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增長的歷史新階段,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加速了行業的重構和職業的轉換,新時代的新變化對年輕一代的個性成長和創新發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積極回應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國務院于2014 年正式頒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啟動了我國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戰略新機制。新高考實施之后,“選課走班”成為了高中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歷經幾年的探索,基層學校面臨哪些實踐難題?“選課走班”的未來優化路徑又指向何方?
一、“選課走班”的實踐困境
趙婧、洪陽在2020年4月第21卷第2期《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天津市高中校“選課走班”的實施狀況及其優化策略》一文中以天津市高中為例,認為:
“選課走班”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曾有學者開誠布公地指出:“走班教學在本質上并不是一個完善的模型,它總是保有實驗的性質。”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選課走班”被賦予了極高的教育效能期待,而與此同時,也面臨著許多亟待破解的難題。圍繞“選課走班”的推進情況,來自26 所天津市不同高中的校長應邀填寫了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集中反映了當下高中階段“選課走班”的實踐困境,具體而言:
(一)課程設計:如何分層定制
在當下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課程建設是最活躍的探索主題。學校實施“選課走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為學生提供分殊的課程來幫助學生實現更為充分的個性化發展。然而,課程分層定制的落地和落實涉及到諸多要素的協調統整,這也使得課程設計成為了當下高中學校共識性的攻堅難題。26 份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對于“開發分層次、多類型、有特色的學科課程‘菜單”,11 所學校的校長認為落實的難度很大;對于“將同一教學內容按照難度、容量、進度等指標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16 所學校的校長認為落實難度很大;對于“將課內外作業按照學生不同學業水平進行分層設計”,10 所學校的校長反映落實難度很大。總體來看,由于課程的分層進階開發不僅要在水平維度上兼顧知識體系的序列性和延伸性,同時還要在垂直維度上架構起學生的可接受性和發展性,因此,課程設計的依據、標準以及方式方法都亟待進一步探索。
(二)資源配置:如何協調平衡
“選課走班”推進的過程也是學校資源實現再分配、再利用和再整合的過程:一方面,學校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梳理和轉化,另一方面,學校也需要規劃和獲取新資源。從學校整體治理的角度來看,與“選課走班”密切相關的資源問題集中在師資配備、教室協調、設備供給和外力援助四個方面。26 份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按照資源配置的重要性排序,教師資源是“選課走班”資源配置的第一關鍵要素,之后依次為資金資源、家長資源、設備設施資源、校外同行資源、專家資源和政策資源。整體而言,校長們共識性地認為師資的協調比環境條件的協調更為棘手。作為教學活動有機運行的核心機制,教學組織形式從班級授課制向“選課走班”的轉型,必然會對學校原有的資源格局產生“震動”作用,資源要素如何能夠因地制宜地實現效用最大化,這不僅需要實踐探索,更多的還需要實踐智慧。
(三)學生指導:如何應需施策
天津市于2018 年制定并頒布了“高中學生發展指導意見”,“意見”從全局角度對“選課走班”之后學校如何做好學生發展的指導工作給予了政策引領和規范。然而,由于新形勢下學生指導工作的復雜性,高中學校仍然面臨著很多具體的挑戰。26 份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人際關系方面,8 位校長對“‘選課走班可能導致學生交流減少、同學關系疏離”表示比較擔憂,4 位校長對“‘選課走班有利于擴大學生的交往范圍并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合作意識”表示不太認同;在心理調適方面,7 位校長對“‘選課走班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壓力”表示不太認同,15 位校長對“‘選課走班可能使一部分學生產生失落感”表示高度關切;在職業選擇方面,14 位校長對“‘選課走班可能會使學生陷入選擇困境”表示擔憂。由此可見,“選課走班”對如何做好學生指導工作提出了很多新需求,相應措施和策略存在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四)家校合作:如何密切聯動
高考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影響。新高考政策實施之后,家長能不能正確認識高考改革的意義、能不能采取積極行動配合學校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學調整,這也成為了學校領導們高度關切的社會現實問題。圍繞新高考背景下的家校合作,26 位校長從校方的角度描述了工作的共識性難題。如:17 位校長表示必修科目實行“走班制”,不少家長會將此誤解為變相劃分重點班,而構建“選課走班”下的試讀、轉科、調班機制難度非常大;11 位校長表示組織召開家長研討會、指導家長理解政策、完成“走班”動員工作仍存在很大的挑戰;14 位校長反映搭建暢通完善的家校反饋交流機制依然具有很大難度。概言之,進一步推進新高考時代的家校合作,迫切需要就聯動機制展開校本化和精細化的探索。綜上所述,天津市“選課走班”的教學探索尚處于“進行時”,一些核心矛盾的解決也仍處于摸索階段。當下,高中校長們所反映出的共識性困惑,為未來的發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完善選課走班的應對策略
王新鳳在2019年第3期《教育與考試》《新高考模式下高中選課走班實施的問題與應對策略》一文中認為:
(一)增加教育資源配置
選課走班受制于客觀教育教學資源的限制,適度的班級規模,大班額比重較大的學校是難以選課走班的,除此之外還需要有足夠多的教室、教師,寬敞的走廊等,教師、教室等教育資源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充分的補充,因此選課走班制的實施也應該是因地制宜、日常巡視了解教學班的運行狀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受訪者建議從小學、初中開始走班,使得選擇性與選課走班的模式成為一種常態,有了走班基礎,高中階段實施走班在理念上容易接受,在具體操作上相對熟悉,可能會更利于在高中階段實施選課走班。
(二)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實施選課走班之后,無論是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是對教師的績效評價都要發生相應的轉變。比如如何評價雙軌制的教學管理模式下教師的績效問題,如何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將是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學校教育管理的新難題。受訪者建議,以現代化科技手段介入學生考勤方式,建立以過程和結果并重的教學質量監控和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行政班起點評價、教學班增量評價看起來是教師績效范疇的問題,但反過來也是促進教學秩序規范有序,聯通順暢的一種重要手段。國內研究者探索適合高中學生選課走班的學科傾向測試問卷,供高中生進行學科傾向測試,以便其作出更加科學、更加個性化的課程選擇。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