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臻
摘要: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共青團青年骨干培養模式建設作為整個共青團建設的牛鼻子工程,具有價值引領、方向指引、榜樣激勵的實踐意義,有利于形成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共青團建設閉合系統,真正促進共青團組織先進性建設。
關鍵詞:三全育人;共青團;培養模式
為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當前共青團工作的根本任務,共青團青年骨干的培養是共青團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而共青團青年骨干作為青年中的先進分子,更要發揮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
一、共青團青年骨干培養模式研究意義深遠
第一,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而團員青年骨干作為青年中的先進分子,更要敢于做先鋒、創佳績,更好地發揮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第二,先進性是我們黨贏得群眾、贏得事業勝利的能量源泉,而共青團的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共青團的先進性,才能完成黨賦予團的歷史重任, 為黨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在源頭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第三,在共青團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對共青團和廣大青年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新時期團組織和團員的先進性建設有根本遵循,但目前尚未形成新時期共青團先進性建設方面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理論研究。
二、“三三四”大思政格局下團員骨干培養模式總體規劃
深入學習貫徹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本,圍繞課堂、學校、全社會三大圈層,緊扣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路徑。
一是聚焦“內圈”抓實內容。深化“課程育人”教學改革,牢牢把握第一課堂育人主渠道主陣地,積極構建思政育人一體化體系。二是聚焦“中圈”抓牢主體。構建“四大平臺”體系,抓好第二課堂素質教育、第三課堂網絡思政教育,從組織、實踐、文化、網絡等十個方面推動育人,實現院校所有工作都服務育人、所有部門都參與育人。三是聚焦“外圈”抓緊資源。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實現全方位育人。整合社會各類育人資源,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院育人工作的強大合力。
(一)“三三四”大思政格局下團員骨干培養模式建設重點
1.組織育人平臺:貫徹黨建帶團建,強化青年骨干思想引領作用
結合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指南和學院的實際情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根據新形勢下大思政格局特征,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積極營造“三全”育人氛圍。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骨干培訓班,通過上團課專題培養、井岡山實踐素質拓展、結業分享等活動,加強青年骨干的成長成才教育,強化青年骨干服務意識,強化青年骨干思想引領作用。
2.網絡育人平臺:以活化思政工作形式為根本,筑牢網絡思政陣地
結合網絡思政特征,創新打造陣地、文化、管理三位一體的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格局。打造校園品牌網絡文化陣地,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豐富網絡文化作品創作生產,開展“網絡文明進校園”“網絡文化節”“網絡文化作品推選”三大品牌網絡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筑牢網絡思想防線,傳播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網絡培育網絡教育工作隊伍,打造網絡文化建設集群,培育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
3.素質教育平臺: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全面推進體系建設
(1)以提升實踐質量為任務,扎實推動實踐育人體系建設。構建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育人協同體系,推動專業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志愿服務、等載體的有機融合,形成實踐育人統籌推進工作格局。拓展社會實踐兩載體,擴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度;培育理論宣講、助學支教、展會賽會、扶弱助殘、文化藝術五維度社會實踐項目,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強化擔當意識。
(2)以厚植紅色文化為途徑,深入推進文化育人體系建設。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合的文化育人體系,以思想道德文化為龍頭,以知識文化傳授為基礎,以審美文化為追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紅船精神”等十大紅色主題教育為引領,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搭建大型學術競賽平臺;加強公寓文化建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風建設、學生黨建及校園文化“四進”公寓,并依靠學生社團,舉辦各類活動,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文化支撐。
4.管理服務平臺:以強化管理服務資助為保障,著力深化體系建設
管理服務平臺,以“管理育人示范崗”為帶動強化管理育人,以后勤服務質量提升為支撐深化服務育人,以“四位一體”資助模式為內容推進資助育人。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評價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成績、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等九方面的表現和水平,制定“經濟困難學生素質工程積分榜”,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與精神激勵高度融合的資助育人機制。
在共青團員先進性理論架構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建構基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的青年骨干培養,形成理論+實踐雙線互融的生態閉環系統,形成一套能打通黨建帶團建,為黨組織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的“生命制造系統”,實現共青團組織改革路徑升級,從結構功能的角度圓滿完成共青團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承擔發揮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出版社單行本,2016-07-01.
[2]共青團中央.關于全團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 “7·2”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抓好團的十八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工作的通知[Z].2018-7-16.
[3]黃志堅,石國亮.“共青團改革再出發”的時代意蘊[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0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