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后,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會議、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先后召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正揚帆啟航。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將有力推進我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平安寧波夯基壘臺。
構建社會治理大指揮體系
健全市域社會治理領導體制。建立“市級抓統籌、區縣負主責、基層強執行”的市域社會治理工作體系,統一治理力量、整合調配資源、善用立法權限,全面提升社會治理市級統籌協調能力。加強和改進鎮鄉(街道)黨(工)委對基層各類組織的領導,深化開展農村黨建“對標建強、領航振興”行動和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推進縣鄉兩級綜合指揮平臺建設。在縣級層面,建強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實現“多中心合一”。在鎮級層面,推廣象山縣大徐鎮工作經驗,建強做實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分中心,推進與鎮級綜合信息指揮室和基層治理“四個平臺”的整合。完善綜合指揮機制和日匯總、周研判機制,收集、匯總、研判突出復雜矛盾問題,綜合運用源頭化解、多元調解等措施,確保基層疑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完善執法力量整合機制。貫徹落實《關于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的實施意見》精神,大力推進鎮鄉(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工作,逐步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鎮鄉(街道)要強化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職責,整合現有縣級派駐機構執法力量和資源,實行日常化、規范化的聯合執法。推廣建立“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制度,實現執法力量的快速反應、有效覆蓋。落實鎮鄉(街道)對區縣(市)派駐機構考核權,強化鎮鄉(街道)對部門職責交叉、需多部門協同解決的難點問題的綜合管理權。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層延伸,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公共服務。
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
加強矛盾糾紛調處化解體系建設。全面構建矛盾化解平臺體系,實行高標準建設和實體化運作,全面提升矛盾屬地吸附能力和及時就地化解能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在網格層面,試行推廣“解紛直通車”等線上線下結合的矛盾化解服務新模式。
推進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建設。完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機制,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強化警調、檢調、訴調、仲調、訪調對接機制。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處置工作機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推廣“老潘工作室”等調解模式,打造更多調解品牌;拓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參與矛盾化解的制度化渠道。深化推進領導干部下訪接訪制度和相關單位包案處理制度,落實信訪代辦制,加強信訪依法治理。
完善社會心理服務機制。推動社會心理服務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衛生健康部門牽頭、多部門協同的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和危機干預機制。依托縣、鄉兩級綜治中心和村級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建設心理咨詢室,建立市、縣兩級社會心理服務人才庫,大力開展社會公眾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構建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
嚴厲打擊突出違法犯罪。深化對突出違法犯罪的打擊整治。堅持“有黑掃黑、無黑除惡、無惡治亂”,全面形成高壓震懾態勢,確保打深打透、除惡務盡。深化緝槍治爆斗爭和禁毒人民戰爭,嚴厲打擊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等突出違法犯罪;依法打擊各類經濟犯罪,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提升打擊電信網絡等新型犯罪和跨區域犯罪的能力。
加強社會治安防控網建設。優化防控力量布局,建設、完善覆蓋基層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緊密銜接的地面、空中、網上防線,打造高效聯動的核心、外圍、遠端防線,形成立體化、無死角、高智能的“大防控”格局。堅持專群結合,科學調配公安干警、輔警及群防群治力量,建立專兼職平安巡防隊伍。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工作,深入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健全政府、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關懷幫扶體系,落實教育、矯治、管理以及綜合干預措施。
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健全屬地管理模式。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強化網民合法權益保護。加強網上陣地管控,深化網絡安全警務室等建設,依法堅決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和有害信息,凈化網絡生態。推進社區、網格群眾工作微信群全覆蓋,發動黨員、社區工作者、網格員等“進群”,推動社情民意在網上了解、矛盾糾紛在網上解決、正面能量在網上聚合。
構建公共安全大聯動體系
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的應急管理體制。完善包括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在內的全方位風險防控體系,建成市縣鄉三級應急綜合指揮平臺,完善突發案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構建實戰化、扁平化、合成化應急處置模式。推進市、縣綜合性應急處突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等建設,著眼基層一線,加強鄉鎮處突力量建設。落實公共安全屬地責任、部門責任,建立行業安全穩定風險評估、化解和管控制度,確保管行業、管業務、管生產同步管安全穩定。
完善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對重點領域、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動態監測、實時預警能力。健全公共安全隱患常態化排查整治機制,推動城鄉公共安全監管執法和綜合治理一體化。強化綜合實戰演練,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實現上下銜接、統分結合。
推進公共安全風險處置機制建設。完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推廣完善巨災保險機制,提升自然災害特別是臺風洪澇災害的科學防控能力。
構建基層治理大協同體系
筑牢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治理根基。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村級議事平臺等自治模式,強化民主決策事項落實情況的反饋與監督,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作用。深入開展“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加強基層法庭、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健全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完善公益性法律服務激勵機制;制定實施法治鄉村建設行動綱要,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寧波人”、身邊好人選樹活動,推進文化禮堂“建管用育”一體化,深化開展鄉風評議和“立家訓、樹家風”活動。
發揮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建立健全社會組織日常考核、評估管理、社會監督機制。創新孵化培育、人才引進、資金支持等方式,積極發展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推動在鎮鄉(街道)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培育和工作場所。制定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事項清單、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清單和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社會組織清單,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開展公益事務,不斷提升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匯聚全社會參與的治理合力。完善黨建帶群建工作制度,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群團工作機制,增強群團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調動企事業單位自主自治積極性,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估和激勵獎懲機制,鼓勵引導企業參與社會治理。深化“保險+治理”模式,充分發揮保險創新在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防范化解社會矛盾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的作用。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規范化專業化,健全志愿服務激勵保障機制,完善舉報獎勵、公益反哺、以獎代補等激勵措施。
構建智慧治理大支撐體系
推進智慧治理頂層設計。將智慧治理作為寧波市域治理的重要支撐,打造智能化發展戰略核心載體。在加快市大數據中心建設、強化云平臺支撐、加快部門內部信息系統整合的基礎上,構建全市“萬物互聯、信息融通、智慧發展、智能治理”的智能化建設宏闊體系,制定完善智能化建設的政策體系、制度體系、技術體系、發展規劃、數據隱私保護管理辦法,打通各部門、各系統的數據接口,提升數據資源質量和共享能力。
推進智慧治理重點項目。進一步優化基層社會治理綜合信息系統,依托寧波市政務云計算中心,進一步推進全市統一的綜合信息系統標準化平臺建設,完成基層平臺的迭代完善,進一步對接“浙政釘”功能,推動“警網融合”全覆蓋,全面整合公共視頻監控系統“雪亮工程”、平安建設信息系統、綜治視聯網等社會治理信息系統,以全省“掌上基層”為統一入口,做強做優“E寧波”基層終端,形成一條從網格層面到市級層面的“信息高速路”。進一步強化大數據聯通應用,圍繞公共安全、網絡安全等突出風險漏洞防控,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積極推動數據收集、匯聚、打通、共享、管理、分析、應用的全流程建設,著力解決信息系統開發模塊、原型及算法等不能夠滿足現實需要等問題,使大數據在預測預警預防方面發揮更大效用。進一步加快智慧社區建設,通過積極構建“大數據”和“云平臺”,建立完善智慧租戶管理系統、智慧物業系統、智慧人防系統、智慧車輛管理系統、多目標視頻分析系統、智慧社區服務系統等,進一步開發車輛車位智能管控、出入人流量智能監管、可疑人員自動預警、布防布控消息自動接收等智慧安防功能。
推進智慧治理實踐應用。以更高標準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全面達到“四全”要求,推進視頻數據信息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智慧安防小區”等建設,提升群眾安全感。建設無感生物特征聚類算法與實戰基礎應用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以虛擬身份ID為中心的檔案庫,深度挖掘分析目標對象的出現頻率、出行特點等信息,實現分析、預警等功能。積極探索社會風險智能化排查管控機制,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指標體系。
(作者單位:寧波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