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胃潰瘍病人服用的藥物雖然能夠抵抗外界病菌的侵害,但并不能修復已經潰爛的傷口,因此胃潰瘍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若病人過于依賴藥物,會對體內的其他器官造成損壞。胃潰瘍病人治療過程中,應當重視養胃,才能有效緩解癥狀,恢復健康。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中老年男性發病概率較高。藥物治療,能夠促進潰瘍愈合,只有少數病癥病人需要通過手術治療。胃潰瘍病人若無法及時接受治療,會增大多種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比如幽門梗阻、胃出血。胃潰瘍病人表現為上腹部燒灼感脹痛,且疾病具有季節性,易反復發作,直接影響患病人群的日常生活。
引起胃潰瘍最常見的因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長期胃酸分泌過多。在刺激腸胃藥物的長期作用下,比如阿司匹林、解熱鎮痛藥物,人體胃酸分泌過多,從而出現胃潰瘍的情況。不按時吃飯、長期飲酒吸煙、精神壓力較大,也會增大胃潰瘍的發生概率。因此,胃潰瘍病人應注意養胃,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意以下方面,才能保證自身的健康。
胃潰瘍病人應了解引發疾病的因素,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意,通過養胃的方式避免疾病癥狀加重。
(一)做好保暖
胃潰瘍病人在養胃時應特別注意胃部保暖,主要是由于胃潰瘍疾病具有季節性、易反復發作的特點。病人在溫差較大的情況下需要適當添加衣物,夜間睡眠時也要蓋好腹部,以免受涼。改善胃內部的溫度能為胃潰瘍的修復提供條件,從而降低疾病的復發概率。
(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第一,保證飲食規律,定時定量。胃酸分泌具有規律性,每日三餐時是胃酸分泌的高峰期,若人體經常食用零食,會使胃功能無法充分發揮,還會打亂胃酸的分泌規律,長此以往會使胃潰瘍癥狀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病人要保證一日三餐,保證適當的進餐量,進食過多會使胃的負擔加重,從而降低胃的功能,發生消化不良。因此,病人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改善病癥。
第二,食物溫度不宜過低。胃潰瘍病人應保證食物溫度適宜,最好將食物溫度控制在40℃~50℃。若食物溫度過低,會使胃黏膜收縮,從而導致胃黏膜的血流量降低,不利于養胃。而冷食物也會增強胃蠕動,使病人出現胃痙攣的情況。若食物溫度過高,會燙傷胃黏膜,嚴重時會引發出血癥狀。
第三,做到細嚼慢咽。胃潰瘍病人應減少食用粗糙過硬食物,做到細嚼慢咽,將食物嚼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腸胃的負擔。一般情況下,咀嚼的次數越多,分泌唾液量也會隨之增加,唾液在一定程度上能消化食物,殺滅細菌,因此有利于胃黏膜的保護。
第四,合理搭配飲食。胃潰瘍病人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食物,保證良好的飲食習慣。若病人屬于胃寒疼痛或消化不良引發的慢性胃炎,可以食用的食物有帶魚、胖頭魚和羊肉。在寒冷的冬季,胃潰瘍病人也應注意飲食搭配,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以及蔬菜,同時也要食用富含鐵的食物,比如瘦肉、動物肝臟、香菇等。
第五,衛生習慣的養成。胃潰瘍病人應重視飲食衛生,從入口的食物進行把關,降低胃潰瘍的復發概率。同時,病人也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洗手,避免病從口入。
胃潰瘍病人可以適當選擇藥物進行治療,但要注意需要接受正規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才能有效治療胃潰瘍。通常醫學上使用減少胃酸的藥物、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藥物、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幫助病人緩解癥狀。若病人病情較為嚴重,可以通過手術恢復健康。潰瘍病人養胃時要做到“四忌”。忌飲食不規律,忌煙酒辛辣刺激食物,忌過冷熱硬食物,忌不潔食物。病人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