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俊
關鍵詞:張學良;“攘外安內”;政策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蔣介石遂走上了一條反共反人民的道路。為了達到消滅共產黨人的目的,他先后五次組織發動了對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大規模圍剿。令人極其痛心的是,蔣介石對紅軍發動五次“圍剿”時期,正好是日本人覬覦和侵占中國領土的時期。但蔣介石卻置日本的侵略于不顧,把共產黨看作主要的敵人,并因此于1931年7月23日通電全國,正式提出了“攘外安內”的錯誤政策。其基本點是,對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集中力量進行剿共內戰,先消除共產黨這一“心腹之患”,然后再進行抗戰。由于這一錯誤政策的實施,致使中國大片領土淪落于日本人鐵蹄之下。然而身居統帥之位的蔣介石,卻對人民的愛國呼聲不予理會,對領土的喪失置若罔聞,繼續頑固地堅持其“攘外安內”的錯誤政策。
此時期,張學良已身居蔣介石的“副手”地位,對于蔣介石的這一政策,張學良采取了追隨和擁護的態度。張學良何以會如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張學良非常信任和崇拜蔣介石。1929年7月,蔣、張在北平初次會面后,張學良對蔣介石的印象極好,“成為蔣的俘虜和內戰助手,蔣利用張坐鎮北方,張一切聽蔣指揮,唯蔣是從。[i]”1930年11月12日,張學良第一次參加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眼看蔣介石的聲名、地位日益顯赫,他對蔣介石更是信任有加,甚至于到了“以父禮執之”的地步。
第二,由于階級地位的限制,張學良對蔣介石“攘外安內”政策的反動性和危害性認識不清。“九一八”事變之后,張學良之所以忠實地執行了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除了行政隸屬關系上的原因之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對“攘外”、“安內”問題與蔣介石的認識有相同之處。一方面張學良當時也認為:“若與日開戰,共黨、粵方必定紛紛而起,將出現不能收拾的局面。”另一方面,張同蔣一樣,也有恐日心理,他認為中國國力還很脆弱,冒然對日作戰必然失敗,所以事變之后,他“至誠至懇地向一切舊部屬布道,要大家一心一意擁護蔣先生,遵從蔣先生的先安內后攘外的策略。”1933年張學良旅歐回國后,身受法西斯主義影響和毒害。他篤信蔣的武力統一政策,到處為維護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搖唇鼓舌,對蔣的“攘外安內”政策更是全盤接受。1934年,張學良受蔣介石命令,出任“鄂豫皖剿匪副總司令”,積極為蔣介石進剿紅軍出力賣命。
第三,張學良對共產黨缺乏認識,也是導致他積極追隨蔣介石“攘外安內”政策的重要原因。張學良生長在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東北。共產黨在此地的基礎薄弱,影響很小,所以他對共產黨的認識比較模糊。此時期,他受蔣介石的影響,同蔣一樣,也把日本的侵略歸罪于共產黨的“搗亂”,把共產黨看作救國的障礙,所以他始終激勵部下要“盡力驅除匪患”。
總之,這一時期,由于上述種種方面的原因,張學良積極追隨蔣介石的“攘外安內”政策,在擁蔣剿共這條路上是走得很遠的。
1935年華北事變后,張學良對蔣介石“攘外安內”政策逐漸產生了懷疑,認識上發生了轉變,此時期,促使張學良思想認識轉變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華北事變從思想深處重重地刺激了張學良。1935年,日寇對華北又發動了新的侵略。蔣介石此時對日政策是一面抵抗,一面妥協,鑒于國際上英、美等國不能制止日本的侵略,故蔣介石對日以妥協為主,抵抗為次。此時蔣介石懾于日本方面的壓力,先后同日本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協定。這些協定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喪失了冀察省的大部分主權,而且使東北軍的利益繼東北淪陷之后,再次受到重大損害。尤其是蔣介石要東北軍脫離河北抗日前線,前去陜甘剿共之舉,無疑對抗日情緒激昂的東北軍將士是一個重大打擊。對集國難家仇于一身,時刻想著打回老家去的張學良,更是當頭一棒。張學良對此感到是奇恥大辱,政治主張與蔣介石逐漸發生了分歧。從此他對蔣介石的“攘外安內”政策開始產生懷疑,并認識到:“中國政府若是對內一寸一寸地收復,對外一省一省地退讓,必遭廣大群眾之唾棄,結果必至死亡。[1]”
第二,軍事上的失敗從心理上深深地創擊了張學良。1935年10月,張學良出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這時,他雖對“剿共”有所動搖,但一來由于他對抗日必須聯共還沒有認識;二來認為不便違抗蔣介石“剿共”命令;三來還認為陜北紅軍不過幾千人,裝備又差,又是疲憊之師,而他以十倍之眾入陜“剿共”定能取勝。到時不但可使蔣介石感到滿意,而且又保存了東北軍的實力。因此,1935年9月上旬到11月下旬,張學良所部對陜北紅軍發動了數次進攻,結果卻連連敗北,損失慘重,迫使張學良對 “剿共”問題進行深刻思考,并對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他曾說:“共產黨經過二萬五千里長途疲憊,還能擊敗東北軍,是值得深思的。[2]”
第三,蔣介石政府對張學良及其東北軍的“冷遇”,從感情上疏遠了張學良。按照國民黨政府規定,凡是參加“剿共”的部隊可優先得到補充。1935年底,張學良去南京請蔣介石政府給部隊予補充時,卻遭最高當局拒絕。回想起以前受到蔣介石政府的“禮遇”,他深深感到蔣對他“已不重視”,“內心開始動搖了”。
第四,中共正確的統戰策略和真誠抗日的態度,從情理上強烈地感染了張學良。華北事變以后,在張學良對蔣介石“攘外安內”政策發生猶豫、動搖的時候,中共中央本著團結御敵精神,不失時機地對張學良和東北軍曉以民族大義,堅持聯合抗日方針,不分化瓦解,不侵占地盤,不合并部隊,也不搞思想“赤化”。這種真誠態度更加堅定了張學良聯共抗日的決心,也提高了他對共產黨的認識。張學良曾感慨地說:“共產黨胸懷寬闊,知識淵博,不畏艱辛,為國為民,難怪他們能屹立于廣闊天地之間。”[3]由于形勢的發展,并經過回國后兩年的實踐,張學良終于改變了對蔣介石“攘外安內”政策的認識。他說:“原我竭力擁護蔣介石,認為抗日不靠他不行,現在我認識到要抗日,收復東北,不能死靠蔣介石,必須聯合共產黨。”1936年4月9日,張學良與周恩來在延安達成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議,這對張學良走上聯共抗日的道路無疑具有決定意義。
1936年下半年以后,隨著形勢的進一步發展,張學良對蔣介石的“攘外安內”政策己失去了信心,并最終于12月12日采取斷然措施,在西安發動反蔣事變,迫使蔣介石放棄了他的這一錯誤政策。此時期,促使張學良發生重大轉變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緊迫、危急的形勢迫使張學良必須在“攘外”與“安內”問題上盡快做出抉擇。
1936年下半年,日寇在平津和察哈爾不斷增兵,開始進攻綏東,與此同時,他們又先后在成都、上海、豐臺等地屢造事端,進行挑釁活動。種種事跡表明,日本正積極準備對我國發動一次新的大規模的侵略活動。在此危急形勢下,張學良憂心如焚,他利用各種場合,同蔣進行了說理斗爭。1936年7月,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張學良借機向蔣提議改變“攘外安內”政策,一致抗日,遭蔣介石嚴辭拒絕;1936年8月,日偽軍向綏東進犯。張學良又致電蔣介石,力陳抗日主張;1936年11月,日偽蒙軍再次大舉進犯綏東,張學良再次上書蔣介石,請求率東北軍增援。他在《請纓抗敵書》中說:“今緩東戰事既起,正良投殳前驅為國效死之時矣,……每念家仇國難叢及一身,已早愿拚死一腔熱血,酒向疆場,為個人洗一分之前衍,為國家盡一分之天職。”最終張學良的一腔熱血,又被蔣潑了冷水。此時,張學良感到單靠勸諫的辦法已不能使蔣改變主張。同時也感到,日本人加緊侵略,蔣介石打內戰的緊迫形勢,已使他必須在“攘外”“安內”問題上盡早做出抉擇。
第二,蔣介石斷送民族前程,危及東北軍生存的倒行逆施,迫使張學良始下決心,發動了反蔣事變。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率高級將領飛抵西安,并調集軍隊向西安進發。蔣介石到達西安后,公開向張、楊攤牌,提出兩個方案逼張、楊選擇:1.服從“剿共”命令,東北軍、西北軍全部開向陜北前線。2.如果張楊不愿“剿共”,東北軍調福建,西北軍調安徽,將陜甘兩省讓給中央軍去“剿共”。這樣,張、楊即被逼向兩難境地。去陜北不僅會破壞與中共的同盟關系,損兵折將,拼掉東北軍的實力,而且也不符合自己要求抗日的主張,去皖、閩,無疑于自投蔣設下的網羅。更讓張學良痛心和不能容忍的是,12月9日,蔣介石內定蔣鼎文為西北剿總前敵總指揮,準備對張學良取而代之,撤職查辦,解除東北軍的武裝。至此,張學良對蔣介石己不抱任何希望了。回顧過去,看看現在,想想未來,注目全國形勢的發展,他慨嘆自己受了“攘外安內”政策的愚弄,表示決心退出內戰,高舉抗日的旗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同楊虎城聯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并在中共的幫助和支持下通過同蔣談判,最終迫使他放棄了“攘外安內”這一錯誤政策。
總之,圍繞著蔣介石提出的“攘外安內”政策,張學良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和約束,的確經歷了一個認識變化的過程,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但最終他能痛定思痛,迷途知返,順應歷史潮流,力挽狂瀾,無疑對中華民族的抗戰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注釋
[1] 王卓然.張學良到底是怎樣的人[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42、78.
[2] 張魁堂.張學良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3] 張魁堂.張學良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i] 應德田.張學良與西安事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