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民
摘 要: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經過權衡對比毅然選擇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比資本主義制度無比的優越性,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已經走不通了,要想救中國和發展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它適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是由中國基本國情決定的,是中國人民和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中國歷史與國情道路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優越性
鄧小平曾經說過國民黨統治中國二十多年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證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新民主義革命的任務,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歷史和人民的的必然選擇。
一、百年歷史事實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鴉片戰爭后,中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制度、政治和國策上的多重危機,這些危機促使中國人首先將目光投向西方,希望參考或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來改造中國,但實際上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已經走不通了:
首先,農民階級不會走。這是由其本身局限性決定的:一是在經濟上,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思想狹隘,目光短淺,不能建立適應自己的經濟基礎。二是在政治上, 農民階級缺少文化、覺悟不高、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擺脫封建制度的束縛。三是在思想上,由于農民階級長期受皇權主義、等級制度的壓迫,也很難擺脫封建主義所謂的“正統思想”。
其次,地主階級不愿走。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時期,地主階級在政治經濟上還是文化教育領域都是處于統治地位,外國侵略者的入侵打破了這一平衡,使中國失去了完全獨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地主階級為了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需要:一方面,地主階級不甘心自動地退出占統治地位的歷史舞臺而讓位于其他階級,但為了維護其經濟和政治利益,他們又不愿與帝國主義硬拼,只能走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開明知識分子也在尋找中國發展的出路,但他們沒有勇氣沖破舊的制度的桎梏,而放棄原有的既得利益,所以只能選擇力圖在不改變中國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以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
再次,資產階級不能走。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在封建統治的剝削與壓迫下和外國帝國主義的侵略的夾縫中生長起來的,因此它是先天發育不足、后天營養失調,所以他們既沒有力量組織發起像西方那樣的資產階級革命,更沒有力量和勇氣徹底沖破封建生產關系的羅網,這些局限性是他們“從娘肚子里帶出來的老毛病” ,更沒有勇氣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獨立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只有選擇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才能生存和發展。其實,他們所選擇的這些理論武器“軟弱得很,又是抵不住,敗下陣來?!北砻饕胍揽恐袊Y產階級的力量使中國走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改變中國向半殖民地社會沉淪的命運是不可能的。
第四,帝國主義不讓走。眾所周知,帝國主義來到中國不是為了發展中國,而是為了控制和奴役中國。鴉片戰爭后,資本—帝國主義通過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等多種方式對中國進行侵略,牢牢地控制了中國,占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為帝國主義國家的發展源源不斷地供應原材料和燃料 ,使中國變得越來越貧窮落后,最后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
第五,無產階級不再走了。近代以來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在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都以失敗知終,甚至包括辛亥革命那樣的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最終都沒有取得成功。中國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尋找新的出路,改造中國的歷史重任就歷史地落到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接受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此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便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有了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先進政黨的領導。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其他階級的新道路——社會主義道路。
二、社會主義制度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針對資本主義的弊病而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它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現實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種社會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首先,社會主義制度代表的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與人類社會發展方向一致。這種制度下的社會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每個人都有參與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力和機會,都享有民主權力。
其次,社會主義是建立在以生產資料公有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蔽覈鐣髁x制度決定了廣大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圍繞共同的奮斗目標,集中各個方面的力量,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高效執行、有力推進,從而辦成一件件大事。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
再次,在分配方式上,社會主義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的方式并存,強調勞動光榮,誠實勞動致富,不斷擴大社會福利,實現社會平等,避免兩極分化。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為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條件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被切斷了通向資本主義的道路,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繼續探索中國的出路。毛澤東為了解決當時一個以農民為主體 以農業為主要生產的、生產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并科學地回答了近代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理論問題,極大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中國革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地主階級剝削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走向社會主義打開了大門,為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條件,使中國跨越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一是創造了前提條件:民主革命的勝利,為中國社會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并不是建立資本主義共和國,而是建立具有過渡性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特殊性質的社會,它的目的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所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會主義社會。
二是創造了可能性:中國經濟雖然落后,但是資本主義畢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主體部分即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控制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無產階級雖然人數不多,但它革命性強,比較集中,又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政治上是有力量的,這就使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具備了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可能性。
三是提供了政治保障: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建立,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四是提供了物質基礎:國營經濟的建立,為社會主義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無產階級也就擁有了強有力的物質手段來吸引并推動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走上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五是進行思想教育:在民主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常常向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前途的宣傳教育,從思想上培植社會主義因素。
四、只有社會主義才發展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發展來看。近代中國經過長達幾十年的戰爭,新中國成立時是一窮二白。在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我國經濟已達到甚至已超過歷史水平,但中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化問題沒有解決。此時面臨的一個迫切任務就是要盡快地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就需要大大擴大國營經濟,也就是要大大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就決定中國工業化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
其次,從個體農業、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國基本上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統治地位,成為國家經濟結構中的主體,也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再次,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建國之初,中國人民不選擇資本主義而選擇社會主義是由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我們的選擇是中國歷史的選擇,是中國人民的選擇。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建國以后,我們從舊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幾乎等于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我們解決吃飯問題,就業問題,穩定物價和財政統一問題,國民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建設。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后的狀態就不能改變?!薄霸谥袊F在落后的狀態下,走什么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
[參考文獻]
[1]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本書編寫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訂版.
[2]王剛.論歷史與人民“四個選擇”的歷史經緯[J].江蘇社會科學,2016/1.
[3]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0年4月 鄧小平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南方網2002.11.17.
[4]段治文.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5]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M],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4年1月.
項目基金:2019年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四個選擇”視域下以問題為導向構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體系研究(課題序號1207)。2016年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第一批本科重點建設課程項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
(作者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