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紅霞
(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江蘇 儀征211400)
小兒感冒是兒童最常見疾病,西醫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的小兒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輕者表現為鼻咽部不適癥狀,重癥體溫升高,可達39~40℃或更高,伴全身不適癥狀。高熱不退可致部分患兒發生高熱驚厥,故控制體溫在兒童感冒治療中非常重要。西醫多以抗病毒、抗感染、解熱鎮痛等藥物治療。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刮痧治療小兒感冒(風熱證),退熱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10月儀征市中醫院收治的60例感冒風熱證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0~8.0歲,平均(4.35±1.19)歲;病程0.5~3.0 d,平均(1.76±0.45)d。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2~7.8歲,平均(4.61±1.11)歲;病程0.5~3.0 d,平均(1.59±0.5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考《實用兒科學》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1]。存在發熱、頭痛、乏力、鼻塞、噴嚏、流涕、咽痛等癥狀,結合血常規、胸部X線片等檢查排除下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鼻炎等。②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小兒外感發熱風熱證的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發熱、惡風、咽痛、咽紅、流涕、鼻塞,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歲;體溫38.0~40.0℃;病程3 d以內。
1.4 排除標準 皮膚表面有破潰、劃痕試驗陽性,合并皮膚病者;合并重度營養不良、心腦肝腎及血液系統等全身性疾病者;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抗病毒、抗感染、補液支持等。①維生素C注射液(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7020714,2 mL∶0.5 g)按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每日1次。②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升高或/和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提示繼發細菌感染者,給予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治療。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3036,1.0 g/支)按80 mg/(kg·d)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每日1次。③患兒耳溫≥39.0℃,持續發熱,給予布洛芬混懸液治療。布洛芬混懸液(揚州市三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354,25 mL∶0.5 g)按5 mg/kg口服治療,每隔4~6 h口服1次,24 h內給藥次數≤4次。3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刮痧治療。患兒耳溫≥38.0℃,每日刮痧1次。具體方法:用75%酒精棉球消毒刮痧部位,涂刮痧油(主要成分為礦物油、當歸提取液等),采用牛角刮痧板,按操作順序取穴(主穴取大椎、曲池,配穴取風池、肺俞、合谷),刮痧板與刮拭部位角度為45°~90°角,從頸項部(大椎、風池)、肩背部(肺俞)、四肢(曲池、合谷)依次刮。面刮法刮拭大椎、雙側肺俞、雙側曲池、雙側合谷,角刮法刮拭雙側風池,以瀉法刮拭為主,手法輕柔,力度循序漸進,以患兒能耐受為度,120次/min,每個部位20次,點按面刮穴位3次左右,總時間15 min左右,至患兒局部皮膚出現紅色細痧為宜(部分患兒出痧少或不出痧,以患兒皮膚充血為度)。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患兒狀態,如有不適,及時停止操作。3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小兒外感發熱的療效標準[2]。①即時退熱療效,依據治療前后5 min、治療后30 min體溫變化而定。顯效:體溫降低1℃或以上;有效:體溫降低0.5~0.9℃;無效:體溫無變化或降低不足0.5℃或反而升高。②持續退熱療效。依據72 h內使用退熱藥次數(N)評定。顯效:N≤2次;有效:2次<N≤4次;無效:N>4次。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即時退熱療效比較 刮痧后30 min,觀察組即時退熱總有效率為76.7%,高于對照組的4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感冒(風熱證)患兒即時退熱療效比較(例)
(2)持續退熱療效 刮痧后72 h,觀察組持續退熱總有效率為96.7%,高于對照組的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感冒(風熱證)患兒持續退熱療效比較(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發熱會引起患兒不適,持續發熱會對患兒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控制發熱可有助于提高患兒舒適度。西醫多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患兒依從性差,靜脈滴注或注射治療亦會對患兒胃腸道產生刺激,或損傷肝腎功能。中醫認為小兒感冒的原因以感受風邪為主,常兼夾寒、熱、暑、濕、燥等,病機關鍵為肺衛失宣。小兒衛氣不足,六淫之邪易客于肺衛,營衛失和,肺氣失宣,臟腑陰陽失調,發生感冒。
刮痧屬于自然療法,是一種中醫傳統外治法,通過選用合適刮痧器具,蘸取相應介質,以一定手法在體表特定部位規律刮擦,可使局部皮膚出現紅色或暗紅色出血點,從而達到活血目的[3]。黃冠[4]用Meta分析發現刮痧能降低發熱患兒體溫并減輕癥狀。刮痧可疏經活絡,祛邪,調節陰陽平衡,同時刮擦皮膚能解表發汗,促進濁毒排出,發揮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5]。本研究根據感冒風熱證特點,采用特定該穴刮痧治療。大椎是諸陽之會,刺激該穴可解表退熱、扶正祛邪、調和陰陽,提高免疫力,主治熱病、瘧疾、咳嗽,也是保健要穴;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與肺相表里,肺主皮毛,刺激此穴既可清在外之風熱,又可瀉在內之火,是表里雙清要穴;風池發汗祛風;肺俞疏風解表;合谷清熱解表、鎮靜止痛、通經活絡。諸穴合用,共奏疏風清熱、解毒祛邪、活血通絡之功。
①刮痧前做好狀態評估。患兒年齡小,皮膚嬌嫩,刮痧前需評估其體質、皮膚狀態,不可盲目刮痧。如患兒處于過度疲憊、虛弱狀態,不宜行刮痧治療;空腹狀態須在進食后30 min再進行治療。②刮痧時手法須輕柔,力度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隨時與患兒交流,注意觀察患兒面色、表情及全身情況,當患兒感覺疼痛明顯時,應及時調整刮痧手法,減輕不適。③刮痧后完善健康宣教。刮痧后囑患兒多飲溫水,以促進血液循環,排出毒素;注意多休息,避風,待毛孔閉合、狀態穩定后再外出;刮痧4 h后才能進行溫水洗浴,不可行冷水浴。
刮痧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的中醫外治法,在基層醫院或診所推廣刮痧療法,可充分發揮中醫適宜技術防治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優勢。本研究運用刮痧療法佐治小兒風熱感冒,有效降低患兒體溫,縮短病程,值得臨床推廣。但刮痧過程中部分患兒因疼痛治療依從性不高,如何減少刮痧過程中的不適感,將作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