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 王德洪
關鍵詞 留守老人 生存狀況 心理健康 畬族
基金項目:2019年麗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LC201917),課題名稱:麗水市農村留守老人心理幫扶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徐亮,麗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老年服務與管理;王德洪,本文通訊作者,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休閑體育養生、老年服務與管理,E-mail:385156827@qq.com。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53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更是進一步加深。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較為落后,養老保障體系不完善,養老問題尤為突出。畬族是一個散居少數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民族文化,在民族語言、飲食服飾、編織刺繡、民間文學、體育武術等方面都獨具特色。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畬族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挑戰,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1]。麗水市位于浙西南山區,是浙江省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畬族人口相對集中,并且擁有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景寧畬族自治縣。以浙江麗水市為例,研究畬族留守老人的生存現狀和心理健康狀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調查對象
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從麗水市蓮都區、景寧畬族自治縣、云和縣隨機選取畬族農村留守老人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28份。調查對象入選標準:畬族,年齡60歲以上,長住農村,子女外出超過半年。
(二)調查工具
調查問卷采用自行設計的畬族留守老人生活現狀調查問卷。主要包含3個部分:(1)畬族留守老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宗教信仰、學歷、婚姻狀況、職業等;(2)畬族留守老人的身體狀況、經濟狀況、社會支持狀況;(2)畬族留守老人心理狀況,包括焦慮心理、抑郁心理、孤獨心理、生活滿意度等。
(三)研究方法
由當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或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志愿者負責具體調查工作。采用入戶調查方式,與畬族留守老人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化訪談。由于許多畬族留守老人在普通話交流方面存在困難,因此又招募了擅長畬語和當地方言的志愿者協助參與調查。問卷結果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一)畬族留守老人基本資料
本次調查的畬族留守老人以60-69歲居多(占調查總人數的54.69%),其次為70-79歲(占調查總人數的25.78%),80-89歲占17.97%,90歲以上僅占1.6%;調查對象的性別比例接近,其中男性6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1.56%),女性62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8.44%);多數無宗教信仰(占調查總人數的95.31%),另有少數信仰基督教或佛教;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小學及以下學歷為主(占調查總人數的95.31%),初中及以及上學歷非常少;婚姻狀況以在婚為主(占調查總人數的71.88%),其次為喪偶(占調查總人數的23.43%),離婚、再婚或未婚者較少;職業以農民為主(占調查總人數的95.31%),退休工人和無業占比極小。
(二)畬族留守老人經濟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畬族留守老人仍然進行不同強度的勞作(占調查總數的71.09%),主要開展種地、養雞、采茶等簡單農活;畬族留守老人貧富差距較大,且多數經濟狀況欠佳。調查結果顯示,老人中以每月收入500元以下最多(占調查總人數的35.94%),其次為1001-2000元(占調查總人數的28.13%),500-1000元的占16.20%,2001-3000元的占5.26%,3001-5000的占8.33%,5001- 10000的占6.14%;少數老人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其中14.1%有一定退休金;調查對象大多生活開支較小,基本能滿足溫飽,其中23.24%表示錢夠花,41.67%表示能勉強維持,35.09%表示錢不夠用;多數畬族留守老人并不需要給子女錢,而且子女會定期給予一定生活費;大部分畬族留守老人的最主要經濟來源仍然是自己勞作(占調查總人數的占67.19%),其次為子女負擔(占調查總人數的占15.63%),少數為離退休金(占調查總人數的8.60%)或養老保險(占調查總人數的7.03%),個別為配偶負擔(占調查總人數的1.56%)。
(三)畬族留守老人身體狀況
根據調查結果,畬族留守老人的身體狀況整體較好,本次調查對象基本上都能夠生活自理(占調查總人數的84.37%),且較為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少數處于失能半失能狀態(占調查總人數的15.63%),生活需要他人給予不同程度的扶助;就患病情況來看,32.81%表示沒有患病,35.94%患有一種慢性病,31.25%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通過訪談了解到,老人普遍存在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風濕病等,個別老人有心臟病、殘疾等。55.7%的調查對象表示會偶爾喝酒,另有25.44%表示不喝酒,18.86%經常喝酒;55.47%的畬族留守老人表示不吸煙,28.13%表示一直吸煙,16.41%以前吸煙現已戒煙。
(四)畬族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狀況
調查發現,畬族留守老人僅與配偶居住的情況較多(占調查總人數的70.31%),但也有不少獨自居?。ㄕ颊{查總人數的28.13%);大部分老人有健存子女(占調查總人數的75.78%),且大多有2個以上子女;與子女關系通常良好,子女外出后通常能與外出前一樣孝順,通過給予錢物、定期電話交流、節假日看望、生病時照料等方式,為老人提供經濟支持與精神支撐;大部分留守老人不需要照顧孫輩或僅僅協助照料,少數老人需要全權負責照料孫輩(占調查總人數的9.38%),并從孫輩身上能獲得一定精神慰藉;鄰居是畬族留守老人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之一,多數老人認為“遠親不如近鄰”;大部分老人表示,生活有困難時最希望兒女幫忙(占調查總人數的71.09%),也有部分表示最希望鄰居幫忙(占調查總人數的18.75%),但仍有小部分老年人不知道從何處救助;畬族留守老人普遍排斥機構養老,盡管沒有兒女在身邊,僅有22.65%的調查對象享受過養老機構服務。
(五)畬族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狀況
本次調查發現,畬族留守老人的生活滿意度較高,但仍然普遍存在不同水平的焦慮、抑郁和孤獨感。其中55.47%人對生活狀況表示滿意,16.3%人表示經常有焦慮情緒,30.47%經常出現抑郁狀況,25%經常有孤獨心理。通過比較研究發現,與配偶共同居住、子女聯系緊密、月收入較高以及未患病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更好,統計學分析具有顯著性。調查顯示,畬族留守老人無子女在身邊,生活中最煩惱或不安的事情主要是“擔心自身健康”(占調查總人數的56.25%),其次為“擔心無人照料”(占調查總人數的26.56%)。多數畬族留守老人會通過娛樂活動舒緩壓力,其中看電視是最主要的方式(占調查總人數的62.5%),其次為串門(占調查總人數的19.53%)。
畬族具有自己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在養老方面和其他民族有著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傳統上畬族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和家族力量養老,社會養老意識薄弱。大部分畬族留守老人信息閉塞,與外界交流少,甚至只能使用畬語或當地方言交流。政府部門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民族文化特點,進一步完善并創新養老模式。通過推進畬族語言和文化的傳承,培養能使用畬語和方言并且了解畬族文化的高素質養老護理員,解決與畬族留守老人交流的語言問題[2-3]。
畬族留守老人經濟狀況整體欠佳,且貧富差距較大。職業大多為農民,生活開支小,靠簡單勞作獲得一定經濟收益;部分老人為五保戶,但每月補貼不足300元,生活依然拮據;少數老人有退休金,待遇較好。在拓寬農村收入渠道的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完善針對特殊人群的社會保障政策,健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實施老年社會救助,建立針對畬族留守老人的精準扶貧制度,妥善解決民族老人養老問題[4]。通過“慈孝處州”品牌建設,形成敬老、愛老、助老社會風尚,提高畬族留守老人生活品質。
目前農村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而且畬族留守老人對機構養老普遍排斥。盡管家庭照護功能顯著弱化,但大部份畬族留守老人仍然選擇空巢生活,在基本醫療和生活料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建議政府部門完善農村養老機構和衛生院,引導老人逐步改變傳統養老觀念,樹立社會養老、互助養老新理念[5]。
同時,根據日趨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引導養老機構及時調整,對喪偶、貧困、失能失智老年人給予更多關注,并考慮為特殊群體提供入戶服務方案。
畬族留守老人有較強的“養兒防老”“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渴望兒孫的情感支持。在積極引導家庭成員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時,應該進一步發揮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給予老年人更充分的社會支持和生活協助,通過社會關愛提高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6-7]。辯證看待隔代教養現象,照顧孫輩盡管增加老年人的經濟和體力負擔,但也是他們獲得精神慰藉和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畬族留守老人生活單調、精神生活匱乏,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獨感、焦慮感和抑郁,但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心理韌性和自我調適能力。關注畬族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心理關懷,對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作用[8]。建議增加畬族留守老人的社會參與度,依托鄉村文化禮堂等搭建活動平臺,提供老年娛樂設施,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9-10]。同時深入挖掘畬族文化中的心理資源,大力宏揚畬族傳統的忠勇精神,給予積極的心理引導。
參考文獻:
[1]應碧荷,何義珠,董海娜,陳一莉,陳建華,趙磊.浙江景寧畬族老人居家養老生存及照護需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3).
[2]董海娜,應碧荷,陳一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畬族老年人生存質量與社會支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14).
[3]李茂松.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23).
[4]胡玉婷.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調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6).
[5]趙成云.農村留守老人互助養老模式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9(33).
[6]鄭天翔,陳瓊秋.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構建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0(10).
[7]曹顯明.黔南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留守老年人群心理衛生問題及對策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8).
[8]章迎春,譚剛.農村留守老人生存質量影響因素分析——以河南商水為例[J].農業展望,2019(12).
[9]邱敏.湖北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綠色科技,2017(23).
[10]付江珊,馮小溪.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建設研究[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