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無創血流動力學的臨床價值。方法: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心衰對癥治療,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觀察血流動力學各項參數變化情況。結果:在接受抗心衰治療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輸出量、心臟指數、心搏量、心搏指數、每搏外周阻力、每搏外周阻力指數、左心室每搏做功、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數、左室射血時間、收縮變力性相較于治療前均出現大幅的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無創血流動力學,能夠有效的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評估患者的心功能狀態,有利于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力衰竭;無創;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151-02
心力衰竭是指在適當靜脈回流的情況下,由于心臟收縮力減弱或舒張功能障礙,導致心排血量(心輸出量)相對或絕對下降,不能滿足機體組織細胞代謝的需要,從而出現的一種復雜臨床綜合征。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發展的終末期就是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不僅心臟功能明顯減弱,并且心臟儲備功能也出現了降低,一定程度體現了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近年來臨床對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機制和血流動力學具有深入研究,各種介人治療手段和新型藥物使患者生存時間得到延長。心功能是評價心力衰竭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重要指標,目前臨床上評估心功能主要有心導管檢查、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超聲心動圖、腦鈉肽(BNP)等方式。在這之中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具有操作簡便、安全可靠、可重復使用、檢查成本低等優勢,近年來得到臨床廣泛使用。本文將對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無創血流動力學的臨床價值展開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檢查診斷為心力衰竭,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診斷標準[3],同時排除非心源性心衰者、嚴重頸動脈疾病、胸壁損傷、氣胸、失血性休克、精神異常,不配合監測者。其中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33例和26例;年齡在49至96歲之間,平均年齡(72.90+11.22)歲。本次研究患者自愿參加,全部患者了解研究過程及同意進行。
1.2方法
所有心力衰竭患者人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并進行強心、利尿、血管活性藥物等對癥支持治療。同時在治療前和治療后接受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指導患者監測前靜坐10分鐘,在患者身體兩側頸根部和劍突水平處以及腋中線交界的胸部兩側安置電極,要求左右平行對稱,保持平躺體位,開始連續的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仔細觀察血流動力學參數變化,并做好準確記錄。
1.3觀察指標
對比所有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無創血流動力學參數,包括心輸出量、心臟指數、心搏量、心搏指數、每搏外周阻力、每搏外周阻力指數、左心室每搏做功、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數、左室射血時間、收縮變力性。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義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2.結果
在心輸出量、心臟指數、心搏量、心搏指數、每搏外周阻力、每搏外周阻力指數、左心室每搏做功、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數、左室射血時間、收縮變力性等血流動力學參數上,所有患者治療后相較治療前均有了明顯改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情如表1所示。
3.討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年化,近年來我國心力衰竭患病人數逐漸很多,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人體循環系統主要通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進行血液供應,當機體出現心力衰竭時,體內的多項血流動力學指標就會出現波動,會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監測心功能一直是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臨床心功能監測技術得到飛速發展,從最初的定性、有創、單一參數逐漸過渡到定量、無創和多參數聯合應用,呈現為多功能狀態,為心血管疾病的診療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臨床有多種檢測心功能的方式,其中使用超聲心動圖測定左室射血分數(EF),左室射血分數與心肌收縮力相關,收縮能力越強,每搏輸出量越大,EF值越高,反之,心肌收縮力越弱,心功能越差,EF值越低,可作為評價心功能的指標。但是超聲圖像無法實現實時的動態監測,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利用心導管檢查可以監測多種血流動力學重要參數,通過對心輸出量、心排血指數、右心房壓、肺毛細血管楔壓、肺動脈壓等的變化進行實時監測,了解心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被臨床作為評價心功能的“金標準”。但是該項技術會對患者造成創傷,操作比較復雜,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風險也較高,存在氣胸、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出血、肺梗死、感染等風險,很難實現反復檢查”。臨床眾多研究已證實了無創血流動力學和Swan-Ganz導管在監測心輸出量方面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并且通過連續監測阻抗心動圖變化,指導藥物的調整及使用劑量,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急性心衰發作、縮短住院時間等,在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而且還具有無創、檢查費用低、操作簡便、連續等特點”。
無創血流動力學檢查主要是利用胸阻抗技術進行監測,能夠實現對血流動力學多項指標變化情況的連續監測,例如可以連續監測患者心率、血壓、心輸出量等指標"。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是根據主動脈血流量的變化誘發胸腔阻抗變化的原理,隨著心臟的收縮與舒張,主動脈的容積隨著血流量變化而變化,其阻抗也隨著血流量變化而變化,主動脈的阻抗變化量可反映并代表主動脈的血流變化量。因此臨床中監測胸腔電阻抗的變化情況,可以反映機體不同時期的血流動力學變化,通過分析后得到對臨床有價值的結果。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出,全部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后各項血流動力學參數相較治療前均出現了明顯改變。表明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較大,而血流動力學參數有效體現了這一變化,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臨床在關于心輸出量的監測中,提出了這一理念,認為監測心功能應該是連續、無創、安全、可靠、簡便、費用低、快速等。而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有效彌補了傳統心功能監測中存在的不足,實現了連續動態監測,提高了監測的敏感程度,同時具有無創、低成本、簡便等優勢[8]。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無創血流動力學,能夠隨時了解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評估心力衰竭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也可以有效避免血流灌注不足的出現,為調整輸液量提供指導。目前無創血流動力學已逐漸受到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視和認可,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運動員和健康人群中,是評估心功能的重要方式,使用價值明顯,應用前景廣闊。通過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避免了插管引起的并發癥,準確可靠的體現了患者心功能狀態,是對傳統監測中僅限于單一心臟器官模式的改變,整體的監測循環系統。
綜上所述,無創血流動力學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指導依據,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董能斌,胡凱,羅雅月,等.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7,019(004);34-36.
[2]李永豪,王卓清,韋光勝,等.射血分數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無創血流動力學的臨床評估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3):1876-1880.
[3]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2);98-122.
[4]楊雪卿,王巍,周琦.心衰合劑對射血分數保留心衰患者無創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2018,037(006);496-499.
[5]劉延媛,劉漢冕,陳杏波.無創血流動力學參數、左室射血分數聯合BNP水平檢測評估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8,015(014):41-45.
[6]楊翠,陳少軍,陳艷俏.心衰協定方對心力衰竭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心功能及無創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影響[J].健康之友,2019,000(010):163-164.
[7]席先萍.無創血流動力學聯合左室射血分數和BNP水平在高血壓心衰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08):42-43.
[8]畢曉鋒,莫均榮,張弘,等.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在急性心衰中的診斷和預后價值[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9,024(004):326-329.
作者簡介:許志文,女,1980年12月出生,本科學歷,民族:漢族;籍貫:廣東佛山;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職稱: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基金項目:佛山市十三五醫學重點專科建設項目(FSZDZK13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