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琦(河南省漯河市):強制服用“大鍋藥”違背依法防控。近日,云南臨滄市個別縣區強制師生服用“大鍋藥”,引發熱議。對此,臨滄市教育部門發布通報,緊急叫停這一錯誤做法。應該說,中醫藥對于新冠肺炎有一定療效,但當地錯在強制服用,甚至把是否服藥與能否報到入學相掛鉤,顯然違背了依法防控原則。其一,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學校無權強制要求師生服用某種藥物。其二,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學校沒有權力濫設門檻,以服用“大鍋藥”作為入學報到條件。其三,“是藥三分毒”,一刀切地強制服用,有悖中醫藥辨證施治的理念。2005年6月,云南某小學為預防水痘,讓學生集體服用“大鍋中藥”,致使一些學生出現拉肚子、惡心、嘔吐等中毒癥狀,雖急送當地醫院,其中1人仍搶救無效死亡。前車之鑒,雖然當地推廣的預防新冠肺炎“大鍋藥”配方比較合理,但如果因個體差異引發不良后果,豈不是好心辦壞事?
李英鋒(河北省灤南縣):施壓企業去“新冠”商標是一種權利騷擾。近日,不少網友以成都市一家企業商標名為“新冠”為由,建議其商標更名,被該公司斷然拒絕。無獨有偶,青島一條“新冠高架路”也屢遭網友指責,并建議改名。這種起哄、無理糾纏實在荒唐,斷不可長!一條路,即便有人覺得有“新冠”字眼不太吉利,該走時還得走。但企業名稱或商標就不同了,它們都是依法注冊的,而且包含商業價值,承載著企業的商業信譽,關聯著消費者的認知和選擇。本來,如果網友不瞎折騰,不嚷著、逼著讓企業去“新冠”化,絕大多數人或許不會留心,即便發現了“新冠”字眼,也不會把此“新冠”與彼“新冠”聯系到一起,不會把商業屬性的“新冠”解讀為病毒。但經一些網友偏頗、過度的曲解,有人可能就會注意到企業名稱、商標、專利、廣告等權屬或行為中的“新冠”字眼,因而產生負面的聯想,干擾部分消費者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誤導消費者的選擇,消減企業的商業信譽和競爭力。因此,施壓企業去“新冠”化是對企業權利的騷擾,是對市場自由的暴力干涉,有侵權之嫌,網友切不可再瞎聯系、瞎解讀。
袁浩(河南省內鄉縣):放過“野味”也是放過自己。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釋放出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強烈法治信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早就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但“野味產業”依然規模龐大,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會各界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動物的聲音不斷,因為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的新發傳染病,如H7N9禽流感、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征等等都跟動物有關。一些地方濫捕濫食“野味”現象屢禁難止,除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利潤高,導致一些人為牟取暴利不惜鋌而走險,以及“吃野味進補”等錯誤觀念作祟之外,法制不完善、執法不嚴格、監管乏力、違法成本低也是重要原因。要消除嗜食“野味”陋習,除了強化民眾認知共識、觀念改變之外,還須強化法律、法治約束,讓食用“野味”者同樣獲罪,并且持之以恒地嚴厲執法,從源頭斬斷“野味”市場的黑色供應鏈,杜絕禍從口入,并借此喚醒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只有每個人都能從內心深處真正意識到,大力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全社會都向食用野生動物說不,濫食野味陋習才有望根本戒除,方能避免新冠肺炎等疫情再次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