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悅
兒歌作為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和最易接受的語言表達形式,深受幼兒教育的喜愛。電子管風琴又名雙排鍵電子琴,作為當代編曲功能和演奏功能最強大、最適合幼兒教育的樂器,深受作曲者、編曲者和演奏者的青睞。人的成長變化過程可以體現出受教育的過程,而經過長時間沉淀的經典兒歌無疑是幼兒教育中的主角。在流行音樂日益沖擊經典兒歌的當下,要想傳承經典兒歌,人們勢必要尋找新的媒介。本文著重研究利用電子管風琴來實現經典兒歌的創造性轉化,以期推動音樂啟蒙教育的深入發展。
新時代,兒童藝術作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人們要合理利用電子管風琴來改編兒歌,實現經典兒歌的創造性轉化。若想真正在音樂啟蒙教育中踐行,就需要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水平,研究經典兒歌作品在新時代的新傳承思路。
一、經典兒歌現狀與文化失寵的焦慮
當代女作曲家谷建芬在《經典永流傳》節目中曾說,“音樂是心靈藝術,它不像美術可以視覺,音樂是一個聽覺的東西,聽覺進入到人的心里,而這個心是通過音樂的溝通,使它進入到更深的靈魂”。毋庸置疑,經典兒歌是優秀文化傳統的體現。中國教育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傳統。現如今,國家日益開放強大,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下,傳統經典的地位已然被撼動。然而,文化教育人的過程也是文化成就人的過程,從小熟悉經典文化的人,對經過時間沉淀的文化有一種自然的接受能力與敬畏的精神,能從經典文化中自覺地吸收文化價值,這樣的人對于世俗社會有著更加理性的判斷力,具有自我教育的自覺性。
縱觀中國近代兒歌發展的百年歷史,從20世紀初期起,涌現出許多中西合璧的歌曲,例如,李叔同作詞的《送別》采用日本歌曲《旅野》的旋律,這些歌曲被叫作學堂樂歌,這是近代兒歌的開端;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涌現出一批抗戰色彩的歌曲,如《放牛郎王二小》等;新中國成立以后,兒歌進入了繁榮時期,原創兒歌作品大量涌現,如《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采蘑菇的小姑娘》《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一分錢》《小燕子》等,這些作品純粹而細膩,沒有商業氣息,真正為兒童而作,傳唱至今,深深地刻在人們的腦海里;改革開放后,又涌現出一批符合時代氣息并借鑒西方作曲結構的經典兒歌,如《歌聲與微笑》《蝸牛與黃鸝鳥》等,并加入了流行音樂元素,旋律優美,耐人尋味,而且非常凸顯民族特色;20世紀90年代后至今,流行音樂火速繁榮,相反,兒歌的創作卻日益減少。現如今,大量的流行音樂作品充斥著人們的耳朵,很多孩子一開口便“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你有沒有愛上我”,讓作為幼兒音樂教育者的筆者細思極恐;而僅存的一些兒歌創作者,寫出的兒歌內容大多以成人的口吻和思維對兒童用歌曲的方式進行說教,以兒童的口吻體現童真童趣的兒童歌曲如今的確少之又少。由此可見,流行音樂占領了聽眾的耳朵,使兒歌的出鏡率越來越少,不僅如此,濃厚的商業氣息還致使從事兒歌創作的音樂人越來越少。因此,在經典兒歌文化遭到冷落甚至戲說的今天,人們更加應當傳承和弘揚經典兒歌,這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
二、經典兒歌創造性轉換的多向化價值
一首優秀的兒歌對于兒童有著強大的吸引力,不僅能啟發兒童的表達能力,更能挖掘兒童的節奏感與樂感。老的經典兒歌代表的是過去時代的印記,更是大多數成年人美好的回憶,將這些創造美好回憶的兒歌傳唱給下一代,不僅是兒歌的傳承,更是愛的傳承。對于流行音樂對孩子的影響,筆者認為堵不如疏,與其讓孩子斷絕與流行音樂的來往,不如將兒歌流行化;與其將經典兒歌放在這個時代沉寂,不如尋找一個流行的媒介,用這個時代的方式,讓經典兒歌重生,再次流行于這個時代。
因而,對經典兒歌進行創造性轉換至少具有三方面價值。第一,對國內兒歌創作尤其是對舊時兒歌新時代性的文化傳承具有良好的參照和引領作用,有利于兒歌文化的提升和增加評論的深度,具有超前意義。第二,從編曲技術到人文內涵,經典兒歌改編理念及思想對幼兒歌曲在新時代的傳播和作品積累具有重要的價值,對幼兒教育中的音樂制作學科建設和內涵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在理論成熟的基礎上指導具體作品的改編,更能使經典兒歌改編后的音樂作品成果成為示范性的活教材。第三,深化經典兒歌改編與創造性轉化交叉理論的研究,對國內兒歌文化、兒歌創作具有極強的啟發意義。這有利于促進音樂創作與改編的健康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改善國內當下浮躁的創作態勢,為后代留下屬于當代的精神文化遺產。
三、利用電子管風琴對經典兒歌進行創造性轉化的策略
作為本文的研究目標,經典兒歌創造性轉化是從幼兒身心發展與中國兒歌文化傳承角度來考量的。而對經典兒歌的創造性轉化則是基于電子管風琴的多元功能與價值來探索的。
電子管風琴是一個獨立的、集成度極高的音樂生產器,它是如今所有樂器中編曲功能最強大、最節約成本、使用率最高的樂器,它收納世界各地上百種樂器與打擊樂音色,演奏的鍵盤分為上鍵盤、下鍵盤與腳鍵盤,能同時演奏5~6個旋律聲部(若經過音色編輯與多種演奏手法,聲部會更多),一臺電子管風琴的編輯與演奏功能之強大足以取代一支交響樂隊。近年來,隨著電子管風琴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電子管風琴專業不再僅僅設置于專業音樂院校,如今,其在一些大專師范院校以及幼兒教育中也逐漸得到發展。電子管風琴對于幼兒音樂的啟蒙教育和電子管風琴在音樂改編上的可行性論證已非常成熟。
兒歌改編有別于其他學科,歌曲改編是一門“瓷器活”,對改編者的各方面能力都是考驗。如何利用電子管風琴的優勢改編經典兒歌,使其既能充分發揮電子管風琴的特點,又能將經典兒歌巧妙地改編成兒童喜愛的形式,就成為理論回歸實踐時的最基礎問題。筆者以下面幾首經典兒歌為例,分析了幾種改編的方法。
(一)電子管風琴腳鍵盤演奏的活用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中的歌詞是關于兒童對手腳動作的認知,將此歌曲改編為電子管風琴演奏作品時,歌詞“拍拍手”處可以選用電子管風琴特有的拍手音效,將其編輯在節奏里,并在兒童演奏中加入拍手動作;將“跺跺腳”處編入電子管風琴音效中的腳步聲,并編入腳鍵盤,由演奏者在腳鍵盤上真實演奏此音效,還原“跺腳”動作,使兒童的參與感、表演興趣和練琴興趣都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