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妍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家長對子女教育日益重視,許多家長在為孩子擇校的時候越來越看重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文化、思想、品德教育啟蒙的小學教育階段,除了優秀的師資團隊、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外,校園環境和校園景觀建設也成為家長對學校好壞的一大評判標準。本文針對許多小學“千校一面”缺乏自身辦學特色的現狀,通過校園景觀建設的現狀、兒童成長心理與生理、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等方面淺談校園景觀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并提出改進的方向。
關鍵詞:景觀建設;校園文化;兒童審美意識;審美引導。
1.小學校園景觀建設的認知
學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分支,既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觀一類物化形態內容,也包括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自古以來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見好的成長環境使人一生受益。人生如同一座大樓,想要蓋得好、建得高,就得將基礎打得深、將層搭牢固。小學階段作為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啟蒙階段,孩子擁有極大的可塑性極,積極向上的小學校園文化氛圍從宏觀上能帶動一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培養孩子在班級中的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意識;從微觀上則可以正確地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性格、習慣,陶冶情操、培養興趣愛好。而校園景觀作為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能提升校園環境、增加校園美觀度、傳達辦學理念、表達教學特色以外,還能最直觀地傳達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并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生活細節、課外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提升學生戶外活動的品質。優秀的校園景觀設計可以在寓教于樂中讓孩子在啟蒙階段就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審美和價值觀,達到“以境養人”目的。
2.目前小學校園景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上看
現各小學多是以弘揚德智體美或以中國傳統儒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只是通過簡單的板報、雕塑、壁畫、條幅、標語的形式進行校園美化。校園景觀的設計過程中,缺乏對校園特色文的長遠規劃,未進行系統性的思考,較少通過對當地優秀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或根據兒童在小學階段的特性喜好進行深究來定制專屬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從個性校園特色上看,大多數小學校園景觀建設趨于一般化,千篇一律,校園景觀個性特征不明顯,無法較好地突出學校辦學理念。對處于小學階段審美、情商、價值觀等尚未完全形成的兒童未能起到有利的引導作用。在老師、學生、家長中難以情感形成共鳴,學校文化歸屬感較弱使得小學整體形象、學生風貌、辦學理念難以展現。
2.2從校園空間利用率上看
由于受到投入資金、規劃用地緊張等方面的限制,許多小學校園面積較小,因此可用于校園景觀建設的空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單純以雕塑、石碑、文化長廊等裝置進行校園文化裝飾互動性較弱,難以吸引兒童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純粹以美觀而設計的裝置和綠化也無法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間利用率,造成了空間浪費。并且在校園景觀設計過程中,許多空間比例尺寸的掌握缺乏專業性的考究,不符合小學階段兒童的人機比例,造成學生使用過程中的不便,讓本就有限的校園空間未能得到高效利用。過度的空間浪費使得學生未能通過校園景觀獲得有效的教育,甚至還會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2.3從小學生成長心理與生理分析
小學階段是兒童認知、語言、智力、創造力發展和品德個性(社會性)形成的重要階段,正確的引導有助于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健康發育。而受到實用性和經濟因素的影響,現階段小學多以走廊式建筑為主,建筑色彩上則多選用低飽和度單色。再觀察現有小學校園景觀建設會發現,現有的景觀裝置大多造型普通、色彩單一,裝置風格過于成人化,不符合小學階段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讀圖”意識的形成規律,難以營造較好的校園氛圍。視覺素養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新一代青少年必備的基本素養。優秀的校園景觀設計可以通過圖形和色彩,在突出校園特色和辦學理念的同時,順應兒童健康成長的需求,對小學階段兒童進行正向的視覺引導,從而激發小學生的智力與創造力、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小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自我認知。
3.小學校園景觀設計與校園文化
3.1與校園文化相融合
在校園景觀設計早期的構思和定位階段,設計師應明確學校辦學理念,并結合學校所處當地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對名人、典故、民俗工藝等元素進行提煉,選取合適的傳統元素運用于校園文化的景觀設計,從而起到突出校園特色、表達學校獨特氣質的作用。將前期提煉出的符合校園文化特色之元素與學校建筑、植物、地標等標志性設施相結合,從多個維度上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
校園文化建設對小學生中國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和培養也尤為重要。因此在校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必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校園文化之新“六藝”——德智體音美勞,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族積極向上的品質。除了在課堂上的教育,外部環境的影響也不可或缺,將“六藝”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可以由景觀設計的角度通過公共裝置藝術來體現,以達到最直觀地向學生傳達六藝文化內容的目的。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景觀設計還應與校園視覺識別系統相結合,形成統一的視覺形象,從視覺上對孩子潛移默化的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和優秀地方特色文化的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責任感。
3.2提高空間利用率
從空間利用率的角度來看,針對現在許多小學校園空間有限的現狀,應減少單純以美觀為目的的景觀設計,針對限制許多小學開辦課后興趣班、家長對孩子課后才藝培養日益重視的現狀,引入課程教學與戶外環境互動機制,通過校園互動裝置的設計培養孩子對課外才藝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通過室內室外互動教學的方法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減少無效的景觀裝置對有限校園空間的浪費。在實際設計和應用過程中,可以參考部分城市、公園的互動性裝置設計,如:象棋桌、圍棋桌、書畫臺、鋼琴樓梯等,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激發孩子對未知領域的興趣和求知欲。此外,還需根據學校之辦學特色和辦學理念對校園景觀設施進行高效的設計,以環境來展現校園風采,通過外在環境帶給人的潛意識來影響孩子,做到教學相長,做到空間有效利用最大化。
3.3引導兒童形成正確審美規律
作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其優秀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為小學生帶來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同時,起到提供高師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的求知欲和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作用。然而在小學在校園景觀建設的過程中許多人尚未意識到校園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并區分兒童與成人的審美差異,校園色彩使用混亂、公共裝置造型老舊等問題依然存在,這樣的校園景觀設計大多對小學階段兒童的審美形成無法起到正向引導作用。
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應重視色彩對人的影響,優秀的校園文化景觀應保持與校園建筑內外整體色調的和諧統一,尊重小學年齡段兒童的色彩喜好,通過環境色彩來引導兒童心理,充分考慮人工環境色和自然環境色的比例,根據空間變化設置不同的色彩配置;校園景觀裝置的造型應更符合小學階段兒童對圖形理解習慣,從點、線、面、體多維度進行整體性設計,通過視覺和觸覺等方式培養小學生對扁平圖形和立體空間的理解能力。校園景觀建設還應將中國傳統文化、當地文化和地域特色與符合小學生的視覺色彩造型相結合,增添校園文化之獨特性,通過環境以生動、潛移默化的形式讓小學生體會優秀的中華文化,增強師生民族自信和國家自豪感,從而達到以境養人”目的。
4.結論
校園景觀建設作為文化傳播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建設過程中應結合學校當地域文化和校園視覺識別系統來突出學校的個性,表達學校辦學理念,打破“千校一面”的現狀。通過提高校園公共設施的互動性設計,在有限的校園場地里做到空間利用最大化,互動性的公共設施也可以引發小學生對課堂與課外知識的求知欲,為未來的更多可能打下基礎。校園景觀建設應迎合小學兒童心理特征,在色彩和圖形上符合小學階段兒童的審美習慣與喜好。從而構建適應于小學年齡段兒童審美、提升兒童想象力、開發兒童潛能的校園景觀。
[參考文獻]
[1]陳芬.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與管理,2012(06):86-87.
[2]薛 利.淺談視覺文化背景下小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9(12):59-62.
[3]田蓉.基于兒童心理特征的小學校園色彩設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9.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