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音,劉曉毅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廣東 佛山 528216)
職業能力,亦稱為綜合職業能力。除了從事一門或若干門相近職業必備的技能,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所展現出的科學思維和為人處事的態度也是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1]。然而,職業能力并不伴隨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習得而自然形成,個體只有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將所學知識、技能和態度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才能形成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2]。職業能力分析為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以及課程實施與評價奠定基礎,起到關鍵作用[1]。
分析涉及英語的職業能力,前提是分析教學需求。以我院(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課題組采用“問卷+訪談”的調研形式,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設計了該專業英語教學需求問卷,內容涉及英語與崗位相關性、對職業發展貢獻度、崗位核心英語技能三個維度。結合問卷結果,以專家座談、學生訪談等形式深入了解需求情況。調查收到來自行業專家、企業一線工作人員和專業教師的有效問卷24 份,來自學生的有效問卷148 份,覆蓋環境工程技術專業高本銜接在校生人數的92%,較具代表性。通過調研,了解到英語與環境工程技術類相關崗位的關聯度較高,并且隨著學歷層次的提升,英語與崗位相關性增大。隨著職位晉升,英語對職業發展的貢獻度也隨之凸顯。閱讀和翻譯作為崗位核心英語技能,在教學內容中體現為行業概論性的英文介紹,以及英文技術文件、設備說明書等。此外,英文工作郵件信函寫作,日常及工作英文口語交際也是重要的教學需求。
“二維四步五解”職業能力分析法,通常針對專業進行人才職業能力的分析,以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在英語教學供需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借鑒這一方法,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對英語職業能力進行分析,使“職業能力得以有層次地、清晰地表達,并且可評可測。”[1]一方面提高了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導向性,另一方面也為課程教學評價提供重要依據。
根據“二維四步五解”分析法的基本內涵,將職業能力劃分為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兩個維度。專業能力是人們從事一門或若干相近職業所必備的技能,包括能力構成中的技能和知識兩大要素,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能力[1]。比如一名化驗員“能夠分析樣品”,表明其具備專業能力。職業素養則指能力構成中的態度要素,與純粹的職業技能和知識無直接關系,是可以遷移到其他勞動組織或者其他職業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促進人們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如一名化驗員具備“嚴謹科學的工作作風”,這一素養能促進其不斷發展,并很好地適應新的崗位要求。
公共英語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應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然而高職畢業生就業崗位多元化,即便按照專業相關性、就業比重和適量性的原則,在進行職業能力分析時,一個專業也將對應4~6 個目標崗位[1]。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有調研顯示,該專業高職畢業生初始崗位包括環境工程業務員、環保運營操作員和環保設備維修維護技術員,目標崗位包括環保技術員和環境工程設計員等[3]。環境工程技術專業高職畢業生所從事的就業崗位,尤以環境工程業務員為主[4],對他們而言,英語職業能力與崗位的相關性在涉外工作中尤為凸顯。
根據英語教學供需調研結果,了解到環境工程技術專業各崗位涉及英語的工作項目具備共通性,因此在對涉及英語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時,放棄以職業崗位為單位確定典型工作任務,而以職業崗位群為核心,分析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英語職業能力,既提高了職業能力分析的效率,也利于崗位技能要求存在重合的不同專業實現資源共享。
第一步,確定以職業崗位群來劃分工作項目。
第二步,根據供需調研結果,最終確定環境工程技術行業從業人員涉及英語的工作項目主要為四類——閱讀行業概論性英文介紹,閱讀英文技術文件、設備說明書,英文工作郵件信函寫作,日常及工作英文口語交際。
第三步,每個工作項目按照內容事項細分為若干個工作任務。比如第一個工作項目——閱讀行業概論性英文介紹——可細分為學習行業相關高頻詞匯、學習篇章布局和了解行業動態三個工作任務。為了理解篇章,需要從詞匯和篇章邏輯兩方面入手,從而最終實現閱讀的目標,即了解行業動態。工作任務是工作項目的具體呈現和落實。
第四步,明確完成某一任務需要具備的具體能力要求。
以上是針對專業能力的分析,接下來分析各崗位通用的職業素養。按照“二維四步五解”分析法,將職業素養細化為“溝通交流、數字應用、革新創新、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責任(安全) 意識、外語應用、其他”十個方面[1]。對涉及英語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最核心的職業素養必然是外語應用。此外,無論書面或口頭的溝通交流,均為崗位群涉及英語的工作任務必備之能力要求。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是創新能力[5],革新創新亦是實現對外技術交流和推廣的能力要求。確定好重要的職業素養分類后,然后是將這三項職業素養分類進一步細化為職業能力點。
“五解”是指從五個方面解析完成工作任務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根據目標工作任務或期望的素質要求,從“需具備的技能、需使用的工具、能運用的方法、注意的工作要求、具備的理論知識”五個方面分解分析成職業能力。一般采取動賓結構的簡短用語來表達職業能力[1]。在上述對專業能力進行分析的第四步驟,細化出環境工程技術專業涉及英語的21 個職業能力點(如表1 所示)。

表1 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英語職業能力分析表
從內涵上看,“二維”的職業能力分類實質上與能力構成的三要素(知識、技能、態度) 是一致的[6]54。專業能力對應知識和技能,職業素養對應態度。課程結構內容分析是指對該課程所對應的每個工作項目、工作任務或職業能力形成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行具體分析[6]183。因此,基于環境工程技術專業英語職業能力分析,可進一步對英語課程結構內容進行分析。
利用“課堂內容分析的魚骨圖”(見圖1),第一步分析技能,第二步對應技能形成要求,逐條分析知識。即首先確定要求學生會做什么,再根據目標明確學生要知道什么[6]183-184。通過英語課程內容結構分析的魚骨圖,可以確定課程結構表中的學習任務,即魚骨圖中間的“魚骨”。這些“魚骨”與職業能力分析表的工作項目、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點對應。上下部的“魚刺”,則分別對應完成每個學習任務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盡管沒有在“魚骨圖”中標示出來,職業素養仍然是課程結構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職業素養的通用性,可用文字進行描述。即外語應用、溝通交流和革新創新。

圖1 英語課程內容結構分析的魚骨圖
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在英語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分析英語課程結構內容,可見同一專業不同工作項目之間存在技能重合點。實際上,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使得不同專業涉及英語的工作項目之間也存在技能重合的現象。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比如詞匯學習策略,可查字典、猜測和構詞法等,作為教學內容,適用于所有以閱讀為崗位核心技能的專業。
培養職業能力是高職教育的根本,既反映了社會需求對高職教育的客觀需求,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7]。由于職業崗位不確定性與復雜性并存,由此帶來職業崗位的“遷移”越發頻繁[8]。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他們不但具備崗位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還具備通用的職業素養,是職業教育的根本。因而,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9]。以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分析職業能力和課程內容結構,明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改革思路[10],使學習者在關注語言意義的過程中自然產生二語習得,為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促使課程與能力對接。通過分析,可以明確工作任務中技能重合的部分,為建設以崗位群為核心的教學資源庫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