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摘要:《所知障》為楊仕章發表于雜志歐亞人文研究(原俄語學習)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以幾個經典例句,闡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誤區,即“所知障”。本文擬從多義詞在語境中的翻譯,以及翻譯過程中譯者地位為理論框架下,對《所知障》一文進行中譯者出現“所智障”的原因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關鍵詞:所知障;多義詞;語境;譯者地位
“所知障”原為佛家用語,指執著于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楊仕章在《所知障》中引入這一概念,意指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譯者自身的因素或詞匯本身的一詞多義現象,造成譯文中出現錯誤的現象,即楊仕章在《所知障》中指出的翻譯中出現的兩種類型的所知障:“所知之義障蔽未知之義”與“所知之詞障蔽未知之詞”。此種觀點為譯者提供了翻譯過程中譯者出現的部分錯誤提供了原因根據,使譯者能對自身翻譯中的缺陷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本文擬對楊仕章提及的兩種類型的“所知障”產生的原因在翻譯理論的框架下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1.語境下的多義詞翻譯
1.1翻譯中的語境
翻譯的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翻譯即譯意,而語義必須在語境中產生和理解,那么翻譯不可能不關注語境。”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根據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來選擇能傳遞原文作者意圖和能滿足譯文讀者認知的合適的表達方式。多義詞的多個詞匯意義如何抉擇,則有賴于譯者的認知語境,只有克服認知語境的不同,認清原語和目標語的差異,才能避免翻譯過程中出現誤區,獲得最佳翻譯。
1.2多義詞產生的原因
多義詞都是由單義詞發展來的,新的義項產生了,舊的義項還沒有消亡,新舊義項并存,就造成了多義詞。具體來說,多義詞的產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表示新事物、新意義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新事物和新概念不斷產生。為了表現這些新事物、新概念,人們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創造新詞,二是用原有的詞。人類創造的詞是有限的,但新事物和新概念卻會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因此用同一個詞表示幾種事物或概念,這種方式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多義詞也就這樣產生了。
1.3修辭需要
有些詞義的產生不是因為語言中缺少了某些表達符號,而是為了修辭的需要。人們在語言的運用中,不論是指稱某種事物,還是對某種事物進行描繪,為了提高表達效果,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借助比喻、借代、象征等修辭手段,如果這些修辭手段經常使用,并約定俗稱之后,就會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舊詞的一個義項,使舊的單義詞成為多義詞(許建章,王耀輝,江林森,2013:154-155)。
1.4 “所知之義障蔽未知之義”之新思考
“所知障”中的“所知之義障蔽未知之義”指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熟詞不熟義。作為譯者,經過綜合全面的訓練與實踐,我們頭腦中儲備的詞匯,知識越來越多。很多詞語是不用查字典的,但需要注意,有時既定的知識會遮蔽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不到既定知識外的東西。單義詞在長時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多代的更迭,可能會演變為多義詞。《所知障》所舉的錯誤案例中,譯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就是忽略了кандидат、слышаться、институт 這幾個詞所處的語境。語境(或上下文)是理解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根據,離開了它,有的單詞、短語、句子真正的所指就很難界定。案例中的кандидат不考慮語境的情況下有“候選人;副博士”的意思,并且將它譯作“副博士”這個意思,語義上順理成章。但案例出自19世紀中期的屠格涅夫的《羅亭》中。當時并無“副博士”這個學位,因此кандидат不能譯作“副博士”,聯系語境以及考慮到кандидат本身可能存在多個義項,應該譯作“學士”。這就要求我們在拿到所需翻譯的文本時,不能急于求成,應該先大致瀏覽,確定寫作的背景,時間。然后再進行研讀,聯系語境,確定各個語法單位的含義。只有如此,才能獲得佳作。
2.約束下的翻譯
2.1約束下的譯者主體性
翻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譯者,是翻譯過程即翻譯行為本身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于翻譯的全過程。譯者翻譯的過程是譯者自身主動且能動的過程,是譯者理解詮釋的一個過程。譯者的素養直接決定了他的翻譯效果。“翻譯者的主觀因素、其個性、氣質、心理稟賦、知識面、語言應用能力,乃至譯者的立場、道德因素,無不對翻譯活動起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雖然譯者的作用和地位在譯界得到了重視和肯定,但并不意味譯者可以任意發揮其主體性,對翻譯進行任意的改動,甚至是篡改原文中的詞匯,這是不符合譯者的倫理或職業道德的。
2.2“所知之詞障蔽未知之詞”之新思考
具備了翻譯能力的翻譯人員是翻譯的必要條件,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其主導翻譯過程與翻譯操作。《所知障》中出現的“所知之詞障蔽未知之詞”的錯誤與譯者自身因素有極大的關系。譯者作為翻譯過程的主體而存在。免不了在譯文中摻雜著自己的主觀感情,這些是被允許的。但譯者在一個問題上應是同一的,即應遵循翻譯的實質,翻譯是雙語間語際意義的對應轉換。這種對應最基礎的就是原文詞匯的對應,而看清理清文本是前提,破除將經驗、所經歷的知識視為常規的習慣是關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盡可能的摒棄自己的主觀意見,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對待原文中每一個語法單位。防止出現類似將предвосхищение當作восхищение,клясться當作клясть之類的現象。
結語
正如《所知障》中所說:“誠如佛家所言,所知障并不是說所擁有的知識是成佛之障,而是說將所知的、所經歷的知識、經驗視為常規的、經驗視為常規的、定例的東西,這才是障。”譯者作為原文與讀者之間的溝通的橋梁,作為翻譯的主體在翻譯過程中要認真推敲自己的譯文。翻譯過程中要時常懷有警惕之心,考慮語境,嚴格約束自己。只有這樣,一個譯者才能獲得最佳翻譯,才能夠更好的生存。
參考文獻:
[1]劉芳.翻譯的共時性與歷時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7):209.
[2]王少爽. 譯者術語能力探索[D].南開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