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達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代對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是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整合力量協同推進。
近年來,為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寧波市積極拓展高校思政課建設格局,整合全社會的育人資源,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開創了“知行新說”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體系,推動形成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理念引領知行合一融入時代新說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挖區域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政教育資源。
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修身養性、立德樹人的重要思想和道德資源。文化滋養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寧波市探索實施的“知行新說”——百名兼職思政導師進高?;顒樱渚駜群窃诹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傳承知行合一精神,更有效地履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爸笔侵笇W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和確立的價值信仰;“行”是對社會實踐的了解把握及對相關所“知”的求證踐行;“新”既指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也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說”是將寧波奮力建設“國際港口名城”、積極打造“東方文明之都”的火熱實踐引入課堂,以鮮活靈動的話語體系“說”思政。
“知行新說”思政教育活動既融合滲透了民族精神的精華,又集中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相融通,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與寧波城市精神相契合,是寧波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和大學生實踐成長的新平臺。
隊伍創新百名導師加入思政隊伍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需要匯聚辦好思政課的社會合力,拓展思想性、理論性資源供給。
“知行新說”吸納社會各界人士兼職加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隊伍,兼職導師由寧波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各領域專家學者、優秀企業家、社會知名人士等組成,形成更大范圍和聲勢的全員育人格局。
兼職導師長期奮斗在寧波改革開放和轉型發展前沿,對寧波懷有真摯的情感,所講授交流的內容鄉土氣息濃郁、地域特色明顯,深受當代大學生喜愛。他們采用宣講對談、導師結對、現場實踐等方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道理、情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寧波實踐的現實、事實,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被高校師生譽為“有泥土味的家常話,有人情味的思政課”。
通過兼職思政導師與大學生面對面互動交流,以導師自身立德立身立行的感悟和創新創業創造的經歷為主要交流內容,開展實踐案例分享,全方位彌補了現有學校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在知識面、社會實踐經歷上的局限,有利于全員育人局面的形成。
理實融通寧波實踐聯結兩個課堂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需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推動社會大課堂帶動思政小課堂擴容提質。
“知行新說”從思政課程建設和實踐要求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寧波實踐結合起來,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思政課程建設結合起來,建設了一批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各地充分利用浙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的優勢,利用寧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傳承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的優勢,大力開發地方課程。
課程著力凝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寧波實踐中有關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建設的實踐樣本,逐步形成一個動態豐富的實踐教學專題。兼職思政導師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寧波故事、身邊故事,夯實了思政課教材體系,鮮活了思政課講授體系,讓高校的思政教育緊貼時代,更接地氣,更加生動。實踐基地根植浙東大地,創設了豐富的實踐育人場景,向當代青年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彩畫卷,打造校、政、企協同聯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青年學子在深入了解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汲取養分、豐富思想、堅定信仰。
“互聯網+”信息技術推進教學改革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需要更加注重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用互聯網手段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
圍繞“知行新說”創新實踐,市教育局建設寧波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形成實踐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機制。平臺把握“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精準對接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需求和行為規律,推動網絡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網上自主學習、信息傳遞、教學管理、在線交流討論等集成式思政教育教學輔助系統。
“知行新說”思政教育活動借力主流新媒體,把論壇、講座、訪談以視頻、文字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呈現。平臺還向全市教師征集各類思政課優秀教學案例、優秀課件、微視頻等教學資源。教學資源通過新媒體直播和互聯網傳播,形成寧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庫,并以積分制和學分制形式供師生課堂教學和課外自學,不斷擴大受益面和影響力。平臺開辟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之外的“第三空間”,實現了從“面對面”的思想碰撞到“鍵對鍵”的價值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