發展也逐漸進入到從家庭好奇向社會好奇的過渡階段,幼兒園應針對兒童不斷發展的成長狀態作出科學合理的引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兒童探究能力與學習能力,為兒童的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