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但能夠充分體現新課改中的教學理念,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通過明確認知“綜合性學習”的概念和引導學生實踐的方式開發“綜合性學習”,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收集整理學習資料、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對“綜合性學習”進行利用,從而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綜合性學習;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9-0017-02
引言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結束前增設“綜合性學習”這一部分內容,它不僅是對整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還是對單元內容的拓展性學習,符合新課標教學大綱中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通過“綜合性學習”,學生不但對整個單元的知識擁有整體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通過自主探究的綜合性實踐,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其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從而提升其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及語文核心素養。
一、利用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發揮其自主探究和實踐能力,從而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其綜合素質水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實踐。第一,“綜合性學習”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探索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進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二,在初中階段,學生往往懷揣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應當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通過引導暗示的方式激發其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中有關于“我們的網絡時代”的綜合性學習,這個主題具有課外拓展性和現實意義。我們處于網絡信息相當發達的時代,在網絡世界中,有著許多與語文知識相關的內容,比如,博客、微博等。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互聯網中的語文知識,并總結其內容有何特點,如互聯網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語言簡短等特點,所以,其博客、微博的撰寫也具有簡短精練的特點。學生通過自主討論,能夠有效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討論結束后,布置其將自身的觀點和看法通過書面形式表達出來,或者布置學生在課堂上寫出一篇類似微博、博客的一段話或小散文,讓其感受寫作的魅力。
二、對“綜合性學習”具有科學、正確的認知
較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其他內容,“綜合性學習”部分內容更具拓展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探險活動,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時,應當使其感受到精神冒險的魅力,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水平。所謂綜合性學習,就是運用各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并且加強其語文知識實踐能力及創新探索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中有主題為“文學部落”的綜合性學習。“文學部落”這一主題既有趣味性,又是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文學的類別一般包括散文、小說、戲劇、詩歌等四個部分,每個類別之下又可分為許多小類別,如小說按照時間劃分,可分為古典小說、近代小說、現代小說、當代小說等,按照空間劃分,可分為中國小說和外國小說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以及收集到的信息進行類別分析,先將自己的文學部落劃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四個部分,然后將自己所學過的內容歸入各類當中,并對其進行簡要介紹。在建立文學部落時,學生還可與其他同學交流探討部落的設計與介紹,這樣既能提高自身對文學作文的歸納總結能力,又能通過交流討論,拓展自身的文學思維,從而提升其文學素養。
三、指導學生收集課外資料,開發“綜合性學習”內容
課外資料的收集主體既可為教師,又可是學生,課外資源的收集對學習語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思考能力,幫助其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水平。課外資源主要包括工具書、教材輔導書、其他讀物、報刊、影視作品等,另外學生也可通過游覽名勝古跡、自然風景,調查日常生活、風土人情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在調查和收集課外資料時,應當學會從細節入手,用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
例如,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中,有一個關于“身邊的文化遺產”的綜合性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參觀本地的風景名勝、人文古跡的方式收集關于文化遺產的課外資料。如在湖北武漢市,有一座著名的名勝古跡——黃鶴樓。歷史上關于黃鶴樓的詩作不勝枚舉,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崔顥的《黃鶴樓》等,學生可在參觀黃鶴樓時,結合所學的詩作,感受文人墨客登臨于此的感受與黃鶴樓的魅力,然后撰寫一篇關于黃鶴樓的游記或心得體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開展實踐活動,做到學以致用
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教學時,也可開展適當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既能夠有效檢驗書中知識的真實性,又能讓學生深刻體會語文的魅力。語文知識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參觀活動、交流互動、調查探究等活動之中,經過活動實踐,學生能夠有效檢驗自身的學習效果,鍛煉自身的綜合運用能力,增強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力等。在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時,要注意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中,有一個主題為“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的綜合性學習,教師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時,可通過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每個學生認真對待。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慶陽市的敬老院進行慰問,在慰問前,組織學生準備好慰問品,如水果,然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活動。其次,在慰問老人時,可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陪伴老人,如與老人閑聊交流,幫助老人收拾和打掃房間,為老人做一頓午飯或晚飯,通過唱歌、跳舞、演小品、說相聲等形式為老人排憂解悶等。最后,每個學生根據此次實踐活動,撰寫一篇實踐報告,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并談談對孝親敬老這一傳統美德的看法。
五、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要想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指導學生開發和應用綜合性學習之時,應當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并以此為基準,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開展教學任務時,應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綜合性學習的教學活動中,并成為教學的主導者和主要參與者,使其發揮出自主創造能力。再次,學生在綜合性學習的課堂上,應當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由于其年齡、心理狀態、興趣愛好、知識量等因素十分相近,所以在組織小組交流討論時,能夠因為共同興趣而變得積極主動,并且有利于創造力的培養和發揮。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建立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機制,使學生能夠受到鼓舞,進而增強自主創造的信心和熱情。
例如,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中有一個主題為“走上辯論臺”的綜合性學習,為此,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舉辦一次辯論賽,讓學生了解并感受到辯論的魅力。首先,教師可以擬定一個辯論主題,主題的擬定可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而總結出來,所擬主題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敬業與樂業哪個更重要?”正方認為敬業更重要,反方認為樂業更重要。其次,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8人一組,分為正反兩方,每方分別有一辯手、二辯手、三辯手、四辯手四人。然后布置學生在課后搜集資料,并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再次,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和與小組成員的交流討論,使自己對辯論的觀點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看法和結論。最后,教師在辯論會結束之后,對本次辯論的主題和目的進行簡要的總結,點評每個小組及其成員并給予積極評價,然后,可向一些學生提問,讓其談談自己對此次辯論的看法,再評選出表現最為優異的幾個學生,并給予嘉獎。
結語
增設語文“綜合性學習”環節的目的在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之中。教師在開發和利用“綜合性學習”時,可運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正確認知“綜合性學習”的內涵、收集相關的課外資料、組織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進行。總之,開發和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探索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余宏雁.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 新課程(中旬刊),2019(5):19.
[2]張宏雷.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探究[J]. 中華少年,2018(2):247.
[3]黃燕.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開發與利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2016(7):41.
[4]劉山.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開發與利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6):137.
[5]范麗霞.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開發及利用[J].新課程(中學版),2016(4):392.
作者簡介:董錦芳(1980—),女,甘肅環縣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