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美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在一定程度上與女性的衰老有著密切關聯。患者在絕經后發(fā)病。主要的發(fā)病原因是絕經后患者缺乏雌性激素,導致骨組織的結構變化以及骨量減少,進而增加了骨折發(fā)生的可能。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老年婦女的生活質量。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主要表現為局部壓痛或叩擊痛。由于骨痛或者駝背,患者的身高會降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因是不良生活方式、絕經年齡、遺傳以及絕經后雌激素減少。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傳統治療,往往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緩解女性患者絕經后骨質疏松的病情以及患者骨量丟失的現象,但并不能完全治愈,還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藥物毒副作用。
臨床研究表明,運動可以預防骨質疏松。醫(yī)生可結合運動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方法,將運動變成治療骨質疏松的輔助性手段。運動可以加強患者的機械應力,促進患者的骨形成,提高骨密度,更好地預防骨質疏松。臨床數據表明,增加肌肉活動可以促進骨形成,提高絕經后婦女腰椎骨密度0.5%~0.7%,髖部骨密度0.8%~0.9%。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提高中老年婦女脊椎、股骨頸等的骨密度,更好地預防骨質疏松。
患者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藥物治療預防絕經后骨質疏松,例如補充維生素D。數據調查顯示,55歲以上女性血清中鈣離子濃度平均為2.32mmol/L,25羥維生素D濃度平均為18μg/L,61%的絕經后婦女維生素D的攝入不足。補充維生素D,可以降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的可能,適當的補充鈣劑也可以預防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明確規(guī)定絕經后的婦女每日鈣攝入量應控制在1000mg/d。若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未能合理補充鈣元素,則可以及時服用鈣劑來補充人體所需鈣元素。充足的維生素D和鈣元素可以保證抗骨質疏松癥藥物的療效,發(fā)揮藥物自身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病痛帶來的困擾。
中老年婦女也可以通過服用抗骨質疏松癥藥物來避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沒有中等骨折或脆性骨折史的患者,可以使用抗骨質疏松癥藥物,如唑來膦酸、利塞膦酸、地諾單抗以及阿侖膦酸等,以此降低多個部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既往發(fā)生過脆性骨折或骨折高風險的患者,可使用地諾單抗、特立帕肽、唑來膦酸、阿侖膦酸和利塞膦酸,不可使用依班膦酸和雷洛昔芬。
在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過程中,醫(yī)生要發(fā)揮抗骨質疏松藥物療程的真實作用。骨質疏松癥不可逆,患者需進行終身護理治療。通常情況下,中等骨折風險患者在常年使用二磷酸鹽3~5年后,可以停藥。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則需要繼續(xù)使用二磷酸鹽或者其他藥物進行有效治療。中等骨折風險患者在常年使用唑來膦酸3年或口服二磷酸鹽5年后,可以停藥。高骨折風險的患者,使用唑來膦酸6年或口服二磷酸鹽6~10年后,才能結合自身的實際病情,考慮是否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