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林
季節交替時,嬰幼兒很容易腹瀉。其實嬰幼兒腹瀉大多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本文重點介紹引起嬰幼兒腹瀉的病原微生物相關知識。
細菌引起的腹瀉,表現為腹部疼痛、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呈稀水樣或伴有膿液,可通過大便常規檢查確定病情。大便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增高,說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可用抗生素一類的藥物進行治療。若患兒大便次數過多,還可以配合澀腸止瀉的藥物,如蒙脫石散,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能減少大便的次數。在這期間,家長還要注意患兒的保暖和飲食。常見的細菌感染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是較為常見的細菌性腹瀉病因,其主要特征為患兒出現水樣便。大腸桿菌的種類有很多,其中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有致病性大腸桿菌、侵襲性大腸桿菌和腸毒素性大腸桿菌。近年來,臨床上出現的很多嬰幼兒腹瀉是由腸毒素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目前,腸毒素性大腸桿菌已成為嬰幼兒腹瀉的一種重要致病菌。
2.空腸彎曲菌感染。空腸彎曲菌是一種新型的致病菌,患兒的臨床特征為便中帶有鮮血或者黏液。由于細菌性痢疾的臨床特征也為便中帶有黏液和鮮血,所以醫生還需通過細菌培養進行確診,以防出現誤診。作為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一種常見致病菌,空腸彎曲菌也有出現在家禽中,因此家長一定要避免嬰幼兒與家禽類動物接觸。
病毒也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重要病因,可引起腹瀉的常見病毒有輪狀病毒、腺病毒、ECHO病毒以及柯薩奇病毒等。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病毒是輪狀病毒。
由輪狀病毒引發的腹瀉又稱為秋季腹瀉,因為這種腹瀉多發于秋季。該病可導致嚴重的腹瀉脫水,造成患兒體內的電解質紊亂,嚴重時還可引發更為嚴重的并發癥。輪狀病毒引發的腹瀉好發于低齡兒童,尤其是半歲到2歲的幼兒。輪狀病毒主要通過土壤、衣物或各種家庭用品間接地傳播。
真菌性腸炎也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常見病因,常見的真菌性腸炎有以下幾種。
1.念珠菌腸炎。念珠菌腸炎是最為常見的真菌性腹瀉的病因,好發于兒童,其臨床癥狀為腹瀉、嘔吐以及發熱,大便呈水樣或豆腐渣樣,并且大便中帶有黃綠色泡沫,多為白色念珠菌引起。治療時,醫生要對癥下藥,不可隨意使用抗生素治療,不僅治療效果不好,而且會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2.曲菌腸炎。煙曲菌是一種常見的外源性真菌,通常繼發于肺曲菌病,其臨床特征為腹痛、血便以及偶有腹瀉。曲菌可侵犯血管,易造成患兒血栓。
3.毛霉菌腸炎。毛霉菌腸炎主要是因為患兒吃了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好發于營養不良的兒童。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以及黑便等,嚴重時可造成血管栓塞,甚至是穿孔,引起腹膜炎。
4.組織胞漿菌腸炎。組織胞漿菌腸炎大多是因為患兒攝入土壤中的孢子,多見于兒童。其臨床特征為腹瀉、腹痛、發熱以及消化不良等。
寄生蟲性腸炎主要是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以及鉤蟲等引起的腸炎,寄生蟲引起的腸炎中,阿米巴腸炎較為多見。阿米巴腸病是溶組織阿米巴寄生于結腸內引起的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結腸炎,其感染率高低與各地環境衛生、經濟情況和飲食習慣等密切相關,多發于秋季,發病率男高于女,成人高于兒童。
引起腹瀉的原因有很多,家長要對癥下藥,才能徹底治好患兒的腹瀉。所以,遇到嬰幼兒腹瀉,家長一定要帶孩子進行檢查。嬰幼兒確診后,家長要遵醫囑治療,以防出現更為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