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燕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胃病,其實質是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慢性胃炎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較大,本文重點為大家科普一下慢性胃炎的引發因素以及調理的相關知識。
(一)藥物因素
部分患者因為自身疾病原因,需要長期服用保泰松、阿司匹林以及吲哚美辛等藥物,然而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會刺激甚至損傷胃黏膜。
(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發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潔飲食、飲水、手不干凈以及不清潔口腔等情況都可能導致幽門螺旋桿菌進入胃內部,并且長期存活,從而誘發慢性胃炎。
(三)十二指腸液反流
胃幽門松弛或劇烈嘔吐時,十二指腸中的膽汁、胰液等堿性液體會反流進入胃部,刺激胃黏膜,從而引發胃部炎癥。
(四)飲食不當
飲食不當是引發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如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較多刺激性食物、過度飲酒、喝咖啡、吸煙以及喝濃茶等都會刺激損傷胃黏膜,引發慢性胃炎。此外,缺乏B族維生素、鐵或者蛋白質也會增加慢性胃炎患病風險。
(五)精神因素
如果人長時間處于抑郁、緊張等不良狀態,會造成其神經與內分泌激素紊亂,導致胃分泌紊亂,從而誘發胃部炎癥。
(六)慢性炎癥刺激
口腔、鼻腔以及咽喉等部位的慢性炎癥也會引發慢性胃炎。這是因為這些感染部位的細菌與毒素會隨著吞咽等動作進入并刺激胃部,長此以往會誘發胃黏膜炎癥。
(一)謹慎用藥
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盡可能避免長期服用保泰松、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以及索米痛片等會刺激損傷胃黏膜的藥物,同時也應盡量避免長期服用辛溫燥熱、苦寒的中藥。若服用此類藥物時,需遵循醫囑服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以減輕其他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和損傷。若患者出現貧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講究衛生。患者應避免吃不干凈的食物,瓜果蔬菜應洗干凈再吃;避免喝不干凈的水;勤洗手,保持手部衛生;做好口腔清潔,每日定時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②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確保睡眠充足,避免勞累。③戒煙戒酒。患者過度飲酒會刺激損傷胃黏膜,而吸煙也會刺激胃部血管收縮,使得胃部的血液供應變少,誘發膽汁反流到胃部,加重胃黏膜的損傷,不利于慢性胃炎的恢復。慢性胃炎患者在做好各項護理的同時,還需要戒煙戒酒。
(三)飲食調理
慢性胃炎患者在飲食調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按時吃飯。②患者應避免吃生冷、辛辣以及油膩等刺激腸胃的食物,如蔥、姜、蒜、辣椒以及油炸食物等;避免食用堅硬、纖維太多且較為粗糙的食物;避免食用過燙、過酸、過冷以及過咸的食物。過冷食物會刺激胃黏膜收縮,影響胃功能,過熱食物會損傷胃黏膜,降低胃黏膜作用;避免過度喝咖啡、喝濃茶。③多食用易消化食物,流質飯強于普通飯,面強于米,發面食物強于死面食物,淀粉強于脂肪,細糧強于粗糧。④控制好食物攝入量與進食速度。慢性胃炎患者除了定時吃飯以外,還需要定量吃飯,避免進食過量,加重胃工作負擔,避免進食過少,滿足不了身體活動所需;進食時,患者應注意細嚼慢咽,細嚼過的食物更易于消化。⑤在心情不佳時,如情緒緊張、焦慮或者抑郁時,患者應盡量避免進食,以免不良情緒影響胃酸分泌與胃消化。⑥在吃東西時,應避免看書、看電視或者做其他事情,否則會減少對胃腸道的血液供應,影響胃工作,不利于病情控制。
(四)調節心情
精神因素也是誘發慢性胃炎的因素之一。在日常調理中,患者也需要注重自身心情的調節,消除焦慮、緊張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緒,穩定自身狀態,保持心情舒暢。患者應多與家人或者朋友傾訴聊天,及時排泄心中煩悶,減輕心理壓力,獲得精神支持。若患者有疾病方面的疑慮,切忌胡思亂想,應及時詢問專業醫生。
(五)積極治療相關疾病
口腔、鼻腔以及咽喉等部位的慢性炎癥也會引發慢性胃炎。為了控制慢性胃炎病情,患者應積極治療上述部位的慢性炎癥,以減輕此類疾病對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