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國秦長城是我國古代修筑的長城之一,是修筑時間最為久遠的長城,并且將自然地理環境分割開來,在戰國秦長城地帶,農業和牧業互相交錯、互相促進,推動了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戰國秦長城體現出了秦國軍事家的軍事思想,其中有著深謀遠慮智慧的展現,展示了我國牧業文明和農業文明之間的關聯和區別,推動了我國的民族融合發展。本文從軍事、文化、經濟幾個方面作為基點,詳細分析了戰國秦長城的地理意義。
關鍵詞:戰國;秦長城;地理意義;農業;文明
戰國秦長城的修筑對中國有著重要的意義,修筑戰國秦長城不僅將匈奴南下的道路阻斷,并且將西北地區的農牧經濟帶界限明確劃分開來。在地理學的角度對戰國秦長城進行分析和研究發現,戰國秦長城和其沿線的經濟、文化發展等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戰國秦長城體現出了經濟線的作用價值。不僅如此,戰國秦長城在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意義,對于中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重要的影響,是值得深入探究和鉆研的重要古代建筑。
一、戰國秦長城的軍事地理意義
戰國秦長城蘊含著深刻的地理意義,體現在軍事方面,要從軍事地理學著手進行分析。軍事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其中主要的研究對象主體就是軍事和地理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探討和研究軍事上地理條件的運用規律、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的影響、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影響等。而區域內的軍事地理學則是針對了一定的地區范圍,研究其整體的軍事地理狀況,例如戰區軍事地理學、國家地域范圍的軍事地理學等。戰國秦長城構筑于戰國時代,當時的秦國并沒有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軍事地理學理論,但是軍事地理的重要意義已經顯現出來,地理知識被展示和應用到多種軍事實踐中。戰國秦長城所在的區域主要以高原過渡到平原的地帶為主,區域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在歷來的戰爭中,不十分高峻的山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由于生產水平有限、征戰中主要以騎兵和步兵為主要成員,因此在防御體系中,不十分高峻的山嶺自身即可成為其中的關鍵構成部分,利用河險、將長城修筑在河流的分水嶺之上。另外,由于高原過渡到平原的地形具有相對高度差較大的優勢,雖然絕對高度不一定十分高,但是其中的變化多端、地形崎嶇,因此是軍事作戰過程中的絕佳地域,真正實現了進可攻、退可守。戰國秦長城的視野空間較為開闊,作為軍事基地,對作戰中的埋伏和咽喉控制起著關鍵的作用[1]。
二、戰國秦長城的文化地理意義
戰國秦長城的地理意義體現在文化方面,則需要結合文化地理學進行相關分析和探究,文化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的一門分支學科,主要是對人類的文化空間組合進行研究的,包括地表的文化現象分布、地表的發展演化規律和空間組合方式等。戰國秦長城作為文化主渠道的人工屏障,其中體現了文化主渠道的推移方向,戰國秦長城展示了數百年來的牧業變化,在戰國秦長城的內側,由原有的牧業實現了到半牧半農、最終到以農業為主的文化轉變。而在戰國秦長城的外側,則是另一個牧業文化區域,是內側的農業文化力量無法抵達的。戰國秦長城的建設和發展歷程中,常常涉及到不同民族之間的攻守,是中原農業文化區域和北方牧業文化區域之間的對抗,二者之間的矛盾通常是由于中原的農業在自然資源上占據著一定的優勢引發的,其勞動生產率更高,由此推動了文明建設的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北方牧業文化區域,人們的生活方式遷徙不定、農業生產率較低,對文明建設的進程形成了一定的阻礙。游牧民族常常被農耕區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吸引,在南下的過程中獲取了生活必需品和精神文明。除此之外,在戰國秦長城沿線發現了體現戰國秦長城兩側文化差異的文物,在戰國秦長城內側的文物明顯多于外側,但是通過對同一時期文物的考察研究發現,其規格是一樣的,因此說明戰國秦長城兩側的文化有著緊密的關聯[2]。
三、戰國秦長城的經濟地理意義
戰國秦長城在我國發揮著農牧分界線的作用,和現如今我國的農牧分界線一樣,在戰國秦長城以南是農業區,主要以農耕業作為主要的產業,雖然戰國秦長城是一項防御工程、是人為建設的,但是卻在農牧業生產方面,成為了客觀上的一條明顯分界,是戰國秦長城地區農牧分界的關鍵考古依據,將當時戰國秦長城附近地域的農業文化和牧業文化的景觀等差異體現的淋漓盡致。戰國秦長城防線的周圍,曾經發生過難以計數的戰爭和沖突,主要是發生在中原的農業民族和北疆的游牧民族之間。當時的北方游牧民族在短時間內沒辦法獲取勝利,但是又需要中原的農業產品改變自身單一的經濟局面,必然會形成相對穩定、和平的交往局面,戰國秦長城的構建保證和促進了這一局面的形成。戰國秦長城推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圍繞戰國秦長城的修筑,對北方的經濟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刺激,促進了邊地的開發和荒地耕作[3]。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戰國秦長城的修筑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戰國秦長城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在戰國秦長城地域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民族間的感情通過戰國秦長城文化互相連接和加深,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穩定與和諧發展。幾千年來,我國的農業和牧業將戰國秦長城作為自然分界線,在北部邊疆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類型,推動了經濟的互補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天一.戰國秦長城陜西段保護利用措施研究[J].常州文博論叢,2019(00):101-107.
[2]黃永美,徐衛民.漢長城研究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05):40-47.
[3]朱允.戰國秦長城的地理意義[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06):60-63.
作者簡介:
段宏(1983年—),男,漢族,甘肅通渭人,???,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戰國秦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