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蓮
[摘要]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思維、實施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素質不可忽略的方面。作為一名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潛在因運用文中插圖,啟發學生想象;抓住關鍵詞,導想象;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處”,激發學生想象;延伸課文內容,豐富學生想象。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關鍵詞]挖掘教材;培養想象;提高素養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培養學生想象力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實施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素質不可忽略的方面。教材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各項能力訓練的主要憑借。因此,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潛在因素,架起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培養的橋梁。
一、運用插圖,啟發想象
課文插圖,是為了幫助我們認識事物和理解語言文字,在課文中插入能概括或說明其內容的畫面,它可以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形象化,彌補文字表達上的不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古詩《暮江吟》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初步了解到詩人描寫的是一幅江邊傍晚的美景圖。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著讀著,學生就能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說出古詩的大意。接著筆者讓學生再看插圖,提問: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看到怎樣的景象作者當時是怎樣的心情?接著筆者播放一段輕松、愉快的樂曲,加上精妙的導語,學生很快進入詩人所描寫的境界,仿佛看到這樣一幅畫面:傍晚,涼風習習,詩人踱著悠閑的步子來到江邊,啊!西邊的天空一片火紅,在霞光的映照下,江面有的地方呈現出深綠色,有的地方呈現出深紅色……詩人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靜靜地欣賞著,欣賞著……不知不覺地,夜幕降臨了,一輪彎彎的月兒掛上了樹梢,岸上枝葉,上的露珠兒閃閃發光,多像一個個頑皮的孩子眨著狡黠的眼睛啊!“真美啊!”詩人即興寫下了這一首快詩。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中《走月亮》一課,文字優美,感情細膩。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朋光下的美麗景象,體會“我”與阿媽濃濃的親情呢?筆者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緊緊扣住文中反復出現的一個句子——“啊,我和阿媽走月亮”,導學生結合文中的插圖,找出“我”和阿媽走過的地方: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在小溪邊,在田埂上……媒體再次呈現文中的靜態插圖:柔和的月光下,清澈的溪水,林間的小路……生的朗讀配以意蘊悠遠的樂曲,一片幽靜、祥和的氛圍氤氳在教室內,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一下子就沉浸在優美的語言文字中,讀出了“我”和阿媽在月光下走在這些地方的美好意境,濃濃的親情躍然紙上。
由此可見,插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也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抓關鍵詞,引導想象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曾說過,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產生語言的動機,促進語言的發展。“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材在教者的眼里,是用來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想象能力的憑借。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者要善于準確抓住教材中能夠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鏈接的關鍵詞,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便能積極地、真切地傾吐自己的“所想”“所見”“所感”,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潛移默化中對學生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達到“積累與運用”有機融合的效果。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小露珠》這篇童話主要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及小動物們對小露珠的喜愛之情。文章語言生動活潑,尤其是描寫小露珠形象的詞語,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小動物們會怎樣表達他們的喜歡之情呢?在學生邊讀邊想這部分內容后,筆者安排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幣:如果你也看到這么美麗的小露珠,你會怎樣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呢?(出示小露珠的圖片)
生:我會悄悄地走過去,輕輕地對它說:“啊,像寶寶那么乖巧的小露珠,因為有了你,黎明才會顯得那么安靜。(老師示意學生邊說邊做動作,學生輕輕地走上臺,邊手作捧狀邊說,著。)
生(快速地跑向講臺):我會飛奔過去,高興地對它說:“小露珠,歡迎你又來到我們身邊,我為有你這樣的伙伴而自豪。”
生:(前面已發過言)老師,我反對王華這樣奔向小露珠。(眾疑惑。)
師:為什么呀?
生:這么飛奔過去,不把小露珠給嚇著了?飛奔過去肯定有一陣風,肯定會把花葉上的小露珠吹落的,這不是呵護而是一種傷害。
生:(快跑的那位)我是個容易激動的人,看到這么美麗的小露珠,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愛之情呀,跑過來可以體現我對小露珠的喜愛,即使把它給震落了,它也會原諒我的。
蘇霍姆林斯曾說過,如果教師善于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情境,向他們預示著能夠使他們得到成功體驗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么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在這個片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教者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喜歡”,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想象的翅膀,創設了讓學生贊美小露珠的情境。情境的創設,不僅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敏銳的思維能力,還引發學生表達對事物的獨特感受,特別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范語言,起到重要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教材中的關鍵詞成了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鮮活載體,同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也切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挖掘“空白”,激發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維的核心因素。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可以使表達的內容更鮮活,對事物的認識更深刻。語文教材中,大量的作品里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處”,既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又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筆者在學生讀懂了文言文內容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諸兒競走取之,惟戎不動”的場景。學生們興趣盎然,討論熱烈。筆者隨機出示句式引導——“一兒_______一兒__________,一兒__________……學生各抒已見:一兒拿桿敲之、一兒立凳鉤之一兒爬樹晃之……答案精彩紛呈,想象的畫面生動立體。“惟戎不動”,又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呢?學生們紛紛要求表演其場景。某組表演為:一人旁白,多人演小伙伴們,一人演王戎。根據旁白的內容,“小伙伴們”邊做動作邊發出疑問,而“王戎”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邊看邊沉穩自信地答道……
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豐富了文章的“空白”之處,既有效落實了深度閱讀教學的要求,又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有了“用武之地”。
四、延伸情節,豐富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情節曲折,內容感人,讀后或給人無限遐想,或給人無限思考...若結合課文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延伸學習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對文章的內涵,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入的體會,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很好的訓練。
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課文《圓明園的毀滅》主要描寫了圓明園當年輝煌的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激勵讀者要奮發圖強。在學生領悟全文內容后,筆者提問:從題目看,關鍵詞是“毀滅”,文章應該寫圓明園毀滅的情景,但作者為何用那么多筆墨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呢?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激烈地討論,學生明白作者運反襯的手法,就是為了突出當時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表達作者的悲憤情感,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筆者精心安排了這一教學環節:課件展示故宮600年特展資料,讓學生對古代書畫、器物等文物所蘊涵的深沉魅力有了感性認知后,再讓學生看看今天的圓明園遺址,結給“今天的圓明園,我想對您說……這樣的訓練,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學生們有的義憤填膺地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憤恨;有的小臉通紅地表現出對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的扼腕;有的斗志昂揚地表明自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課后筆者還布置了“說不盡的圓明園”這一實踐課題,讓學生結合書后的“閱讀鏈接”、《名家眼中的圓明園》等閱讀資料,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完善對曾經的圓明園景觀的補充描述。豐富的想象畫面,優美的語言描述,曾經的圓明園在學生們的筆下得到了再現。學生眼中的輝煌與課文中殘酷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從而有效地達到深化文章主旨的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聯想和想象,就沒有創造。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無不滲透著人們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在教學中著力擺正教與學的關系,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思維和想象空間,這樣的課堂,遠此老師塞給學生一大堆知識來得更有用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崔巒編.小學語文教學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