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楊貴賢
幾千年人類文明發展史證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生長力與發展力。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滿族是與各民族融合程度較高的民族,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大家族之瑰寶。多年來,作為“遼寧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的紅透山鎮滿族小學,發揚光榮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堅守立德樹人的責任和使命。學校始終堅持辦民族特色教育,從理念引領、環境建設、課程設置、活動開展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弘揚民族文化精髓,為促進師生成長以及民族團結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以崇德樹人筑牢民族文化根基
學校遵照“一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以“崇德、尚學、開拓、求實”為校風,以“優質、融合、創新、發展”為定位,始終把“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貫穿于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學校制訂了《紅透山鎮滿族小學民族教育發展規劃》《民族教育管理辦法》《民族教育教學要求》等一系列章程;定期召開民族教育工作專項會議;將民族文化精髓浸潤于校園文化、課程設置、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價值觀、人生觀,促進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學習,讓民族文化融入學生成長歷程,促進師生自身發展,助推民族團結進步。
二、以民族文化構建校園環境
學校創建了富有民族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營造出立體的民族文化教育場所,有效發揮了民族文化教育“潤物無聲”的作用。
(一)建設“同心園”
走進學校,最醒目處是亭廊獨立、碧草如茵的“同心園”。“同心園”內有“同心廊”“同心臺”和“同心亭”。以“同心廊”為例,里面懸掛幾代國家領導人和少數民族人民在一起的合影,記錄著各民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歷程。
(二)創設“志和軒”
學校操場南側是寓意民族團結的百米長廊——“志和軒”。此長廊名字取“志同道合”之義,旨在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進步,共筑百年夢想。“志和軒”內陳列的是滿族傳統體育運動器材及相關介紹,如“嘎拉哈”的由來、滾鐵環的樂趣等。課間小憩時,孩子們在這里或靜默對弈,或游藝玩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三)建立“民俗館”
“滿族民俗展示館”和“滿族民俗風情園”坐落在校園東側,是學校的核心文化載體,也是交流滿族文化的窗口。通過實物、圖片、文字材料等展出從肅慎人、挹婁人、勿吉人、靺鞨人和女真人到清朝的民俗風情。透過滿族先民的勞作方式、飲食起居、服飾特點、民間婚俗、文化藝術等,展示滿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魅力。
(四)打造“文化廳廊”
學校的教學樓共有五層,每個樓層的廳廊文化都有相應主題。一樓的主題是“民族傳統之崇學尚禮”,布展的內容以國學知識為主;二樓的主題是“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通過展示古今滿族的創新成果,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國防教育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之一,三樓的主題是“民族強盛之國防教育”;四樓的主題是“民族團結之和諧發展”,記錄多民族的民風民俗及發展融通的歷史;五樓的主題是“民族傳承之文化藝術”,是多彩的民族文化體驗區,這里有舞蹈、剪紙、鋼琴、泥塑、書畫、美術、音樂,以及象棋、圍棋等活動教室,門類齊全。
三、以校本課程涵養民族文化
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及相關活動,是實現民族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學校借助多彩課程引領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體驗,激發學生的原動力。
(一)民俗解說活動
學校依托民俗展示館等環境資源,結合基地校教育活動,成立民俗解說團隊,分低、中、高三個年級梯隊。從口語表達、禮儀呈現到聲音訓練,小解說員們在學習中了解,在演練中提升,知識得到積累,能力、意志品格得到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也深植于內心。
(二)四季詩韻課程
學校四面環山,一面臨河,四季分明,風景如卷。校本教材《四季詩韻》即按季節將傳統古詩、美文編輯成冊,每個年級內容都分成春、夏、秋、冬四個部分。伴隨季節更迭,指導學生在情景交融中吟誦經典,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著學生的成長歷程。
(三)傳統體育項目
學校完成課標規定的體育教學項目的同時,將民族傳統體育元素與現代體育教學有機結合,讓校園活動豐富多樣,樂趣倍增。學校每學期組織召開民族體育趣味運動會,滾鐵環、踢毽球、編花籃、跑馬城等項目都在賽事當中。賽前的準備,賽中的精彩,為校園增添了無盡歡樂,也讓孩子們在生動活潑的玩樂中了解了民族歷史。
(四)實踐課程
學校開設了多項實踐課程,組織剪紙、舞蹈、合唱、閱讀、書法、陶藝等十余個興趣小組。學生在每周固定的活動時間里自由參與小組,“剪”出民族味、“舞”出民族情、“唱”出民族風、“讀”出民族意、“畫”出民族魂。實踐課程的開展,提升學生興趣,拓展學生思維,讓民族文化助力學生成長。
(五)少年軍校
滿族自古以驍勇善戰著稱,保家衛國是每位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學校少年軍校自創建以來,圍繞愛黨、愛國、愛軍、愛民、愛校為主題,逐步形成了集國防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及少先隊活動于一體的教育模式,塑造出近千名具有優秀心理素質、良好道德品質、強健身體素質的學員。
四、以特色活動助推民族文化提升
(一)延展舞臺,提升學生能力
學校組織師生參與各級各類活動,“走出去”“請進來”,拓展師生展示的舞臺,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及師生底蘊的厚植。
學校文藝團隊走進村寨、養老院、社區演出;師生參演的電視短片《德載滿鄉》在遼寧廣播電視臺播出;在遼寧省滿語誦讀《弟子規》比賽中,學生獲得冠軍。學校結合“六一國際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獨具特色的實踐活動,傳播民族傳統文化。此外,實現了“學校—家庭—社區”聯手共建,拓展課堂,拓寬師生視野,增長師生能力,促進民族團結。
(二)多元評價,助力學生發展
學校每學期都評選“讀書小達人”“勞動小能手”“學習小狀元”“家庭小孝娃”“文明小明星”“環保小衛士”等進行表彰。行走在校園里,身邊經過的每一個孩子幾乎都有一個光榮的稱號。通過多元評價,讓每一個孩子展示自我,學會賞識,找到自信,獲得發展。
2019年12月,學校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通過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學校師生增長了民族知識,提高了民族意識,樹立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文化之光照耀著莘莘學子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