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荷 蔡曦 肖蕭
摘要:畢節市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區,林糧爭地矛盾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為進行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復,實施了林業科學技術項目。藏柏與楊樹針闊混交生態林不規則混交種植,藏柏、桃、李經濟生態林塊狀混交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種植中,要組建專業的植苗隊伍,推廣應用保水劑,選擇合適的樹種,同時注意環境保護與病蟲害防治,使土地石漠化趨勢得到抑制,為石漠化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石漠化;植被恢復;治理
李永荷,蔡 曦,肖 蕭,等. 貴州畢節市巖溶山區石漠化治理項目實踐及植被恢復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4):44-45.
畢節市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區,成土母質多為石灰巖,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質山、半石質山分布廣、面積大,山高坡陡,溝壑深切,大于25°坡耕地占農業用地的40%以上,且多為石旮旯地。由于人口密度大,林糧爭地矛盾十分突出,毀林開荒、陡坡耕作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由于該區多為喀斯特石灰巖山地,土層淺薄干燥,土地母質化現象嚴重,許多植物難以生長,因此,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進行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科學合理的樹種選擇與配置,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使用,使巖溶山區造林成活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再通過針闊混交,在實現恢復植被的同時形成具有較高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復合生態系統,是石漠化治理的首選[1]。2007年,國家林業局科技司下達筆者所在單位實施了林業科學技術項目《巖溶山區石漠化治理及植被恢復技術示范》,通過項目的實施,總結了巖溶山區植被恢復的一些實用技術,以期為石漠化治理提供參考。
一、項目區基本情況
項目位于畢節市黔西縣東南部、烏江上游六廣河西岸的素樸鎮古勝村、營山村和馬路村。項目實施地巖石裸露極為普遍,占土地總面積的40%以上,石漠化現象極為典型,耕地較為零星,且石質化嚴重。
二、項目建設情況
項目下達后,通過科學的整地、栽植、撫育,結合容器育苗、保水劑及ABT生根粉等先進實用技術,建設了藏柏與楊樹的針闊混交生態林483.7畝,藏柏、桃、李經濟生態林131.7畝。
栽植時,要穴狀整地,品字形排列,標準為桃、李80 cm×80 cm×60 cm,藏柏、楊樹40 cm×40 cm×30 cm。藏柏與楊樹針闊混交生態林為不規則混交,藏柏、桃、李經濟生態林為塊狀混交,即山體上部主要栽植藏柏,下部則栽植桃和李。藏柏與楊樹針闊混交生態林模式株行距為2 m×2 m,即167株/畝;藏柏、桃、李(塊狀混交)經濟生態林模式藏柏株行距為2 m×2 m,桃、李株行距為3 m×4 m。
要加強撫育管護,采用塊狀撫育,刀撫、鋤撫相結合,鏟除1 m范圍內雜草并進行松土。撫育時間造林當年為7-8月,以后每年4-5月和7-8月各進行一次,松土深度5-10 cm,做到近苗淺,外圍深。加強追肥,促進苗木生長,每年對藏柏、楊樹施N肥50 g/株(4-5月),P肥50 g/株(7-8月);對桃、李施N肥100 g/株(4-5月),P肥100 g/株(7-8月)。
三、項目建設效益
1、生態效益
通過調查,至2012年,造林保存率達到92%,植被覆蓋度0.8,基本形成了針闊混交、喬灌結合的復層林相結構,土地石漠化趨勢得到抑制,土壤性能得到改良,植被向多樣化發展。
2、經濟效益
通過對經濟林的調查,至2012年,桃李平均冠幅達2.7 m,掛果率達100%,2012年畝產桃570 kg、李620 kg。以平均4元/kg計,桃、李畝產值分別為2280元和2480元。
3、社會效益
通過項目實施,探尋了適宜巖溶山區石漠化干熱河谷地帶植被恢復的技術方法和措施。香椿、花椒、金銀花等樹種,雖然是石漠化治理的優良樹種,但在干熱河谷風口地帶表現差,而藏柏、楊樹等喜肥樹種,在石灰巖山區石旮旯地先期表現則非常良好,從石漠化治理迅速恢復植被的目的出發,可作為先期樹種選用。項目總結的實用技術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應用,項目建設提高了項目區農戶的營林技術水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項目區農戶進行了保水劑與生根粉使用、苗木栽培、果樹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講解,使林農初步掌握了種植、管理的實際操作技能。
四、巖溶山區植被恢復技術
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育林保存率,促進林木快速生長,必須把科學技術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始終,把科技推廣、提高科技含量作為工程建設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采用先進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從技術上保證工程目標的實現。在工程實施前要對造林群眾進行技術培訓,讓其熟練掌握造林和育林技術。成立技術服務指導小組,實行造林技術指導承包制,技術人員分片包干指導,“責、權、利”掛鉤。在栽植時,對較難成活的樹種,采用生根粉和保水劑等處理,以提高苗木成活率。為確保造林質量,在造林地土層薄、肥力低、立地條件差的地塊,采用容器苗造林。通過項目的實施,筆者總結了以下實用技術:
1、做好前期準備
工程實施啟動前要加強技術培訓工作,通過舉辦林業技術培訓班、聘請有關專家指導、印發技術資料等方式,對治理地所涉鄉鎮技術人員、農戶及植苗人員進行造林技術、保水劑應用等內容的培訓。聘請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培訓。要對專職管護人員進行必要的護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撫育管護等崗前技術培訓。為了提高石漠化造林質量,要組建專業的植苗隊伍。準備好有關物資,如保水劑、生根粉、促根劑與地膜等,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2、推廣應用保水劑
保水劑作為一種高吸水性樹脂(SPA),近年來在林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保水劑由于分子結構交聯,分子網絡所吸的水不能被簡單物理方法擠出,故有很強的保水性,能吸納比自身重量大幾倍甚至上千倍的無離子水,也能吸入幾百倍的自來水 [2,3]。它好似微型水庫,可以反復釋放和吸收水分,供種子和植物根部緩慢吸收。保水劑還有一定的保溫和透氣功能,若與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肥料等結合使用,可使它們緩慢釋放,提高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 [4,5]。因此,推廣應用保水劑,可最大限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
3、科學選擇樹種
在中度、重度石漠化干熱河谷地帶采取人工營造生態林,見縫插針,適度密植,針闊混交,樹種主要選擇藏柏、滇柏、柏木、楊樹等為主。在潛在、輕度石漠化地區采取人工營造生態經濟林,選擇相對耐瘠的經濟林樹種桃、李等栽植,加強施肥和撫育管護,提高經濟效益,達到穩定有效治理石漠化的目的。
4、注重森林環境保護
整地造林時注意保護好造林地周圍及栽植穴帶間的原有植被,整地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水土,嚴禁煉山及全面整地和順坡整地,以穴狀整地為主,陡坡地帶栽植穴推行“品”字形配置,盡可能保護好山頂、山脊、山腳及穴間的原有植被。栽植后注意覆蓋栽植穴,避免降雨時對土壤的直接沖刷,幼林撫育時應用枯枝落葉覆蓋地表,以保持水土、涵養水分。
5、注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注意生物鏈之間的平衡,嚴格進行種苗檢疫檢驗工作,凡不具備“一簽兩證”的種苗不得用于造林,防止檢疫對象和危險性病蟲害侵入和蔓延。加強對新造林地撫育管理,改善林地衛生條件,增強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
參考文獻
[1] 楊先義,李永荷,羅永猛,等. 貴州巖溶山區植被恢復技術研究[J].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28(4):1-2.
[2] 蔡典雄,趙興寶. 保水劑及其應用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2000(8):22.
[3] 趙興寶. 淺談保水劑在南方果樹區的應用及前景[J]. 熱帶農業工程 ,2005(1):44-46.
[4] 張得順,尤其明. 淺談保水劑在造林中的應用[J]. 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2):248.
[5] 楊香林. 保水劑在西北地區造林綠化中的應用[J]. 防護林科技,2009(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