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安娜
摘 要:閩臺兩地有著歷史悠久的血緣、地緣和文化緣等親緣關系,明清以來,閩臺兩地經濟文化等方面密切的交往,并隨著漳州、泉州兩地居民移居臺灣,閩南文化傳播到臺灣,來自閩南的民間工匠將傳統技藝也帶入到臺灣,從而使臺灣民間美術逐步發展起來,本文主要是探討研究閩臺民間美術的意義以及方法。
關鍵詞:民間美術;意義;方法
一、 閩臺淵源
1閩臺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淵源
閩臺關系終歸一個字“緣 ”,閩南與臺灣隔海對望。在宋代,福建遂有“八閩”之稱,但到了清代,“臺灣入籍,益一得九”于是有了“九閩之稱”,臺灣被稱為福建臺灣府;在政治上,清代時期,臺灣建府初期,閩省“內地”與“臺地”的官員互調,臺灣學者吳瀛濤在《臺灣諺語》中解釋說:“清代,臺灣的官吏多數都是福州人,此因福州是福建省的省垣,而當時閩臺管轄并未分離,所有臺灣的州、廳、閑官大部分都是由福建總督、巡撫,從省內揀選”;在文化上,福建鄉試準福建臺灣府鄉試另編字號,同福建內地各府一樣,臺灣鄉試諸多考生多到福州參加考試:在經濟上,清中后期,閩商去臺灣,臺灣商人也來福建發展;不僅如此很多有關閩臺書籍記載,都呈現出閩臺兩地淵源頗深,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日據臺灣之前,閩臺兩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中是整體相融的,這種整體相融也包括了閩臺民間美術之間的關系。
2閩臺民間美術之間的淵源
閩南民間美術與臺灣民間美術是傳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民間美術類目繁多,在明清日劇時期,臺灣民間美術甚為精彩,大量的“泉州師傅”、“漳州師傅”是臺灣民間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閩南民間美術屬于文化一體的產物,它是閩南文化傳承的載體,由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環境共同造就,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和美學特征,閩南民間美術伴隨閩南文化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進。而臺灣民間美術是經由福建漳泉兩地居民移居臺灣,閩南文化以及來自閩南民間技藝也帶入了臺灣,從而使臺灣民間美術發展起來。閩南民間美術包括閩南民間雕刻藝術、民間木版年畫、民間廟彩繪裝飾、民間剪紙藝術、民間繪畫、民間陶瓷工藝等。這些民間美術在深深影響閩南地區的同時對臺灣地區的民間美術也產生了影響。閩臺兩地有著歷史悠久的血緣、地緣和文化緣等親緣關系,在民間雕刻藝術方面,明清以來,隨著兩地經濟文化等方面密切的交往,福建傳統木雕對臺灣民間業出現廣泛的交流和傳播,并產生深遠影響,這一時期,臺灣佛像雕刻藝人大多都是福建籍,還要閩地區民間廣泛流傳的七爺、八爺、鬼怪木雕像,他們的造型風格與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七爺、八爺雕像十分接近,并且這類器物還有很多,它們的共同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閩臺兩地包括民間木雕藝術在內的民間文化密切交融的歷史事實。
二、 閩臺美術研究的方法
1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法又稱田野工作、田野作業、田野考察、實地考察、實地調查等,它是多門學科常用的有效方法,其對于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同樣具有可行性。田野調查是在研究工作開展之前,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前置步驟,田野調查相對其它調查方法更真實直接,它是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田野調查關注的是文化差異和文化法則,通過觀察、體驗、訪談、記錄等形式,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的過程,更傾向于考察社會現實。田野調查大致分三個階段,即準備工作階段、實地考察階段、整理分析階段。田野調查最重要最應注意的問題是調查記錄工作,被研究者是和作者研究問題相關的一系列異文化群體,田野調查用的時間比較長,研究者需要長期與被研究者長期居住在一起并參與觀察當地的生活,研究當地人的思想觀念,以達到研究者工作的需要。
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作品由于年代久遠,并且由于民間美術的“私密性”習俗所致,或是史籍等記載不多,民間美術技藝傳承人的密不可宣,從而使得對歷史遺存和民藝事象分析比較困難,只能一味依靠僅有的資料去推測或沿用前人的說法,如此一來,得出的研究結果可能會造成偏差,這就造成了以研究對象為主體、進行實地考察、訪談、取證、比對的田野調查成了唯一的方法,這種方法可能避免研究者對研究問題的主觀臆斷,從而對某些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說法的以改正。田野調查對于研究閩臺民間美術是對一群閩臺民間美術傳承人進行實地觀察、訪談、交流、記錄等一系列過程,相當其它方法研究更加真實可靠。
閩臺民間美術研究田野調查包括:(1)對廟宇、器物等工藝作品進行收集、拍;(2)對該項目傳承人進行訪談并錄音,收集相關的文書手稿;(3)對專家學者進行走訪、請教等。
2史料、文獻考證
研究閩臺民間美術還可以去尋找一些與閩臺兩地民間美術相關的書籍文獻資料進行查閱,這些資料包括前輩同僚對閩臺地區民間美術進行田野調查的調查報告、文章書籍等。但是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不能夠隨意的主觀臆斷,不能因為一本書籍就認定或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而證明一個觀點或者結論,理應多閱讀幾本相關的文獻資料,從中能夠有一些觀點而不是一個觀點去作為研究者的論據。例如汪毅夫先生寫的《閩臺緣與閩臺風》里面寫的一個章節叫“從福建方志和筆記看民間信仰”,這一章節主要是寫民間信仰涉及的相關問題,汪毅夫先生從多個福建方志和筆記來論證“寺觀”與“飼廟”,這樣使得這章節內容豐富完整,有說服性與力度。
研究閩臺民間美術中的文獻資料還包括閩臺民間美術中的傳承關系資料或其他研究者制作的傳承譜系。閩臺民間美術講究師承關系,民間美術技藝大多都是學徒制度培養起來的,深度研究閩臺民間美術,一定得了解其中的師承關系,需要去收集這方面相關的文獻進行考證與總結。
閩臺兩地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中相關的資料收藏也是研究者尋找閩臺民間美術的有利途徑之一。閩臺兩地的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中有很多珍貴、經過專家考證或者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是可以有力的作為研究者研究閩臺民間美術的有力依據。
3實物考證
閩臺民間美術中有許多工藝作品,如建筑彩繪、木雕、石雕、陶藝等,研究者可以通過博物館、美術館或者這類工藝美術品傳承人去查找有關閩臺兩地的民間工藝作品,從而進行實物觀察、比較,再結合文獻資料進行論證說明,如此便于更好的研究,從而使使論點有理有據,說服力強。
三、 閩臺民間美術研究的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同時,文化建設也越來越被受到重視。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例,其中包括改革方法、措施與法規,各省(市、自治區)公布了省級“項目名錄”和“傳承人”,并開展各種展演和表彰活動,這一系列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使社會各界人士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得到提高,并且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對瀕臨失傳的民間傳統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閩南民間工藝中有很多技藝被列在其中,成為受保護的對象。這就更大程度上增強了研究閩臺民間美術意義及氛圍。閩臺民間美術研究的意義本人認為大致分為3點:
1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和增進祖國和平統一、防止“文化臺獨”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
通過對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可以使閩臺兩地的居民了解兩地文化淵源深厚,文化同根,增進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文化臺獨”的現象,從而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2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臺胞的同源同祖同根生的情感認同感,為兩岸的文化交流發揮其紐帶作用。
閩臺民間美術中對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活動等民間家族性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強臺胞的同源同祖同根生的情感認同感,讓臺灣同胞了解閩臺文化一體、同根生的民族以及家族意識。可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
3為今后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學者提供參考意義,推進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工作
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工作是長期的研究工作,并不是一時的、短暫的,今后一定還有其他學者要對其進行研究,而研究者現對其進行的研究對今后其他從事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者提供參考依據,這就要求了研究者在對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過程中找尋的文獻資料等要真實可靠,不能胡編亂造。
四、 結語
閩臺兩地的民間美術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義是研究者順利研究閩臺民間美術工作的前提,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方法正確,才能明確方向找到有用的資料,而研究意義無疑是研究者選題的初心和靈魂,因此,在研究閩臺民間美術前一定要明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汪毅夫:《閩臺緣與閩臺風——閩臺關系、閩臺社會與閩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劉小新:《文化同根——閩臺文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3]林蔚文:《閩臺傳統藝術研究》,海峽文藝出版社.
[4]李豫閩:東南學術2012年第228期《從閩臺民間美術的傳衍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235-236.
[5]姚慶:《關于考古田野調查的方法與實踐——以美國懷俄明大學人類學系考古調查為例》.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