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民
(北京市盲人學校,北京100097)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特應性個體接觸過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介導的鼻黏膜炎癥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和鼻癢。該病發病率高,對患者工作和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西醫以藥物治療為主,療效確切,但存在禁忌證和不同程度的嗜睡、疲勞、乏力等不良反應,易反復發作,且治療價格昂貴,不宜將其作為長期治療手段[2]。筆者2013—2019年依據經絡醫學理論運用針灸治療3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獲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本文整理3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診療資料,從辨經、辨病與辨證角度綜合分析過敏性鼻炎的經絡聯系、基本病機、證型、主要病經等,并舉驗案1則,以供參考。
1.1 過敏性鼻炎的經絡聯系 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督脈循行于鼻部。此外,足太陰脾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可通過同名經及表里經間接與鼻部聯系。鼻部受病,可反應于對應經絡及其穴位,而經絡受病,也可體現在鼻部。過敏性鼻炎的穴位反應點在上述經絡均有分布,如鼻部(迎香、四白、攢竹)、頭部(上星、眉沖、通天)、頸部(風池、翳風、大椎)、四肢部(合谷、列缺、手三里、曲池、尺澤、后溪、外關、支溝、太沖、復溜、太溪等)。
1.2 過敏性鼻炎的基本病機 從經絡學說角度分析,過敏性鼻炎的基本病機為太陰、陽明氣化受阻,與外感寒濕邪氣、內傷飲食積滯、太陰或陽明氣機升降失常及其他經脈氣化影響有關。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經脾經主司氣機運動變化、水谷運化、精微物質輸布等,同時具有傳導與排泄水谷糟粕,抵御寒濕等邪氣侵襲的作用[3]。
1.3 過敏性鼻炎的中醫辨證分析 結合3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臨床經絡診察結果,筆者對該病證型、主要兼癥、病機、主要病經進行了歸納總結,具體見表1。
表1 3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的中醫辨證分析
過敏性鼻炎的基本病機為太陰、陽明氣化受阻,針刺取穴以太陰、陽明經為主。基本穴組:尺澤、陰陵泉行氣化濕,促進太陰脾土布散之力;曲池、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清降陽明氣機,通導陽明燥結;迎香、印堂宣通鼻竅。治療時,可隨證加減用穴,如兼厥陰瘀滯證,取合谷、太沖、曲澤、蠡溝;兼寒凝太陽證,取通天、大椎;兼少陽氣郁證,取支溝、陽陵泉。
尺澤、陰陵泉、曲池、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均直刺,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以針感傳至手足為佳,印堂、通天采用平刺,通天采用搓針法,大椎采用溫針為佳。每周治療1~2次,8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周,治療1~2個療程。治療期間患者注意飲食及情志調護,避免勞累。
患者,男,36歲,2015年10月17日初診。主訴:間斷性鼻塞19年。患者19年前因感冒引起鼻塞,逐年加重,近5~6年發作頻繁,主要癥狀為鼻塞,流濁涕,噴嚏頻作,夜眠不安,納可,大便黏膩不成形,舌紅少津,脈沉弦。查經絡示:手太陰經尺澤硬結;足太陰經縫隙松軟;足陽明經僵硬,迎香有小結節;足太陽經通天硬結。辨經:太陰、陽明氣化受阻(虛實夾雜)。針刺選經:太陰、陽明經。針刺處方:尺澤、陰陵泉、通天、風池、孔最、迎香。二診時鼻塞癥狀減輕,取上星、印堂、迎香、尺澤、陰陵泉針刺治療,灸大椎。繼續上述治療5次,鼻塞癥狀明顯減輕。1個療程后,鼻炎癥狀消失。1年后隨訪,患者僅感冒或飲酒過多時出現鼻塞,平時未復發。
按語:患者嗜酒,脾胃氣機受損,蘊生濕濁,進一步阻礙太陰氣機,導致鼻塞。一診時查其經絡發現手足太陰經明顯異常,故治療以調整太陰為主,治療未獲療效。二診時考慮單行太陰經經氣化濕辟濁作用不足,故配以陽明經穴位降濁行氣,取督脈、太陽經穴位增強行氣功能,取得滿意療效。
《靈樞·刺節真邪》云:“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之。”經絡診察是指導筆者制訂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辨證能夠更加全面認識本病的病機。影響過敏性鼻炎的病因復雜,治療時不可將之視為單一系統的病證。該病病位不局限于肺系,僅憑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狀將病定位在肺系,臨床療效難以控制。運用經絡醫學理論可以在辨清證候的基礎上,結合經絡氣化狀態,辨清病經所在和經氣狀態,正確選經配穴,方能有效針對病機,快速收效。總之,運用經絡醫學理論,結合辨經、辨病與辨證準確診斷病證、病機、病經、病位,合理選經配穴,可提高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