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好
隨著全國疫情形勢趨于平穩,復工復產逐步推進,學生返校開學排上日程。錯峰開學,分批進校,高三、初三學生首批返校等措施,不僅避免了人員聚集,而且為學校疫情防控工作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提高了疫情應對能力,讓師生盡快熟悉和適應特殊時期的學校生活。
首批學生返校后,諸多學校都井然有序,管理規范,防控嚴格,明確規定按不多于40名學生組建臨時教學班,學生在校期間需全程佩戴口罩,食堂錯峰就餐,一人一桌,宿舍由8人間變成4人間……盡最大可能保持社交距離,阻斷病毒傳播的可能性,有力地保證了學生的安全。
在高三、初三學生順利返校之后,學校面對著更多年級的復學復課以及教育教學秩序的全面恢復,這給防控工作帶來巨大挑戰;而依然遵照首批返校學生的復課要求與防控規范來執行,勢必會帶來一系列現實問題。諸如組建臨時授課班,學校沒有教室可用;宿舍8人間變4人間,一半學生沒有床位;每天每位學生發放兩只口罩,造成口罩物資短缺等。因而,根據疫情發展的形勢,適時調整學校疫情防控措施,堅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復學的常態化思維,全面推進學校的復學工作,才是切合實際的工作方向。
學校不是遠離社會的孤島,每一個學生背后都是一個家庭。只有嚴格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才能保障學校的安全。理論上講,學校復學后,學生應時刻與他人保持1.5米的安全距離;但不是所有學校的辦學條件都能達到疫情下的特殊要求。因而,學校應依據實際情況,將防控工作做足、做細、做到位,避免形式主義。
學生返校后,學校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務是讓教育教學秩序回歸常態,應在師生體溫監測、健康復查以及嚴格消毒制度的基礎上,以班級為單位實施網絡化防控。可將學生上課區域固定,活動區域固定,就餐區域固定,行走路線固定;對于突發狀況,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按規范要求處置。如此,才能保證學校不被防控的形式主義所束縛,從而騰出更多精力搞防控,抓教學,促使防疫朝著常態化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