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靜 劉育兵 張育玉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互聯網+”新業態;地方本科院校;就業;
基金項目:2020年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研究課題(JRS-2020-1002)
2019年底至今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全球產業鏈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也催生和加速了“互聯網+”新業態的迅猛發展。而地方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培養了數量龐大的普通本科畢業生群體,他們的畢業出路不僅影響著社會的穩定,也牽動著數千萬普通家庭的命運。因此,我們立足于自己所在的地方本科院校,同時采集了兄弟院校的一些數據樣本,就疫情下“互聯網+”新業態對地方本科院校2020屆畢業生的就業影響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對疫情常態下地方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就業工作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一)調研的背景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辦學層次為本科層次的省市所屬高等學校,具有地方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由于其特殊的區域位置,該類院校的生源一般為本省和本地居多。[1]從疫情以前的就業數據來看,該類院校學生除一小部分升學深造外,其就業出路主要為小微企業,中初教育單位和民營教育培訓機構,另外一部分同學則選擇靈活就業或自由職業。從就業質量來看,部分畢業生短時間內跳槽現象嚴重,從事的工作專業對口率較低,選擇工作崗位具有一定隨意性。[2]
隨著疫情的到來,一些小微企業受到重創,有的倒閉,有的停工,有的裁員,有的延期招人;線下教育培訓機構暫停營業,中小學教師招考往后推遲。這就直接造成了就業崗位減少、就業難度增加、求職時間縮短的現狀。與此同時,諸如以在線教育、在線招聘、在線媒體、在線零售、在線租賃等形式的網絡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如火如荼,這也為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帶來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調研的目的
我們選取疫情下 “互聯網+”新業態的角度針對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開展問卷調查,目的在于通過問卷分析,了解“互聯網+”新業態對畢業生帶來的影響,探尋疫情下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對“互聯網+”新業態的感受認識、技能提升、態度期望等現狀,以便進一步做好疫情常態下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探討新的途徑與建議。
(三)調研的方法
本次調研遵循客觀性、時效性、系統性的原則,以在線問卷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調查對象涉及專業廣泛,主要針對2020屆應屆畢業生。調查內容覆蓋面大,包括學生的畢業去向、對互聯網+新業態的感受認識、技能提升、態度期望等。此次調查的問卷包括單選、多選和開放形式,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000份,其中男生644人,女生356人 ,理科工程類494人,社科經管類380人,藝術體育類126人。
(一)疫情下“互聯網+新業態”對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影響
1.畢業生的就業去向
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和“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背景下,截至2020年7月中旬,有46.22%的地方本科院校應屆畢業生待業或正在擇業,29.46%的地方本科院校應屆畢業生深造或準備二次深造,另外有13.78%的學生選擇體制內就業或準備體制內就業,7.03%的學生選擇與非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就業或創業,只有3.51%的應屆畢業生選則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就業或創業。
2.畢業生對“互聯網+新業態”的感受和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疫情下畢業生對“互聯網+“新業態變化的感受和認識非常深刻。其中感受最直接的是“在線教育”,比例達到了89.46%,排在第二位的是在線招聘,比例達到了52.43%,排在第三位的是在線媒體,比例達到了48.11%,排在第四位的是直播電商,比例達到了42.43%,排在第五位的是在線辦公,比例達到了41.08%。
3. “互聯網+”新業態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疫情下,互聯網+新業態對地方本科院校學生所學專業的影響較大。其中39.19的學生認為沖擊很大,45.95%的學生認為沖擊很小,只有14.86%的學生認為沒什么沖擊。
綜合以上三方面數據,可見受疫情影響,該類院校畢業生待業或正在擇業的比例將近50%,深造或準備深造的學生的比例將近30%,充分說明疫情對今年的地方本科院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沖擊很大。另外,雖然畢業生對“互聯網+”新業態經濟的變化感受廣泛而深刻,將近85%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出路受到“互聯網+”新業態的沖擊,但是只有不到4%的畢業生選擇了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就業或創業,可見該類院校畢業生在順應“互聯網+”新業態方面的就業能力和專業知識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
(二)疫情下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對“互聯網+”新業態的態度期望
1.畢業生面對“互聯網+”新業態變化的態度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 ,疫情下,畢業生對“互聯網+”新業態變化的總體態度比較積極。其中,80.81%的人持樂觀擁抱的態度,16.22%的人表示無感,只有2.97%的人感到消極恐慌。
2.畢業生對主動學習“互聯網+”新業態方面的新知識新技能的態度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 ,疫情下,絕大多數畢業生對學習“互聯網+”新業態方面的新知識新技能的態度比較積極。其中,55.68%的畢業生表示會主動學習,36.22%的畢業生表示可能會主動學習,8.11%的畢業生表示不會主動學習。
3.畢業生面對 “互聯網+”新業態的變化在學習和就業方面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 ,疫情下,一部分學生會主動選擇“互聯網+”新業態的方向重新學習或就業。其中,57.3%的畢業生表示可能會,34.05%的畢業生表示會,8.65%的畢業生表示不會。
綜合以上三方面數據,可見,雖然受疫情影響,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受到了一定沖擊,但是調研數據顯示,認為“互聯網+”新業態對自己的所學專業沖擊很小的學生比例達到了45.95%,略大于認為“互聯網+”新業態對自己所學專業沖擊很大的學生比例39.19,另外還有14.86%的學生認為“互聯網+”新業態對自己所學專業沒什么沖擊。這一組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所設的專業和課程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脫節,致使一些學生對適應當前社會行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局限。
(三)疫情下,為應對“互聯網+”新業態的變化,畢業生的態度和需求現狀
1.畢業生對重讀大學選擇“互聯網+”新業態方面的課程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 ,如果重讀大學,絕大多數同學希望選擇“互聯網+”新業態方面
的課程。其中85.41%的人認為有必要,11.35%的人認為無所謂,3.2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
2.為應對“互聯網+”新業態的挑戰,畢業生對就業能力提升的需求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 ,為應對“互聯網+”新業態變化的挑戰,絕大多數畢業生認為需
要在多個方面進行技能提升。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技能是自學能力,達到了87.03%,排在第二位的是新媒體技能,達到了65.41%,排在第三位的是信息搜索技能,達到了64.32%,排在第四位的是語言文字表達技能,達到了59.73%,排在第五位的是組織管理技能,達到了51.62%,排在第六位的是編程技能,達到了48.92%。
綜合以上數據,可見受疫情和“互聯網+”新業態變化的影響,一大部分學生對自己在校
期間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感到了恐慌,迫切渴求提升多項能力來應對未來的發展。其中自學能力和新媒體技能排在前兩位,這說明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顯得愈加重要。
(一)結論
受疫情影響,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確實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比如對比
往年同期的就業率,有將近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待業或正在擇業。但是疫情推動了“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使得很多學生看到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比如將近85%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出路受到“互聯網+”新業態的沖擊,在對“互聯網+”新業態的變化中,89.46%的人對“在線教育”感受最深刻,85.41%的人認為有必要選擇“互聯網+”新業態方面的課程進行學習,80.81%的人對“互聯網+”新業態的變化持樂觀擁抱的態度,為應對“互聯網+”新業態變化的挑戰,87.03%的人認為最需要提升自學能力。盡管以上數據印證了“互聯網+”新業態將帶來很多新的挑戰和機會,但是調研結果顯示,只有3.51%的地方本科院校應屆畢業生選則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就業或創業,29.46%的地方本科院校應屆畢業生選擇深造或準備二次深造, 13.78%的學生選擇體制內就業或準備體制內就業,這兩項數字加在一起達到了將近45%的比例。這也充分說明,地方本科院校要實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任務,應在課程設置和就業指導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升。
(二)對策與建議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經濟轉型和就業的方針政策。一場疫情雖然使實體經濟受到重創,但與此同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娛樂等行業卻重煥新生,大放異彩。與此同時,習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也曾強調,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數字經濟增加值高速擴容,意味著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新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此外為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020年新春伊始,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巡進城工程。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教育部新職業網還聯合BOSS直聘、獵聘網、智聯招聘、前程無憂和中華英才網,提供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的網上校園招聘服務。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引導學生從宏觀層面了解國家經濟的發展變化和就業的方針政策,才能幫助他們激發成長動力,找到成才方向。
增設與“互聯網+”新業態發展密切銜接的就業指導課程。疫情防控期間,“互聯網+”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加速涌現,新消費持續火爆,新就業不斷拓展,這不僅延伸了產業鏈條,構建了產業應用,也必將重建消費場景,改變人才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為適應當前經濟轉型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必然要立足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增設與“互聯網+”新業態發展密切銜接的就業指導課程內容,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引導其積極擁抱新變化。
全面提升E時代學生的就業觀和就業軟實力。為適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教育部在嚴格核查2020屆畢業生就業數據時,曾組織專家研究論證明晰了就業統計的相關指標含義。該指標的最大亮點在于 " 自主創業 " 和 " 自由職業 " 方面,自主創業的范圍加入了開設網店,自由職業的范圍加入了互聯網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因此地方本科高校也應因時而變,全面提升E時代學生的就業觀和就業軟實力。這其中包括培養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網絡素養和媒體素養,全面提升傳統專業對應行業新要求的在線技能,積極發現和培育互聯網人才,引導其找到新的就業創業出路。
參考文獻
[1]舒虹,張瑞. 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提升策略[J]江蘇科技信息. 2019(19):58-61
[2]楊昕.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J]保定學院學報.2018(03):111-117.
[3]蘇萍. 念好“新”字經,做好“育”文章[EB/OL].(2002-07-09)https://0x9.me/Egxkt
[4]張紅旗,趙月娥.大學生如何回應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的挑戰[J].理論前沿.2020(09):38-42.
[5]朱正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調查[J].海峽科學.2020(03):81-84.
聯系方式: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東路3027號保定學院電話:13653120306 ? 胡若靜
郵編: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