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
內容摘要:如若教師通過欣賞型德育的方法,使得中職生通過文學作品這道美麗的風景,在潛移默化中,自發主動的陶冶情操、凈化思想、升華情感。不僅在文學知識和鑒賞方面有所提升,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使得中職生在德育方面也得到成長,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這兩方面并不矛盾。符合大語文教育觀。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堂欣賞型德育德育滲透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這句話精辟地闡釋了語文和德育兩者間的辯證關系。中職學校德育教育滲透水平決定著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德育教育教育在中職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能夠在中職語文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可以幫助中職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教師只是讓學生在堂上掌握相關的常識是遠遠不足的,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
欣賞型德育模式與傳統的灌輸型德育教育不同。欣賞型德育模式主張通過借鑒美學精神,將德育觀念的時代改造與實踐模式的建構研究結合起來,努力改變因強制灌輸或者自由放任的德育模式造成的德育實效低下的局面,以實現解放教育對象和提升教育對象雙重教育使命相統一的教育目標的德育實踐模式。
欣賞型德育就是要求將道德自身的美展現出來,將道德教育的美創造出來。在道德主體對道德和道德教育欣賞的過程中,促成其對道德認知、情感構建和道德行為的自覺體現。
近年來,沛縣中等專業學校的教師在我校良好德育傳統的傳承中,經過積淀、思索、提煉、突破,并在檀傳寶教授《德育美學觀》的啟發和指導下,在實踐中構成了“欣賞型德育模式”。我校語文教師也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在德育立美建構的探索下,我校語文教師形成了一些基本認識和策略措施。概括起來是:對適合德育滲透的文學作品審美化處理的原則、真實性展現的原則、主導性提升的原則和自主性生成的原則。
一審美化處理原則
審美化處理的原則是欣賞型德育滲透中職語文課堂的首要原則,也是最主要的要求。問題是怎樣對中職語文教材審美化,實現“文本美”和“德育美”兼而有之的追求。這就需要對中職語文教材進行挖掘和展現。在文本中挖掘德美,就是要對那些使人感動的人和事,生活場景或過程,以及蘊藏著道德智慧美、人格美的文本進行發掘,積累和運用。
以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生活的滋味”中的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一課為例。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美,使他心向往之。文中兩對父子之間的那種親近、溫馨、平等的關系,讓學生們心向往之。文中通過很多細節描寫,如:“我寫情書,父親在一旁瞎出主意”;“父親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煙,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等,文中這些具體小事體現了這種和諧的父子關系。通過閱讀文本,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的挖掘,展現這種美。使文本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讓學生喜歡看,覺得有意思。
典型的故事就是展現德美最好的題材。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學生在感受詩詞之美之后,對于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和昂揚的革命斗志,又會有什么感想和感觸呢?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簡單的談一談。通過學生的暢所欲言,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跟隨作品有著潛移默化的變化。再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師可以在課文導入環節,以課題為切入口:在生活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遭受了挫折,你會怎么辦呢?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再如《靜女》一課,除了古典詩歌的賞析,通過詩歌中人物分析,還可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靜女》中的男子是憨厚、有愛心、有誠心、有耐心的形象。女子是嫻靜溫婉,委婉含蓄的形象。尤其是文中“非汝之為美,美人之貽”一句,更可以弓I導學生純真健康的愛情。
諸如此類,可挖掘德育因素的美文還有很多很多。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可讓學生感受作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正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顧全大局,深明大義。廉頗“負荊請罪”,勇于改過的認錯精神。《仁愛一生》中特里薩修女大愛無疆的崇高和偉大。這些都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教師真正借助美文潤生于無形。
這些文本中生動的故事情節、豐滿的人物形象、優美的環境描寫等無不是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的外化,除了文學本質的美還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資源。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如果深入探究教材,不難挖掘其中德育的因素,搭建文本和學生情感的橋梁。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美同時,有規劃、有方向地使學生接受德育的教化。
二.真實性展現原則
真實性展現原則要求我們營造的教育情境是真實的。這是針對一些教師,將滲透德育的中職語文課堂演變成一種形式脫離內容的表演課,使教育過程與教育目的牽強的聯系在一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是欣賞者,也可以是這種情境美的貢獻者,但絕不是表演活動中的“演員”。
還是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課為例,在課前,語文教師可以對執教班級的學情進行詳細的分析:學習這篇文章的孩子是中職一年級學生,年齡大概在15-16歲之間。他們大多處于青春叛逆期,多數孩子與父母產生過矛盾。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親子關系做了多角度的調查并在課堂上呈現,課上組織學生自主分析和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因素和故事。從學生自身的情感經驗人手,改善自身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
課前,語文教師也可以布置學生,尋找社會上和諧或者不和諧的父子父子關系的事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探討他們和諧或者不和諧的根源,與課文中的兩對令人羨慕的父子關系做出對比,借鑒別人身上失敗或成功的經驗,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從而努力去完善自我,這本身就是一件讓人感覺幸福的事情。
其實以此為切入口,以語文的方式,營造真實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父子成兄弟”的奧秘。這對青春期的中職生來說,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文本,同時喚醒和審視自身的親子關系。難道不是最大的收獲嗎!
三.主導性提升原則
主導性提升原則強調的是在滲透德育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師的自覺性引導作用。當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審美活動的主體。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強調學生的主體位置,甘心成為“隱居者”,默默無聞,任由學生發揮,這也是不恰當的。
例如,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課中,教師設計教學環節“請同學們談談自己與父親的關系。” 中,變成學生們大吐苦水的“吐槽大會”,課堂就會變得紛亂,教育主題和教育目的則會偏離。教師在課堂現場隨便同學們暢所欲言,毫不把控,那么就脫離了教學的目的,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
教師一定是德育滲透的中職語文課堂的積極參與者,要擔當好“調控員”的角色。在課堂活動進行的各個環節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調節,使課堂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構建達到有機統一。
四.自主性生成原則
如果說主導性提升原則強調的是在滲透德育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師的自覺性引導作用。那么自主性生成原則強調的主要是在滲透德育的中職語文課堂上,學生如何自主性生成道德美感,獲得道德成長。上文提到,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恰當的調控,甘當課堂上的“隱居者”,那么課堂上將會出現混亂的局面,教育過程混亂,很有可能導致教育目的偏離。最后教師的總結也只是機械的,既定的理論提升,不夠真實,脫離實際。但是教師在課堂上以“指揮官”的身份出現,那么在價值引導的方式上,則會影學生對文本美和道德美的“欣賞和自主構建”。
我校語文教師通過同課異構,課后探討和分析,發現使用分享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對文本美和道德美的“自主構建”。學生在課上分享課堂上對美的感覺和觀點或提出自己的感覺和思考,教師在此時適時地參與,但是不充當裁判或直接給出結論,既實現主導性又給學生自主構建流出空間。
以《多年父子成兄弟》為例,在課堂小結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享一下:這節課的收獲。讓學生靜思一會以后發表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這節課才是真正的深入人心。學生在學習語文藝術手法、感知語言美的同時,在猶如兄弟般溫馨和睦的父子關系這幅美麗的道德之畫中,感受到了人倫之美,并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對于白己與父親,甚至父母的關系進行關注和改善,這是比僅僅學到了語文藝術手法更大的收獲。
如果教師利用課堂中的“談一談”環節使學生分享他們的感受和觀點,把自己平時語文課上的觀點和看法稍作整理,也正是作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突破口。也是欣賞型德育模式下,中職語文課最好的德育滲透。
教育的過程與形式需要立美。就是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美。教師通過各種這樣的教學設計,營造氛圍,但一定要符合審美的規律。我們可以配樂,可以演講,可以娓娓道來,也可以激情澎湃,可以使人愴然淚下,也可使人如坐春風。中職的語文課堂應該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學生接受信息的特點。選擇和利用恰當的多媒體文件,或討論辯論,或故事呈現,或激情演講,或學生分享。
文學是美麗,是有魅力的。如若教師通過欣賞型德育的方法,使得中職生通過文學作品這道美麗的風景,在潛移默化中,白發主動的陶冶情操、凈化思想、升華情感。不僅在文學知識和鑒賞方面有所提升,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使得中職生在德育方面也得到成長,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這兩方面并不矛盾。符合大語文教育觀。
綜上所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利用欣賞型德育滲透德育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這符合大語文教育觀。讓中職生白發地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之中,逐步接受德育,把語文課中的美文,當成一幅畫,是學生在欣賞文本這幅面的同時,自覺地接受這幅面的內涵,如春潤大地,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參考文獻
[1]付軍,探研中職語文教學智育與德育美育的融會貫通[J].現代交際,2019(03):1 99 200.
[2]陳華勝,實現欣賞型德育課堂的路徑探索[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6.
[3]王書芬.欣賞型德育模式在高職人文課程建設中的實踐應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 5,34(12):6869.
[4]楊柳,淺議以“大語文教育觀”指導中職語文教學[J].職業教育研究,2014(II):111-11 2.
[5]檀傳寶.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J].中國德育,2014(02):1824.
本文是《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YB57.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