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傳媒行業發展迅猛、新媒體層出不窮的時代,電視媒體以其專業、技術穩定、報道客觀真實仍然獨占強勢媒體鰲頭。有公信力的新聞,正是主流媒體的主要競爭力所在。因此,電視兒童節目不能僅僅是卡通動漫,還應該有讓兒童參與的電視新聞節目。
【關鍵詞】少年兒童;參與節目;重要性
一、兒童電視新聞
(一)兒童電視新聞
兒童電視新聞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開播專門針對9-15歲兒童播出的《新聞巡禮》節目,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兒童新聞節目。國外許多媒體都有較為成功的兒童電視新聞欄目。如葡萄牙電視臺有專為7-12歲孩子準備的每天5分鐘的電視新聞欄目《每日記事本》;日本NHK有周播欄目《兒童新聞周刊》,用孩子能夠看懂的方式報道一周的新聞。
在我國,兒童新聞與少兒新聞基本屬于同一范疇。在對兒童新聞進行研究之前,必須弄清楚一個概念:“兒童新聞”是在孩子們中間發生的新聞,還是孩子們關心的新聞?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陳紅梅認為“少兒新聞”就是以“少兒”(4-14歲)為特殊受眾的新聞。此定義揭示了兒童新聞的目標受眾,但是沒有指明兒童新聞的特征。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王可認為“兒童電視新聞是借助電視傳播的視聽符號,以少兒能夠并樂于接受的表現形式,對少兒關心的動態的事實的及時報道。”筆者認為,兩者并不矛盾,兒童電視新聞即是在用電視的視角來報道在孩子們中間發生的新聞,而毫無疑問,這些新聞也是孩子們所關心的。
(二)《索日婭》節目十年記憶
《索日婭》就是一檔關注兒童的電視新聞欄目。如何辦好這檔節目?這在當時看來,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我國兒童新聞節目建設起步晚,發展較為緩慢,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思路決定出路,呼倫貝爾電視臺上下群策群力,在對國外兒童的少兒節目和青少年的思維、生活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后,沖進了一個全新領域一兒童電視新聞。
于是,小記者們學著大人拿著話筒、DV攝像機穿梭在校園、街道、少年宮,甚至去到孩子們極少能接觸到的政府機關或新聞發布現場。可能是歪打正著,也可能是觀眾好奇心使然,《索日婭》開辦不久就受到領導及觀眾的好評,首先是收視率居高不下,居呼倫貝爾電視臺專欄節目之首:之后就是領導的肯定,小記者成了新聞界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成為呼倫貝爾電視臺的一張名片。
二、參與式兒童電視新聞
(一)參與式讓兒童更好地接觸媒介
“參與式新聞”這一概念源起于美國,又稱為“公民新聞”、“草根報道參與式新聞”主要是針對公民自己報道新聞而言,體現了原本是受傳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卜衛曾提出兒童參與媒介的參與權階梯。她認為,兒童對媒介的參與分為8個等級:(1)操縱;(2)裝飾品;(3)象征性參與;(4)成人作出決定,但事先通知兒童;(5)成人決定,但咨詢兒童意見:(6)成人策劃,但與兒童一起作出決定;(7)兒童策劃,兒童自己決定:(8)兒童策劃,邀請成人一起討論,然后作出決定。從第四個階段開始,兒童參與程度逐漸提高。但從目前國內兒童電視新聞欄目的現狀來看,節目的前期策劃和后期制作鮮有兒童參與,節目中很難看到少兒的創意和想法。
“參與式新聞”在新聞研究人員眼中,有點類似“體驗式報道”,體驗式新聞是一種創新的報道方式,是指記者以第一人稱形式深入現場,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親身體驗采訪,從而獲得真實報道的新聞報道形式。這種體驗式更多針對專業記者而言,似乎并不太適合兒童,因此筆者認為參與式比體驗式更加符合兒童的實際。
結合以上觀點,本人認為“參與式兒童電視新聞”不僅應突出兒童主動參與電視新聞的采集、編輯和播報工作,還包括了成人、新聞專業人員對兒童節目參與式引導,也包括兒童新聞專業人員對兒童心理的熟悉和介入。最后,電視新聞環境參與性也非常重要。
(二)參與式兒童新聞
《索日婭》欄目從2002年開播以來,就一直注重引導青少年進行參與式新聞的生產和傳播,如其中的“DV自拍”環節,借助小型家用攝像機,讓兒童自己定選題,在家長的協助下拍攝素材,交由電視臺編輯播出。除了后期編輯部分,“DV自拍”幾乎全部是由兒童獨立完成,極大的體現了兒童對媒介的參與。正因為兒童參與的部分較多,所以呈現出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兒童視角。例如,一個名為《臺風來了》的DV作品,拍攝者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作品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臺風來臨時樓下一棵大樹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從“樹葉沙沙的響”一直記錄到“整個樹枝在不停的翻跟頭”,這類充滿童趣的新聞,深受同齡人的好評。
在兒童電視新聞制作過程中,我們不僅精心選擇滿足兒童需求的新聞事實,還要采用他們更易于接受的方式,選擇感性、直觀、形象的表現形式來做新聞,如重點選取一些孩子們喜歡的事件,這些事件是小朋友們視野范圍內的。如在《索日婭》欄目中增設的子欄目《邊走邊看》,有孩子們在學校發生的趣事、課外活動、親近大自然的體驗、家庭里和身邊發生的一些小故事等等,通過信息的娛樂性讓觀眾參與其中,吸引觀眾。另外,現在的孩子們興趣愛好廣泛、求知欲強,他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校園新聞,還對成人的世界充滿好奇,國內外重大事件、各地奇聞趣事、民族風俗、異國風情都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因此我們也選取國內外一些奇聞趣事作為我們的新聞素材。
三、兒童參與新聞的策略
(一)孩子的主動參與性
《索日婭》節目為體現孩子的參與,始終都比較注重突出小記者的采訪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雖然有時不免會帶上編導的一些指導痕跡,但是電視中做現場報道的都是觀眾自己的同齡人,能夠拉近節目與青少年觀眾的距離。
(二)成人主持的參與性指導
我們在做節目時常常會發現,同一個小記者他在這個節目的表現極其糟糕,語言稀少、表情木訥,可是在另外一個節目中卻能神采飛揚、滔滔不絕。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成人主持的引導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確有效的引導、積極善意的鼓勵就可以使參與的小記者釋放所有的思想,真正的活躍起來。
當然,成人的引導不能讓孩子有太多的“成人化”的表演,即進行新聞報道時不應該死記硬背編導所教的成人化的語言。大人的語言中有些詞語孩子不理解,死記硬背容易導致兒童緊張而影響發揮。這時候要是有成人主持在旁邊進行關鍵詞語的提示,而讓孩子按照平常的語言習慣去組織自己的語言,經常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青少年視角的參與性
“小記者”的參與性還體現為孩子要成為節目的中心,要做到這點,找準孩子的視角很重要。很多人覺得降低高度就是孩子的視角,這不完全正確,關鍵是以孩子的世界觀看世界。
要想更好的參與到孩子的心理世界,必須了解孩子的世界觀,懂得孩子所思、所想、所為和所不為。比如:天上刮風下雨了,大人們會覺得明天上班就麻煩了;可是小朋友可能會想,太好了,明天可以和同學在操場上打水戰了。再比如:媽媽明天出差正愁這幾天如何給孩子做飯;同時孩子可能也在想媽媽怎么不出差,她走我就自由了。找準孩子的視角不僅要降低身體的高度,更要降低心理的高度,走進孩子的世界,真正了解孩子才能和孩子站在一起。
(四)青少年活動環境的參與性
根據新聞接近性的原則,我們認為青少年的活動環境對兒童電視新聞的參與性也決定了兒童新聞的品質,比如學校、動物園、青少年科技館、水族館、運動場等都是兒童新聞報道的場景,雖然有專家認為孩子天天都在學校,回到家看電視還是學校的事情,悶都悶死了。但是現在再度反思專家的意見不一定就完全正確。
因為公務員愛看《新聞聯播》,經商的愛看《經濟新聞》、主婦愛看家庭倫理劇,為什么以學校為主要陣地的孩子就不愛看校園發生的事情呢?關鍵還在于所報道的新聞是不是他們關心的,手法是不是他們喜歡的。總的來說校園新聞應該是兒童新聞的主題,但不能是兒童新聞的全部。
兒童電視新聞作為電視的一個獨立形式而存在的時間很短,參與式兒童電視新聞正是兒童電視新聞的重要內容;提高青少年與編導的參與性,優化節目的品質,才能保證兒童電視新聞能夠朝著符合新聞生產規律和傳播規律的方向發展。
如今在電視臺追求高收視率的經營模式下,兒童新聞遭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在正確引導孩子的同時吸引孩子,需要少兒電視節目工作者長期的努力。《索日婭》作為呼倫貝爾電視臺的獨立兒童節目的先驅,在今后依然扮演著創新兒童新聞節目的探索者的角色。
(五)搭建全國少兒頻道交流平臺
通過與基層少先隊、共青團、學校、宣傳部門合作,建立長期有效的溝通機制,共商選題。在有條件的地方搭建記者站,并與當地電視臺密切合作,爭取在節目制作、傳輸、后勤保障等方面獲得支持。有了這些組織的幫助和協調,少兒電視工作者將會事半功倍。如此緊密聯系搭建起來的全國少兒頻道交流平臺,可以使基層電視臺拍攝的有關兒童的節目素材,通過這個平臺傳輸給省級甚至中央少兒頻道,使兒童節目獲得更大的傳播效果,也可以和省級以上的少兒頻道聯合打造節目。
參考文獻:
[1]王可.受眾預期的滿足與突破——試論兒童電視新聞的創新思路[J].中國電視,2009年06期.
[2]陳紅梅.我國少兒新聞節目傳播視角探析[J].青年記者,2008年第12期.
[3]晨曦.淺議參與式新聞的影響[J].青年記者,2009年3月下.
【作者簡介】金俐,呼倫貝爾市廣播電視臺社教中心少兒節目《索日婭》欄目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