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煥
摘? 要:自核心素養提出以來,已經成為各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具體到高中語文學科,則分為語言建構運用、思維發展提升、審美鑒賞創造與文化傳承理解等幾個部分。高中語文教學自然要瞄準這些內容,著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也概莫能外。本文即從創設閱讀情境、豐富閱讀素材和開展閱讀活動三個方面,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給廣大同仁帶來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面臨著一些特殊的難點,從漫長人生的大視角來看,高中生的閱讀量顯然是非常不充分的。但從表面看來,他們不論在閱讀課文還是日常其他可能出現的一些文字材料時已經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閱讀能力的提升進入了一個很難再次實現較大提升的瓶頸期。在以往的教學中,因為核心素養的概念還沒有明確,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師生的時間精力有很多被浪費了。而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師的教學策略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從而發揮出閱讀教學更大的作用。
一、創設閱讀情境
高中生在閱讀課文時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是,他們是否能夠形成對課文較為深入的理解其實是值得懷疑的。因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很多都是名家名篇,蘊含著作者的巧思,帶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人生感悟,高中生未必能夠理解。理解不了這些,就實現不了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更談不上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所以,教師應該想辦法為學生創設較為生動的閱讀情境,促進學生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使他們的心靈受到震撼。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名作,感情極為細膩,同時又顯得非常濃郁,清新雋永。而作為高中生,很難有類似的人生經歷,沒有產生過這么強烈的離愁別緒,也就沒有辦法實現與作者的共鳴。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旋律舒緩、帶有淡淡憂傷感情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情境中進行閱讀。通過音樂與文字的結合,學生的情緒就會逐漸沉浸到一種特殊的感情狀態中去。雖然他們缺少相應人生經歷這一點并沒有得到彌補,但此時涌現出的感情是真實的,有助于他們更加貼近詩人當時的心境。
二、豐富閱讀素材
閱讀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夠通過閱讀汲取到足夠的營養,以發展自身能力。上文提到的創設閱讀情境,其實就是一條比較好的途徑。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若今后自己產生類似情緒的時候就能夠模仿作者的方式通過文字來進行自我表達。除了創設情境之外,提供更加豐富的閱讀素材也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比如圍繞課文內容的更多閱讀對象,或者對作者經歷、寫作背景等較為詳細的介紹,都能夠幫助學生摸清文學作品的來龍去脈及其產生的影響,從而把握到作者的思維脈絡。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它的寫作背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而那個時代又是異常復雜的。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才讓魯迅既為犧牲的學生感到痛心,同時又認為學生的斗爭方式是錯誤的。為了讓學生了解到魯迅的寫作動機和思路,教師不妨打破學科的限制,提供更多相關的歷史知識,或者讓學生通過預習、復習等方式自行尋找更多的相關內容。了解到這些背景后,學生必然會產生與作者更多的共鳴,更加理解作者的語言建構方式及其對讀者所發揮的震撼性作用。
三、開展閱讀活動
在有的教師看來,閱讀似乎就是“讀”而已,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從廣義上來看,如上文提到的《記念劉和珍君》,很多人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投入到了更加徹底地與北洋軍閥的斗爭中去,這些行動可以視為踐行閱讀的成果,是閱讀的一種延伸。高中生在實現較為深入的閱讀后,同樣會產生各種各樣比較強烈的情緒,教師應該將這些情緒充分利用起來,適時組織一些閱讀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應用自己通過閱讀所得到的認識和理解,實現閱讀能力的鞏固與提升。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課文,既表達了作者對戰友的沉痛悼念,同時也是一篇戰斗檄文,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的光芒不滅,其他人將繼承馬克思的遺志,在這面旗幟下繼續奮斗。所以這篇課文是充滿力量的,學生閱讀時是會產生較為強烈的感情波動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種情緒,開展一次小型的班級朗誦會,然后選出朗誦最有感情的一名學生,詳細分析其朗誦時的技巧,另外也要讓這名學生分享自己在朗誦時是如何醞釀感情的。
綜上所述,閱讀是會陪伴學生一生的一項重要能力,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條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希望廣大同仁能夠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起更多的重視,努力創造出更加豐富多樣的閱讀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曉蘭.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2):142.
[2]陳濤,鞏道坤.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現代教育,2018(0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