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摘 要:社區微治理作為一種尚未被普及的新型治理形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廣德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背景下,積極尋求創城與社區微治理的契合,深化社區微治理、助力文明創建,必須緊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建設、確保“社區公約+法律制度”雙重保障、堅持“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社區”三社聯動、精細“社區+網格+小區+樓棟”四級單元、構建“黨建+”社區微治理新格局。
關鍵詞:文明創建;社區;微治理
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最先將“社區”一詞引入社會學,他在成名作《社區與社會》一書中將“社區”定義為由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有機統一體,共同的文化意識是其精髓。后經幾國學者轉譯,“社區”的本意已然改變,強調具體的地域特征,但增強居民對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一直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目標。相對于“統治”或“管理”來說,“治理”的鮮明特征就是協調與合作。“微”并非不重要,而是與宏觀、中觀相對應之微觀。社區微治理是指在微觀視角下,基于多元主體協作的基礎,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群眾利益為核心而開展的治理。
一、 社區微治理的現狀
我國社區建設實踐探索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民政部提出了社區建設的概念,明確了社區建設的任務和要求。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治理開始于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要求,微治理的優勢和價值日益凸顯。但作為一種新型治理形式,微治理的局限性尤為突出。
(一)居民參與仍顯不足
參與社區事務是居民的權力,也是居民的義務,居民可以且必須參與社區治理。一方面,隨著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公民的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逐步覺醒,公民開始接觸社區事務,愿意參與、想要發聲,為社區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共建共享”到十九大的“共建共治共享”,是對社會治理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是重要的一環,也是必然的趨勢。共建是前提和基礎,共治是重點和關鍵,共享是目標和使命,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是必要的。但理論與現實往往背道而馳,實踐中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現狀令人堪憂,呈現如下特點:意識淡薄,頻率較低;被動參與,目的功利;渠道較少,內容單一。
(二)主體關系有待厘清
社區微治理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主體的多元參與,不僅包括居委會、社區工作者等傳統治理主體,還擴展到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商戶等其他治理主體。社區微治理的基本特征之二是主體間的協作精神。主體的多元決定主體利益訴求的多元,在共同治理過程難免會出現博弈、競爭、搭便車的現象。最理想的狀態是合作博弈,各參與主體有一定的妥協,以增進雙方和整個社會的利益為主。現實的常態卻是非合作博弈,各參與主體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缺位、錯位、越位的現象比比皆是,造成了資源浪費、成本過高、效用低下等局面。
(三)制度建設相對滯后
制度是標準、規范,制度建設是社區治理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和合理性的行動依據。現階段,我國社區治理工作還存在一些頑疾,迫切需要完善社區治理的相關法律和制度體系建設。但從實際來看,理論滯后于實踐,無章可循、規章不全、落實不緊、執行不嚴等制度建設的問題阻礙了社區微治理的有效開展,因此必須引導社區做好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同時也要提升社區自我生成制度的能力。
(四)公共精神日益衰落
社區公共精神是指社區居民出于對社區的熱愛,自發形成的道德觀念,是社區居民精神層面的共同屬性,具有一致性、共同性、集體性等特點。社區公共精神日益衰落與歷史、時代背景緊密相連,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過渡到市場經濟時代,社會管控走向了社會服務,“社區制”的“社會人”替代了“街居制”的“單位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區之間的關系不再密切,社區建設傾向于在淺層面去提供完備的社區物質保障,而忽視了在更深層次塑造社區的精神內涵。
(五)治理模式機械模仿
社區微治理既要堅持以宏觀的政策為指導,同時也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既有共性又有特色是十分難把握的,一方面特色很難找,很多城市的發展模式大同小異,資源、人文等優勢也并不突出,因此社區微治理的發展思路和推進策略不甚清晰。另一方面復制較便捷,雖然社區微治理在基層尚未普及,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模式并不多,但是對于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摸索與嘗試而言,直接照搬照抄、機械模仿雖有風險,但最為便捷與快速。
二、 創城與社區微治理的契合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社區微治理互為助力。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社區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文明社區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有利抓手;社區是文明創建的基本單元,提升社區治理服務水平,也是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廣德市是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2020創建周期)提名城市,在3年的創建過程中,積極探索社區微治理的有效路徑。
(一)全民創建激發微治理多元參與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必須把握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政府是主導,起示范引領作用,群眾是主體,形成動力源泉和重要支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要打好“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組合拳。群眾居住于社區之中,同時就任于城市的不同崗位,他們是創建的主體,同時也是社區治理的參與主體。廣德市緊抓志愿服務,動員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創建。截至5月,約有8萬多名注冊志愿者,970多個志愿團隊和220多個專家隊伍,以學雷鋒志愿服務月等為載體,定期舉行各種活動。
(二)常態創建確保微治理長效機制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必須把握好攻堅戰與持久戰的關系。三年一周期、每年一測評、一省三名額,需要集中攻堅、全力突破;文明無止境,創建不停步,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社區治理亦是無休無止,必須確保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廣德市實施縣領導及縣直單位聯點共建社區網格文明創建工作制度,實現縣直單位與網格一對一聯系,即使是創建周期過后,依然適用于社區微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