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李雪慈
一、臨泉縣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情況與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況
臨泉縣總人口近237萬人,勞動力122萬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80萬人,截止2019年底,全縣累計回鄉農民工近9.37萬人,回鄉農民工占常年外出農民工總數的4.2%。全縣農民工回鄉創業人員8837人(其中:從事種植業4747人,占55.6%;從事養殖業1890人,占21.5%。),投入創業資金6862萬元(其中:自籌資金4872萬元,借貸1990萬元)。
(二)創業形式
主要以個人獨資、合伙企業、個體工商戶為主。近三分之一的回鄉農民工選擇創辦個人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大部分選擇了個體工商戶為土的創業形式。在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產業選擇中,從行業分類看,從事餐飲服務業、批發零售業和居民服務業最多,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次之;就創業地域分布來看,工業、加工制造業主要集中在工業園,種植業、養殖業及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游業多分布在農村腹地,而商貿業,批發零件業,餐飲服務業多在人口較集中的鄉鎮、城及主要干道周邊。且創業的規模總體偏小。
(三)原因分析
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停業或開工不足而回鄉。二是因探親訪友、紅白喜事、料理家庭事宜及其他原因臨時回鄉。三是因農業季節回家耕作回鄉?;剜l農民工的期望與需求:一是創業愿望強烈。部分回鄉農民工有一技之長,多年在外打拼積累了一定經驗或資金,回鄉后想發展種植、養殖業或根據市場情況尋找機會自主創業。二是創業就業期望得到政府及金融企業的支持。回鄉農民工最希望政府在再外出務工、聯系在家鄉創業就業等方面予以關心、幫助和支持?;剜l留在本地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最期望政府能提供資金支持、政策優惠和技術指導。三是普遍需求技能培訓。由于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不高,大多數農民工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且收入水平偏低。因此,回鄉農民工希望得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素質,滿足多行業、多領域就業選擇的需要。
二、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作用和意義
農民工回鄉創業,創造一批新的就業載體,帶動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近轉移,開辟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農民工回鄉創業有利于借助在發達地區或城市積累的資金和人力資本,用于促進家鄉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一部分進城農民工分流和向非農產業與城鎮的轉移,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由于農民工與農村、農業的天然聯系,農民工回鄉創業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
(一)有助于帶動就業,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增收的路子。
一是解決了回鄉創業者本人的發展出路問題。多數回鄉創業人員的收入高于未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也高于自己仍留在外地打工的預期收入。二是解決了農村季節性剩余勞動力和常年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和增收途徑。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不充分是農民收入偏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剜l農民工創辦的一些勞動密集、技術要求不高的企業,吸收了既難以外出打工也在當地缺乏非農就業機會的農村季節性剩余勞動力和常年富余勞動力就業,為他們提供了低門檻和靈活多樣的就業機會,為農民就業和增收開辟了新路子。
(二)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
在沿海地區進城就業的農民工,是一種在異地經受市場經濟和工業化洗禮,并積累了一定資金和人力資本的外在力量。這些農民工可以作為連接城鄉與地區的紐帶,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橋梁。他們回鄉創業,把資金和發達地區的市場觀念、技術、管理帶入家鄉,成為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工商服務業底層突破的有生力量。回鄉創業者帶來的資金成為創辦民營企業的主要初始資本。農民工回鄉創業是優勢資源由城市向農村、經濟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一種逆向流動。這樣的流動把城鄉、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發展聯系起來,是促進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對于縮小城鄉差距意義重大。
(三)有助于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農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農業收入仍然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與商品農業的發展相結合。發展農產品的規模養殖、種植、加工、流通服務,拉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這既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較大的投資發展空間和盈利空間?;剜l創業的農民工投資于商品農業,推動了農業的商品化、規?;?、特色化和結構調整。
(四)有助于激活農村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批較高素質人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關鍵的是要振興人才隊伍。多年在外打拼的農民工,經受歷練,有了市場頭腦、技能、資金、社會資本,造就了一批新型產業工人和技術管理人員。經過多年的打拼,有了回鄉創業的基本條件。不僅如此,大多數農民工都有鄉土情懷、有家鄉情結,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大家更愿意在家鄉干一番事業,愿意為家鄉的發展去打拼,做貢獻。一些人看到新階段家鄉的資源潛力、發展機遇,也為照顧家庭,選擇返鄉創業。而這樣的選擇,也給地方上帶來創業創新、產業發展、就業增收等一系列變化,成為農村發展和建設的骨干力量。
三、臨泉縣農民工回鄉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條件不完善、創業起步難
農民工在決定回鄉創業之前,外出打工期間一般都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創業資金。再加上家里的存款儲蓄,有少數的回鄉創業農民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絕大部分的農民工缺乏足夠的創業啟動資金,他們外出打工積累的資金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計劃用于對子女的教育、對老人的照養以及意外防范,剩下的資金對于創辦企業,搞生產性經營所需要的金額來說只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足的資金,成了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瓶頸,農民工回鄉創業想要成功,就必須有堅實的金融支持作為后盾。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初期也就是簡單的再生產階段,小規模的融資一般都是通過向親朋好友借貸,而在隨后的擴大再生產階段,所需資金投入增加,親友間的借貸遠遠不夠,這就需要通過其他途徑來進行融資。
(二)服務意識薄弱、優惠政策缺乏保障
在思想意識上,較多的是站在對城市建設、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等方面去考慮農民回鄉創業的問題,對于農民工回鄉創業的初衷了解浮于表面。如“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目的”、以及“農民工回鄉創業干什么、怎樣干”主要問題缺乏認識,對農民工回鄉創業最需要那些政策支持、最需要哪些基礎設施建設、最需要哪些信息技術咨詢沒有做深入的調查,無法透徹的了解到農民工最在乎、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傉J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是要創辦規模大、實力強、效益高的大企業,無視農民工的經營能力、管理能力、財力物力。而對于出身于農村,在外務工多年的農民工來說,他們最希望的是回到當地的小城鎮,創辦一個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型個體小企業,既不是資本密集型企業,也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更非技術密集型企業。還有政府機關總是不能合理的把回鄉創業與促進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總以為農民回鄉創業是要回到原來所居住的地方,這樣以來,就阻礙了城鄉統籌發展的道路、阻礙了農轉非的道路、阻礙了早日實現城鎮化達到民富縣強的目標。
(三)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人文環境差
臨泉縣一些鄉(鎮)地區,基礎設施普遍比較落后,較為突出的有道路不夠寬、路況不夠好、信息較為閉塞、通信設施不完善等,盡管各級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每年都有所增加,但是農村的現有的基礎設施仍然跟不上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當前,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大多數來自于政府的投入與農民自己集資,農村通路、通電、通水這些共產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政府和農民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因此,這樣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僅為農民工創業增加了成本,同時也使農民工創業無利可圖。農民工回鄉創業還表現在臨泉縣一些鄉(鎮)人文環境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社會治安不到位及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發展較落后服務業發展的落后,導致更多新生代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享受條件,寧愿留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家鄉的企業就業或創業。而本地能夠出來就業的務工人員,大多是鄉村婦女,她們大多要照顧老人,看護小孩,操持自己的家務,這樣就使得她們外出務工時總要因為家中的瑣事而請假。
(四)農民工回鄉創業辦事難、稅費負擔偏重
當前農民工回鄉創業環境不夠寬松、稅收負擔比較重,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將農民工回鄉創業進行稅收減免這項工作落到實處,由于各職能部門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到位,導致農民工辦理創業手續過程中要到各部門進行不同的咨詢與登記,無形中給農民工增加了創業成本。二是沒有對回鄉創業者進行稅費減免,雖然相繼出臺了扶持回鄉農民工創業的優惠政策,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設置各項不合理的稅收。即便是在創業初期,還是按正常標準先對農民加收各種國稅,地稅。三是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當中,存在不公平待遇的現象。一般都制定一些支持資金雄厚、實力強大的外資企業,而確忽略了小規模經營農民創辦的企業,對外商制定的優惠政策大大地超過了對本地農民創業制定的優惠政策。同樣是為當地經濟增收,解決當地結業問題,而農民回鄉創業缺得到這么少的優惠政策,使農民創業信心大減。
四、促進臨泉縣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政策和建議
(一)創新金融制度、解決融資難問題
要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創業階段、不同創業者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民創業的現狀給予不同的財政支持和信貸支持。要增設適應農民工回鄉創業生產經營項目資金的支持項目,促進信貸機構對回鄉農民工的支持,尤其是回鄉農民工回家創辦養殖業以及非農產業項目給予支持。要積極發展鄉村和城鎮社區中的小金融機構,發展重點扶植農民工創辦的中小企業和農村社區合作的金融組織,發展農村、集鎮等社區銀行。要對體制進行改革,適應回鄉農民工變化多樣的需求,要放寬對貸款抵押的限制,開辦多種抵押貸款的渠道。要建立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信貸扶持擔保機制,或者以縣為單位建立“農民工回鄉創業擔?;稹苯y一把基金存入銀行,再由政府或用公用基金做擔保,為符合要求,有發展前景的新進入企業,以及進行規模擴張時遇到融資困難的企業向銀行貸款做擔保。要允許農民利用承包土地、房屋等進行抵押融資,解決創業過程中出現的融資困難問題。
(二)加強服務意識、建立健全農民工回鄉創業政策保障機制
政府在農民工回鄉創業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的服務和后續保障直接影響農民工回鄉創業能否順利開展,因此要使農民工創業之路走得順暢,政府就要提高重視,要把農民工回鄉創業作為政府工作的第一目標。近年來,臨泉縣順應形勢,立足縣域創業實際,整合資源、完善政策、優化環境,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主要通過四舉措助返鄉農民工創業,一是項目推介助農民工創業。選擇一個好的項目是創業成功的第一步。為做好農民工創業“向導”,該縣成立了創業指導中心并配備了專家咨詢團,幫助農民工就地創業、就近創業。二是技能培訓助農民工創業。技能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F階段,農民工創業蔚然成風,但缺乏實戰經驗和實用技能是導致其創業短期夭折的重要原因。為盡可能幫助農民工在創業路上走得更好、更遠,聘請省級講師專門授課,為創業者開設培訓班,從項目選擇、市場前景分析、成本和利潤核算、風險管控等方面,幫助創業者全面了解創業的整個過程。三是基地孵化助農民工創業。為幫助好的創業項目做大做強并最終“反哺”經濟、社會和民生,專門引入科技含量高、發展空間大、經濟效益好、帶動就業強的優質項目,為農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機會和平臺。政府要提高自己的辦事效率,落實政策的執行情況,要促使勞務經濟由“無序發展”向創業帶動就業的“有序開發”的良性轉變。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創業環境
要積極為農民工創建集中的創業地,將農民工回鄉創業納入城市的規劃設計當中,加強對配套設施的建設,使農民工創業減少對后續投資的后顧之憂,成立管理會員會,統一對農民工提供信息指導、以此提高政府對農民工回鄉創業政策指導的成功率。要清理不合理的審批、注冊和許可程序,應當允許一些非登記性的經濟實體存在,允許農民進行非正規創業和季節性經營,切實在更寬松意義上落實中央有關農民創業不進行工商登記的文件精神,而只對其進行備案。同時,要積極指導農民回家鄉開展小規模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要進一步優化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環境,確保有一個好的環境讓農民工安心創業,以此促進已有市場意識的回鄉農民工的創業熱情。要調動一切有利于社會發展、有利于農村建設、有利于農民創業的生產要素,努力化解農民工回鄉創業所面臨的瓶頸,實行優越的創業條件,除開法律法規所禁止的領域外,要求所有的行業及領域都向回鄉創業的勞動者敞 大門,政府要調動一切有利于回鄉農民工創業的資源,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只能,為農民工回鄉創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四)提供農民工創業稅費減免優惠政策
一是根據稅收公平原則,對農民工回鄉創業實行稅收優惠。符合有關條件的,要按規定享受國家和地方扶持發展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要設立科學合理的稅收體系,參照引進外資的稅收減免政策,實施等同于或是優越于引進外資的優惠政策對農民工回鄉創業給予一定期限的稅收減免。要立足現實、著眼長遠,引導和扶助盡可能多的農民工回鄉創辦盡可能多的經濟實體,支持與鼓勵那些發展潛力大、前景看好的企業做大做強。當這些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有承擔稅負的能力時,再按國家標準對其進行稅收征繳,使其納稅能力與收入水平相適應。二是要逐步取消對農民工回鄉創業的一切收費項目。對農民工投資經營的經濟實體,特別是個體經濟、中小企業實行“零收費,零負擔”政策。對從事特殊行業生產特殊的創業企業,如涉及安全與環保方面的企業,要科學的收取一定的費用,如排污費,垃圾處理費等,但是不能以收費和罰款作為最終目的。對于回鄉創業農民工開展的創業培訓,要派專人為其進行免費的培訓、提供全面可靠的創業信息、完善政策服務及咨詢體系、對此都實行免費的服務,均由政府無償提供。
[參考文獻]
[1] 國家農業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EB/OL].(2003-12-31). http://www.gov.cn. test/2005-07/04/content_11870.htm.
[2] 韓曉亮.山區農民創業問題研究——以黔江區、濯水鎮烏楊村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 2014年國家深化農村改革 支持糧食生產 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措施[J].農民科技培訓,2014(6):48-49.
[4] 李啟秀.貧困地區農民創業教育問題的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2.
[5] 葛建新.創業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6] 李玉杰.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農民創業教育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5):2 088-2 089.
[7] 吉文林.開始你的農業創業 農業創業培訓教程[J].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20-21.
[8] 吳潔,安文.支持農民工回鄉的政策創新[J].科技創新導報,2009(4):218.
[9] 周曙東.農業技術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中共臨泉縣委黨校,安徽 臨泉23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