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霞
[摘要]兒童是教學的對象和主體,教學內容準不準?方法妙不妙只評價當不當?……不是教師說了算,而是兒童說了算。教學內容的研制、目標的設置、方法的遴選、評價的落實,都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準繩。課外小古文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有效補充,教學必須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兒童接受的方法,教學生所需要的小古文。本文提出要契合認知需要,合理研制教學內容;遵循認知規律,設置多維朗讀層級;聚集直觀思維,借助圖片深化體驗;提煉仿寫價值,依托形式彰顯韻味。
[關鍵詞]古文;內容;閱讀;品味;仿寫
兒童是教學的對象和主體,教學內容準不準?方法妙不妙?評價當不當?……不是教師說了算,而是兒童說了算。教學內容的研制、目標的設置、方法的遴選、評價的落實,都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準繩。課外小文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有效補充,教學必須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用兒童接受的方法,教學生所需要的小古文。
一、兒童需要怎樣的小古文?契合認知需要,合理研制教學內容
上海師范大學著名教授王榮生老師指出:“語文教學如果沒有適切的教學內容,無論樹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無濟于事。”這就跟烹飪饕餮盛宴一樣,缺乏良好的食材,無論廚師的技藝有多高,終究都不能做出一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在教材之外拓展小古文,為學生言語能力和文化意識的發展助力,是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要為學生選擇最適切的小古文。兒童需要怎樣的小古文呢?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依靠色彩、動作和聲音來思考的。”具有鮮活生命意識和直觀動態的資源,才能真正觸發孩子的思維意識。從兒童生命成長的規律來看,小古文的選擇應該是活潑的、生動的、直觀的,只有這樣的小古文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比如經典的小古文《貓斗》:黃白二貓,斗于屋上,呼呼而鳴,聳毛豎尾,四目對射,兩不相下。久之,白貓稍退縮,黃貓奮起逐之,白貓走入室,不敢復出。這篇小古文不僅具備了文言表達的特質,同時語言簡練生動,形象地展現了黃白二貓打斗的過程,細節飽滿、語言節奏鮮明輕快,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內容具有濃郁的生命氣息和生活感,兒童樂于去關注、于去閱讀。
很多學生拿到這樣的小古文,一讀就愛不釋手。因此教師在選擇小古文的內容和篇目時應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生所急,將真正契合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興趣點的小古文呈現在孩子面前。
二、兒童會怎樣閱讀小古文?一遵循認知規律,設置多維朗讀層級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獨特的認知規律。兒童對文本的感知依循這樣的幾個階段:首先,整體把握,了解文本大意;其次,深入品味,關注文本細節;最后,重新回歸,提煉升華認知一這種“基于整體、深入細節、回歸整體”的模式,成為當下語文教學所遵循的基本教學原則。小古文有其自身的文體特點,而兒童對小古文的閱讀存在一定的障礙,這就意味著教師要設置充分的朗讀契機,讓學生在有聲語言中,實現與小古文地深入接觸與感知。
比如小古文《鄉村》:鄉間農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村。水邊楊柳數株,中夾桃李,飛燕一雙,忽高忽低,來去甚捷。這篇小古文不僅語言簡練、描寫形象,基本四字一句,具有鮮明的韻律和節奏。按照鳥申斯基“兒童靠聲音”來思維的觀點,教師不要急于引導學生對小古文的大意進行理解,而是設置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依照讀正確、讀流暢、讀出小古文的節奏和韻律三個不同的標準,實現對文本的感知,打下基礎。
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小古文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借助文后的注釋,而是讓學生在多種朗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將自己的思維意識滲入文本內容中,實現學生思維與文本語言的有機交融,在無意識的融合狀態下,自然而然地達成對小古文的理解。還以這篇小古文的教學為例,當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展開朗讀之后,文本所描寫的鄉村自然閑適的畫面,已經在他們的思維意識中形成了整體的輪廓。此時教師引領學生理解小古文的大意時,就不應該將教學重點聚焦在每一個詞語上,而是根據學生朗讀之后的學情反饋,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文本理解過程中存在的障礙。例如這篇小古文當中的“臨水”“甚捷”,教師進行適度地點撥與引導,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理解障礙,同時也能夠快速地激活學生多種朗讀時所積累的認知經驗,將這兩個詞語融入文本的表達體系之中,從而達成了融會貫通的教學效果。
三、兒童會怎樣品味小古文?聚焦直觀思維,借助圖片深化體驗
兒童正處于直觀性思維階段,他們對于形象化、可感知的資源具有獨特的敏銳優勢。以童的視角教學小故,就不能局限在機械化生硬化的理解層面,而需要契合L童認知的基本規律,將小古文所描繪的畫面,更加直觀而鮮活的方式呈現出來,文本內容形成有益的互補,實現資源之間的鏈接與溝通。
比如小古文《荷》: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日藕。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這篇小古文篇幅雖然簡短,但作者以富有節奏的語言形式,對荷花的顏色、葉梗等進行了全面的介紹。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維朗讀,自主感知小故的大意。隨后,教師出示荷花的圖片,引領學生緊扣小古文的語言,并對照圖片進行有機的融合,借助對圖片的觀察,深化學生對小古文語言的感知,并形成匹配對應之勢,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和感知文本內容。
在小古文教學中充分運用圖片的方式,還表現在借助圖片激發學生的想象意識。比如這篇小古文的開篇:“池中種花,夏日開花,或紅或白”一這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啊?通過這句話的理解,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想象滿池荷花或紅或白的畫面,并結合自己原始的生活經驗,用語言描述腦海里的迷人景象。在學生對文本語言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再次出示滿池荷花的圖片,對學生的原始認知進行進一步的補充與拓展。荷葉的碧綠、荷花的別樣色彩,直逼學生的眼球,將原本機械生硬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具體可感的畫面。在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這樣的教學也使學生理解了文本的內涵,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通過圖片出示的方式鏈接小古文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大意,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觸發了學生將原本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鮮活的畫面,提升了小古文閱讀的情趣,歷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兒童應該怎樣寫小古文?——提煉仿寫價值,依托形式彰顯韻味
學以致用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2011年《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和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小古文的學習自然也不能例外,教師要積極開發小古文當中所蘊藏的范例價值,引導學生在體悟感知、內化悅納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遷移運用。
從小古文的特點來看,哪些資源是值得學生在寫作時遷移運雨的呢?首先,簡潔而精準的語言表達。小古文篇幅有限,語言表達必須追求精煉,且選擇最具有典型特點的事物展開描寫。比如上述板塊中的《鄉村》就分別選擇了“茅屋”“水面”“楊柳”“飛燕”等事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這些事物的特點,營造出一副閑適而優美的鄉村圖景。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感悟語言和畫面,并從中抽取、還原作者在描寫小古文時的整體構思,將小古文作者的創作手法滲透給學生。其次,小故在言語形式上的設計也是獨具匠心的,以短句為主,有助于鮮明而清晰地展現作者的表達用意。有了語言和形勢上的雙重保障,學生就可以在學習小古文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遷移運用。有的學生模仿《鄉村》一文,對自己所看到的大都市進行了這樣的描繪:繁華都市,高樓林立,道路寬廣。街邊行人如織,車水馬龍。空中高架,氣勢如虹,四通八達。這一學生的仿寫作品,不僅具備了小古文的外觀形式,其內在氣韻也有幾分相似。小作者借助高樓、道路、行人、高架等大都市的典型事物,展現了現代化的繁華都市畫面,可謂生動而形象,散發著小古文獨特的韻味。
這樣的仿寫訓練,不僅有效地提升了學生捕捉典型事物的能力,同時對于學生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的訓練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小故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載體,是語文教科書的有益補充。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小古文的文體特點和學生內在的認知規律,站在學生的視角研制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目標,遴選教學方法,真正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助力。
[參考文獻]
[1]劉昕.小古文教學須重視的三個問題[J].教學與管理,2018(02)
[2]仲錦宇.小古文,我們可以這樣學——小學階段小古文教學的實踐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7(23),
[3]楊麗芬.玩轉小古文輕叩文言大門[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