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寧海葛家村村民曾自嘲:“葛家村能發展,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然而,去年初夏,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叢志強團隊前來進行藝術試驗半年后,太陽依然從東邊出來,但這個“無特點、無優勢、無潛力”的小村落卻神奇“變形”:村子漂亮了,村民和諧了,鄉賢回歸了,經濟發展了……他們的成功之道何在?
首先,縣委領導指導思想明確。藝術和葛家村結緣,始于一道全國性難題。寧海每年投入巨資用于鄉村振興,上項目,大拆大建,規劃設計千村一面,成本高昂,但效果不佳。葛家村也一樣,縣鎮村項目不少,請人設計、墻繪,修路、蓋房,草坪種了死、死了種……不能吃,不能喝,勞民傷財。寧海是葛洪、方孝孺、柔石、潘天壽的故鄉,文化底蘊深厚,縣委副書記李貴軍希望把鄉村內在的美和文化挖掘出來,走出一條文化振興鄉村的新路,于是推出“藝術家駐村”活動,邀請國內外藝術家指導村民設計,激發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叢志強此前做過許多政府出資為村莊設計的項目,但往往是“干部干、村民看”“去時熱鬧一陣子,離開回到老樣子”,也試圖找到一條與村民互動,用藝術設計激發鄉村振興之路。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一場找尋全國性難題寧海解法的行動。
其次,藝術家試驗方法精確。叢志強團隊高明之處:一是精心選點。走訪多個村落后,叢志強都搖頭:優勢明顯,難以復制。最終選定人均收入中等、新老建筑摻雜、方方面面乏善可陳的葛家村,他看中該村的“普通”,因為越普通就越有代表性。二是調整授課策略。開始,他精心準備PPT給村民上課,全村只來了26人,都在聊天、打電話。村民戲言,跟藝術家的距離,就像“地里的土和天上的云”。他斷然決定,改講為做,選擇村里最臟最爛的小巷,和村民一起設計、施工,耗時半個月,花了5.3萬元,用石頭、毛竹、樹樁、廢棄瓦片等,加工成躺椅、圍墻和風鈴,小巷變成一步一景的景觀路。村民充滿感激,將叢志強設計的躺椅稱為“人大椅”,將師生改造的小巷命名為“教授路”。見人大師生真有幾把刷子,村民們紛紛拉著叢教授為自家設計。三是注重激發內生動力。他把“灌輸”式改為啟發式,把“保姆”式改為互動式,村民開竅了,原來這就是藝術,設計好像并不高深,因而主動參與、樂此不疲,甚至敢挑藝術家的毛病,直至否定教授設計。這令叢志強欣喜不已:鄉村不是畫家的“秀場”,村民才是鄉村藝術的“主角”,只有培養一支具有生生不息創造力的本土隊伍,鄉村振興目標才能實現。
再次,村民對藝術的理解、運用準確。叢志強團隊兩次駐村40多天,激活了藝術潛能的村民,逐步懂得用藝術的眼光敏銳地觀察世界,用藝術思維精心地感知世界,用藝術語言優雅地表達世界,用藝術手段能動地改造世界。一些村民重拾壘石、砌墻、鋸木、扎竹等手藝,用隨處可見的木頭、毛竹、布料、鵝卵石、舊家具“裝點”村莊,打造出“一枝梅”“竹筒風鈴”“竹桂弄影”“石彩斑斕”“玉蘭王院”等充滿藝術氣息又鄉土味十足的藝術空間。葛家村山清水秀疊加藝術氣息成為“網紅村”,5萬多游客紛至沓來,累計經濟收入上百萬元。村干部借勢謀劃鄉村旅游,計劃打造四季有景的“桂語小鎮”,修建村口玻璃棧道,并已經遞交了3A景區申請表……
最后,各方面推廣方法正確。“葛家村試驗”用藝術激活了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公共精神,使之成為“藝術振興鄉村的中國范本”;而畫家走出畫室,讓藝術回歸生活,也給藝術家帶來全新體驗和境界,產生了更多的創作靈感,使廣闊天地成為藝術振興的沃土。為使這條高校和村莊“雙贏”的路子推而廣之,各方因勢利導、趁熱打鐵做了大量工作: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邀請10位村民登上大學講堂,談笑風生地給師生上了一堂藝術課;寧海縣委打算總結經驗,搭建更好的平臺,讓更多藝術師生前來大顯身手,人民大學、中國美院、寧波大學等10所高校的藝術系,已和寧海簽訂合作協議;葛家村成立“鄉建藝術團”,86名村民從叢志強手中接過“鄉建藝術家”聘書,以“領頭雁”的身份,同當地上百村莊一起探索藝術振興鄉村的中國經驗,村民葛萬永、葛詩富等名氣越來越大,被外村聘為“藝術顧問”,幫忙設計、施工,每天工錢超過400元……
我們有理由相信,叢志強團隊在葛家村播下的藝術種子,將在各地生根開花,匯聚成一股用藝術振興鄉村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