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法治意識是新課標與國家教育體系的重點內容,而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培育法治意識的課程資源存在較多問題,如:資源匱乏、教師缺乏培育法治意識經驗、專業性較強等。文章通過分析教材邏輯、明確培養目標、提升資源開發質量、體現活動型特點這四個途徑擴充課程文字資源、人力資源、數字與活動資源,同時結合高中政治學科實例,展示一線基層教師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策略的探究路徑。
關鍵詞:法治意識;課程資源;開發策略
課程資源是在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文章主要是根據課程資源呈現方式來梳理培育法治意識的課程資源。
一、 分析教材邏輯,夯實課程文字資源
文字資源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教材。這涉及高中思想政治課培育法治意識的教材,主要從新課程標準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與校本教材三個方面來闡釋如何開發培育法治意識課程資源。
當前新教材4本必修課程,其中模塊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穿其他三個必修模塊“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三本選擇性必修課程設置為“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生活”“邏輯與思維”三個模塊和三本選修課程,其中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是選政治專業學生必學的。將專門培養培育法治意識的教材結構及其內容要求進行分析如下。
啟示1:通過對新教材的梳理我們可看到明確培養培育法治意識已經上升成為思想政治課非常重要的任務,因此,現在開發培育法治意識的課程資源已經迫在眉睫。
啟示2:雖然都是培養培育法治意識課程教材,但不同課程模塊內容要求不同,開發課程資源的側重點與落腳點都不同。“政治與法治”模塊更加側重于培育法治意識及對國家總方針政策的把握,因此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應該更多落腳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會的意義,從公民、政府、司法機關和全社會如何推進依法治國出發。而“法律與生活”不同的課程模塊更加側重落實青少年培育法治意識,加強學生法律常識的掌握,幫助其了解及能保護自身法律權利,履行自身義務。在開發本模塊課程資源時更加注重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結合具體情況,選取的案例和議題需要更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如以“常回家看看為什么要立法”為議題,要求學生引用自己的經驗或家人的感受,通過小組討論,分析說明贍養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同時培育學生家庭責任意識。
啟示3:新課標中強調在開發課程資源過程之中,素材的選擇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認識狀況及原有經驗”。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過程中需要了解《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結構、學科內容,只要進行充分了解和準確把握,才能遵循學生成長與認識發展規律,讓課程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開發校本教材是建設課程資源重要的部分。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與法學相關校本課程也是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培育法治意識課程資源重要寶庫。比如浙江省湖州中學編排了法律選修校本課程《法律伴我成長》,由“走近近代法學、了解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熟悉我國國家根本大法、研讀與中學生息息相關的法律案例、參與法律基礎知識競賽以及參加模擬法庭實踐活動”等六個方面組成,很好地實現法律校本選修各章節與國家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互補,既有理論學習,也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法治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啟示4:構建法律校本課程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培育法治意識課程資源開發的寶庫,甚至能與國家課程相得益彰。
二、 明確培養目標,激活課程人力資源
《青少年培育法治意識大綱》中明確提出高中階段培育法治意識目標: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識,強化守法意識,增強法治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初步具備參與法治實踐,正確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這與新課標中提出具有法治意識素養的學生課程目標是相一致的。
從兩個大綱目標中我們發現,共同培養的學生不僅應該有法律常識的,更應該有法治思維與法治觀念的;不應該是滿堂灌的,而應該是參與研究式學習的;不應該局限于課堂,更應該落實于實踐中。課程人力資源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等,這里著重強調的是如何激活教師與學生資源。
(一)雙線共同發展 提升法治教育師資力量
教師是高中政治培育法治意識課程資源的主體,培育法治意識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圍與效果由教師的素質狀況和培育法治意識觀念與能力決定。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師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法學原理與法學理念的提升。提升專業能力可以是參加高校、教研室或學校組織的各種培訓或是進修,可以是瀏覽專業的法律專業網站《廣東法院網》《中國法院網》,關注接地氣的微信平臺《人民法院報》,觀看人氣頗高的節目《今日說法》《以案說法》,也可以是常常查閱權威小巧的小紅書。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總結反思,提升自己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加強對培育法治意識教育學習活動組織策劃能力,強化自己的教學專業素養。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師可以通過社會力量協助教學。請“專業外援——法律工作者”(如法官、律師、檢察官和高校法學教師等)定期到學校為學生做主題演講和法律講座,提供除政治教師以外的課程人力資源支持。當前社會各界已經開展起“培育法治意識進校園”活動,在這良好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各界力量培育好學生法治意識。
(二)多種形式開展 激發學生學習課程興趣
讓學習以學生為主體,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是培育法治意識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主要考慮的因素素。
在法治教育中最常采用的是案例教學法,引入典型、真實的法治案例,以案說法,以法析案。引用案例可以是中外經典案例,如在講《法律與生活》第3單元3.1“勞動法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引入2004年張先著的“乙肝歧視第一案”,這一案例影響大,具有典型性,能迅速激發學生依法維護自己勞動權利的法治意識,對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也可以是當今熱點案例,如《廣東高院發布涉互聯網十大案例》就可以做“民法”與“就業創業”章節的典型案例。案例通過文本、微視頻、情境模擬、辨析討論等不同形式去開展,加深學生對法律常識的理解,培養法治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從而內化為信奉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識。
法律微電影、紀錄片、創辦法律社團、舉辦模擬法庭、走進庭審現場、參加法律知識競賽等都是有效地提高學生培育法治意識興趣的形式,通過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親身參與。
三、 提升資源開發質量,利用課程數字資源
新課標要求開發高中政治教材課程資源需要利用多種課程資源,素材的選擇與運用,既要貼近學生生活,又要反映當代社會進步的新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最具有無限的開發與利用價值的是互聯網和大眾傳媒,課程資源的開發一定離不開數字資源。
(一)必須要知道的權威網站
對于要進行法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要知道的權威網站包括:中國法院網(https://www.chinacourt.org/index.shtml)(其中審判頁面中包括當前典型與正在審判的案例)、中國庭審公開網(http://tingshen.court.gov.cn/)(各大中院高院典型案例采用庭審進行網絡直播的方式)、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oldwenshu.court.gov.cn/)(所有中級人民法院已判文書的查詢)、廣東省法治教育資源庫(包括課件、視頻、教案,主要針對小學與初中法治教育)、北大法寶(www.pkulaw.cn)(權威司法案例查找網站)。
(二)有實用價值的傳媒平臺
當前法院正在推進智慧法院辦公,也就是互聯網+訴訟新模式,因此有一大批有實用價值的平臺是我們需要知道的。如“易法院”App,易解平臺,中國法院報(微信公眾號、微博)等。
當然,擁有這些資源后挑選素材時需要注重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興趣,同時也需要考慮學生可以掌握的范圍,也就是說只有經過教師精心挑選的案例才能成為教學資源。
四、 體現活動型特點,強化實踐活動資源
新課標要求要將學科內容與活動設計相融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對接等,需要通過設置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多種課內外探究活動設計,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培育法治意識不僅要涵養尊法意識,學法意識,更重要的是規范青少年法治行為,真正參與到法治實踐中,培養其用法意識。因此,法治教育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不斷加強。當前比較好的實踐活動形式有:直觀性的、真實的法治實踐情景活動如組織志愿服務、參與法治社會實踐等來增強對法律知識的操作、應用能力,增強對國家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同等。也可以挖掘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正確消費觀和維權的主題教育”通過“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民族團結教育和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日”“憲法宣傳與普及”“憲法宣傳日”等進行學習教育。
開發和利用思想政治課程資源本是一項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系統工程,開發高中思想政治培育法治意識課程資源更是一項復雜和有挑戰的工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圍繞學生為中心,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發揮教師自身主觀能動性,才能將思想政治課堂變得更加富有活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郭紹儀.基于校本法律選修課程的法治素養培育:以《青春說“法”》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5(31):44-45.
[2]張慧.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策略優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8(1):42-43.
[3]李子煜.基于核心素養的政治課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23(7):43-46.
[4]周貴才.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法治教育的策略[J].文教資料,2014(33):140.
[5]陳愛宏.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8):71.
[6]李先軍,張曉琪.美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歷史演進、特點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5(5):17-19.
[7]陳愛宏.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8):71.
作者簡介:曾鵬輝,廣東省東莞市,東莞市第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