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暉 段鑫玥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區塊鏈技術從金融領域不斷向其他領域滲透,在司法領域也逐漸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只有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才能夠對被告人定罪量刑,民事訴訟也要求達到一定的證據標準。但司法實踐中,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往往不易判斷,僅依法官的自由裁量難以確保司法公正。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司法領域區塊鏈技術的適用現狀及困境,從實際出發,為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提出切實可行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司法適用;電子數據
2018年6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益爭議案首次確認了采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存證的電子數據具有法律效力,該案中原告通過第三方存證平臺,對被告運營網站中發表的侵權作品進行了網頁的自動抓取和源碼識別,并上傳至factom和比特幣區塊鏈中。法院經審理認為該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較高,可以作為認定侵權的依據。從該判決中可以看出,我國法院對區塊鏈技術存證持積極態度,肯定了區塊鏈在證明電子證據真實性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區塊鏈技術存證依然面臨許多現實的困境,制約了我國司法的進一步發展。想要使區塊鏈技術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在證據認定中得到更好的發揮,就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 區塊鏈技術與現代司法
(一)區塊鏈概述
區塊鏈一詞是2008年由名為宮本聰的學者在一篇關于比特幣的文章中提出的,最初主要應用于金融領域(如比特幣以及ICO),近年來通過不斷發展也逐漸被適用于其他領域。我國學者將區塊鏈定義為一種按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鏈條方式組成特定結構, 通過密碼學方式保證其不被篡改和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具有不可偽造、可追溯、高度透明等典型特征。簡而言之,區塊鏈是一種具有“去中心化”特點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去中心化”就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何為“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指不依賴于第三方機構或硬件的管理(不依賴于中心服務器),通過自身的分布式核算和存儲,在每個節點進行信息的自我驗證、自我傳遞,實現信息的自我管理。區塊鏈與大數據相比的更大優勢便在于此。區塊鏈技術采用的是純數學方法來建立分布式節點之間的信任關系,合理利用區塊鏈是目前而言我國正在探索的一種最為安全可靠的交易形式和管理方式。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進入3.0時代,能夠通過互聯網相關技術在區塊鏈上實現交易及追溯等行為。但是,區塊鏈技術看似高效穩固,面臨的風險同樣巨大。除了比特幣以及ICO存在很大的金融風險之外,在利用區塊鏈進行存證確權和授權管理中,無論是將信息記錄到區塊鏈上,還是控制數據訪問中,都存在真實性從源頭上難以保障的問題。為了明確相關主體責任,為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法律上的依據,進一步規范其發展,2019年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出臺了《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于同年2月15日起正式施行。可見,我國愈發重視區塊鏈的發展及管控。
(二)區塊鏈技術存在于現代司法的必要性
如今,電子數據作為一種新型法定證據,在訴訟中逐漸占據愈發重要的位置。不同于傳統實物證據,以電子郵件、網上聊天記錄、微博以及電子簽名等為載體的電子數據具有動態性、脆弱性、形式虛擬性、載體依賴性等特點,證據“三性”比傳統實物證據更難認定,尤其是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在刑事領域,公訴方提交的電子數據通常是由偵查機關向第三方(網絡運營商、服務商)進行收集和調取,公信力和證明力較強,故電子數據在刑事訴訟中比較容易被采納;但在民事訴訟中,電子數據往往很難得到法官的認可。隨著近年來的訴訟爆炸,民事訴訟中涉及電子數據的案件數量也快速增長,在民間借貸糾紛、合同糾紛、婚姻家庭繼承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類型的案件中大多能夠看到電子數據的存在。有學者對相關判決進行過抽樣調研,發現法院對民事訴訟中電子數據的采信比例為56%,部分采信為6.5%;且法院調證和第三方機構認證的基本都能被采信,當事人自行存證的采信率僅為52%。在當事人提交的證據中,截圖因成本低以及易于操作成為當事人提交證據的最廣泛選擇,但其證明力明顯不足。2019年12月新修改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也對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做出了相關規定,在審查電子數據時要審查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的硬件、軟件環境是否完整、可靠,是否處于正常運行狀態,或者不處于正常運行狀態時對電子數據的生成、存儲、傳輸是否有影響,是否具備有效的防止出錯的監測、核查手段;被完整地保存、傳輸、提取,保存、傳輸、提取的方法是否可靠;提取主體是否適當等。在電子數據的審查中,即使其由記錄和保存電子數據的中立第三方平臺提供或者確認或是經過了公證機關的公證,若對方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也不能直接認定其具有真實性。我國學者普遍認為,采用公證機關公正的方式無法真正確保電子證據的真實性,因為它僅能保障證據提取過程的真實,證據來源和內容的真實性無法確保。例如,關于微信證據易篡改刪除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公證處沒有數據恢復服務器,并不能對微信證據進行恢復;而且公證只是對提取記錄這個客觀事實進行保全,如果進行數據的恢復,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原來數據的修改,并不能保證數據的原始性。
由此可見,動態性(可變性)是審查認定電子數據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在提取或者復制過程中存在刪除或者修改的可能性,并且經修改不會留下痕跡,故動態性是電子證據真實性認定的最大障礙。此時,區塊鏈技術“不可偽造”、“可追溯”、“公開透明”等特征就能夠顯現出其不可或缺的價值。有學者認為,從理論上來說,區塊鏈技術能夠將法官從事實判斷中解放出來,因為依靠傳統的判斷方式,即使法官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取證、質證上,也很難保證能夠準確判斷當事人提供的電子數據是否真實。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判定不支持原告的請求是很多法官的選擇,從程序和法律上是公平的,但當事人的權利卻無法得到切實保障。而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實現信息對稱,通過各主體之間的彼此信任來解決事實判斷問題。將區塊鏈技術引入司法審判中,不僅能夠降低訴訟成本,便利當事人,更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有力手段。
二、 我國司法領域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現狀
目前,區塊鏈技術在我國司法領域仍屬于初步發展階段,并未完全發展成熟,但在民事和刑事司法中都已經開始積極地探索和創新,力求將其先進優勢發揮到證據的真實性認定中來,已成為司法機關推進智慧法院和智慧檢務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除了在司法解釋和司法實踐中均承認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存證的電子數據具有法律效力外,我國司法機關也主導建立了一條司法區塊鏈——“天平鏈”。“天平鏈”是于2018年9月由北京互聯網法院與北京市高院、司法鑒定中心、公證處共同組建的一條聯盟鏈,目前已有20余家單位接入,產業參與度較高,涉知識產權、技術、金融等多個方面。公共鏈、聯盟鏈和私有鏈是區塊鏈的三大類型,聯盟鏈與公共鏈相比成本較低,范圍較小,是我國目前建設司法區塊鏈的最優選擇,不僅能夠為司法審判服務,在社會治理方面也將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截至2020年4月15日2時,根據實時公示,“天平鏈”有13個一級節點(能夠參與區塊鏈共識、數據校驗與記錄,如北京市高院、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國家信息中心電子數據司法鑒定中心等),7個二級節點(僅能夠進行數據校驗與記錄,如國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等);在線采集數據數為15695040,在線證據驗證數為6547。
在我國的刑事司法中,上海政法機關2017年研發的“206系統”(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中便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據防篡改模型的構建,使刑事案件各階段的每個行為都能夠被有效制約:證據信息一旦上鏈,之后任何的操作行為都將被記錄下來。區塊鏈技術進入檢務中,實現了各司法部門內部的證據互證和協調互通,一方面保障了證據的真實性,有效地預防了冤假錯案;另一方面,信息上鏈也提高了司法人員的工作效率,避免公、檢、法機關進行多次的重復勞動,使案件能夠盡快地得到公正審判。目前,刑事案件的偵查和取證主要還是依托公安機關的大數據庫以及向第三方機構進行取證,但是不難預測,在我國建立依托于大數據的偵查信息資源管理方面的聯盟區塊鏈是大勢所趨。例如,北京市東城區開啟了第一批電子證照區塊鏈試點,身份證、結婚證、營業執照等7類高頻電子證照應用均可通過刷臉授權進行辦理。通過區塊鏈對公民的相關信息進行登記,在便利公民生活的同時,更能夠起到便于管理和追溯的作用。
三、區塊鏈技術在我國司法適用中面臨的困境
(一)接入源頭的真實性難以確保
以“天平鏈”為例,區塊鏈的使用主要包括三個主要步驟,即“事前評估”、“事前上鏈”和“事后勘驗”:事前對接入系統的安全性和電子數據的司法效力進行評估;評估后系統產生數據,在第一時間數字摘要值上鏈,天平鏈返回存證編號;當糾紛發生時由當事人上傳原始數據和存證編號,法官通過平臺在線驗證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區塊鏈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能夠保證相關信息上鏈后不再被改動,但是這也意味著它僅能保證上鏈后信息的“真實”,難以保證信息在源頭和寫入區塊鏈環節時(信息上鏈前)的真實與準確。接入源頭的真實性難以確保,將會導致區塊鏈固定了一個錯誤的電子數據,其不利后果可想而知。
(二)在實踐中的適用程度不高
目前而言,雖然區塊鏈存證得到了司法機關的認可,但現實中很難依靠區塊鏈去解決所有的電子數據問題。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在我國司法領域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接入“天平鏈”的產業也有限,在很多法院的適用程度還不高。另一方面,在民商事領域中,當事人的基本法律知識遠遠不夠,許多人僅有轉賬記錄或是不正規的“電子合同”等電子數據,根本無法通過區塊鏈途徑進行固證和取證。如此以來,我國目前區塊鏈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區塊鏈證據的證據屬性仍無理論支撐,且存在技術風險
“區塊鏈技術對傳統電子證據缺陷的彌補,無法當然性地確立區塊鏈技術的證據屬性。”在司法實踐中,顯然不能因為區塊鏈技術能夠保證電子證據真實就將其完全等同于原件效力,目前它的使用更多的還是一種證明力的補強。區塊鏈技術畢竟屬于技術的一種,是一種分布式賬本和智能合約。雖然不同于人工智能,但一定的技術風險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在范圍廣泛的分布式賬本數據庫中,一旦數據在任何環節遭到泄漏,就會使當事人的隱私受到侵犯,對當事人造成影響。
四、 我國區塊鏈技術于司法適用中的探索和完善
第一,重視信息入鏈前的真實性審查。通過區塊鏈進行司法存證,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相關信息入鏈前的審查,這就要求相關機構需要對接入節點進行嚴格的資格認證和審核,確保區塊鏈信息在源頭上是真實的。這就要求各接入單位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完善系統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我國想要進一步發展區塊鏈存證,首先要完善立法,制定獨立的、詳盡的關于區塊鏈司法適用的法律規定;還要盡快建立相關的監管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使區塊鏈能夠在更安全的狀態下為公民服務。
第二,進一步提高司法區塊鏈的參與程度。由司法機關組建的司法區塊鏈在一定程度上較其他行業區塊鏈相比可信度更高,證明力也更強,應當讓更多的產業盡快接入。此外,司法機關和有關部門也要繼續加強普法宣傳,讓更多的公民都具有基本的民商事法律常識,在日常的交易中重視證據的重要性,利用好國家為保護公民權益設置的相關平臺,為今后可能產生的訴訟提前做好證據上的準備。
第三,不能完全依賴于區塊鏈技術,對區塊鏈證據仍應謹慎審查。雖然我們承認了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不可偽造的特征,但是任何人也無法確保每一個區塊鏈證據都是完全真實的。“區塊鏈技術對傳統電子證據缺陷的彌補,無法當然性地確立區塊鏈技術的證據屬性。”以杭州互聯網法院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益爭議案為例,法官在謹慎審查了“技術公證”、“區塊鏈存證”、“存證平臺資質”等多重證據后,發現其相互印證,且被告無有效的反對證據,最終承認了區塊鏈證據的有效性。在今后的訴訟中,通過區塊鏈存證的電子數據肯定會越來越多,法官在判斷其有效性時還是應當認真審查,在個案中結合其他證據對其做出認定。
第四,進一步提高司法隊伍的業務水平。將區塊鏈引入司法中,雖然不要求每個司法辦案人員對其進行深入的掌握,但基本的原理和運行機制還是應當有所了解,辦案思維相對于傳統方式也應當有所轉變,這樣才能適應新技術的要求。現實而言,想要在司法領域全面深入推進區塊鏈技術,目前我國法檢所具備的人員條件也是遠遠不夠的。除了現有人員要組織學習之外,提高相關司法人員的準入門檻,吸收優秀的復合型青年人才也是必然要求。在如今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優秀的名校人才以及復合型人才選擇流入大型律所以及各大名企中,選擇司法系統(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一般的省市以及基層法檢)的人數相對不多,這對司法系統的技術發展和隊伍建設是極為不利的,盡快改變這種局面也是將新技術和模式引入司法的重要基礎。
[注釋]
① 參見“區塊鏈電子存證具備法律效力”,吳振宇、吳巍,浙江日報.
② 參見2019年《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十三條.
③ 參見2019年《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十四條.
④ 引自https://tpl.bjinternetcourt.gov.cn.
⑤ 參見李瑤“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材料共享等,北京東城百姓“刷臉”辦業務”,北京晚報.
[參考文獻]
[1]姚忠將, 葛敬國. 關于區塊鏈原理及應用的綜述[J]. 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 2017, 8(2):3-17.
[2]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04):481-494.
[3]區塊鏈,法治的新課題新思路[N]. 法制日報,2019-11-06(006).
[4]陳朝毅. 法常變而道不變:電子證據審查與認定規則研究——以200篇民事判決書為分析樣本[A].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與刑事審判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30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C].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法官學院科研部,2019:11.
[5]古國妍,婁琳莉,貢鳳,李棒.電子證據的鑒真——以微信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S2):62-66.
[6]史明洲.區塊鏈時代的民事司法[J].東方法學,2019(03):110-120.
[7]呂游. 積極探索將區塊鏈技術運用于新時代檢務工作[N]. 檢察日報,2019-12-15(003).
[8]張玉潔.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體系難題與證據法革新[J].東方法學,2019(03):99-109.
[9]李康震,陳剛,周芮.區塊鏈技術在偵查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8,8(03):81-92.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法政系,河北 保定 0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