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麗
(山西省陽煤集團總醫院,山西 陽泉045099)
食管癌是消化道腫瘤的常見類型,目前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病重要且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但患者易受手術期應激刺激、炎癥反應、神經損傷及患者術后系統儲備功能下降等因素影響。胃腸功能紊亂成為食管癌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制約患者康復,影響其生活質量[1]。穴位按摩作為中醫治療方法重要組成部分,其以體表經穴-經絡-臟腑相關聯系為基礎,通過經絡腧穴理論,以按摩為主要手法實現調節、改善臟腑功能的作用[2]。本研究探討穴位按摩對改善食管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及生活質量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山西省陽煤集團總醫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51~68歲,平均(58.06±4.41)歲;臨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27例,Ⅲ期11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51~68歲,平均(57.68±4.26)歲;臨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25例,Ⅲ期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食管癌診療規范(2018年版)》中食管癌的診斷標準[3]。纖維食管鏡檢查刷片細胞學或活檢陽性;臨床診斷為食管癌;明確診斷食管外病變(鎖骨上淋巴結、皮膚結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生存預期>3個月;能配合完成各項臨床檢查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食管癌復發者;合并其他臟器惡性腫瘤者;對治療藥物及相關治療方法有禁忌證者。
兩組患者均行食管癌外科手術治療,于術后第2日給予術后治療干預。
2.1 對照組 給予西醫常規干預。①胃腸道減負。食用有助于消化的食物,規律飲食,忌暴飲暴食,不攝取刺激胃部食物,如酒精、碳酸飲料、咖啡、香料等。②應用胃腸道動力促進劑、腸道菌群調節劑等藥物。口服馬來酸替加色羅片(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336,2 mg/片),每次6 mg,每日2次。③營養支持。采用腸內營養支持,立適康高蛋白全營養粉(西安力邦臨床營養有限公司,QS610127016001)管飼3~5次,每日50 g,可根據體質情況調整加量,但不超過每日300 g。治療7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實施穴位按摩。取中脘、關元、涌泉、足三里,采用按、揉、推、拿方法按摩,按摩頻率60次/min,循環按摩3~5次,按摩力度以患者感覺到脹、麻、酸、痛為宜,每日3次。治療7 d。
3.1 觀察指標 ①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觀察并統計兩組術后首次排氣、腸鳴音恢復及首次排便時間。②術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并統計兩組術后惡心/嘔吐、腹脹/腹痛、麻痹性腸梗阻及胃排空障礙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③生活質量。根據簡明生活質量調查量表(SF-36)進行生活質量評分,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功能和一般健康狀況4個維度,各維度評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首次排氣、腸鳴音恢復及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食管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表1 兩組食管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 50 75.04±10.43▲ 67.15±9.24▲ 92.35±11.24▲對照組 50 95.18±15.77 85.88±9.24 113.27±16.27
(2)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5/50),低于對照組的24.0%(12/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食管癌術后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3)SF-36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F-36量表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功能和一般健康狀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緒角色功能和一般健康狀況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食管癌術后患者干預前后簡明生活質量調查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食管癌術后患者干預前后簡明生活質量調查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情緒角色功能 一般健康狀況觀察組 50 干預前 48.63±6.45 50.36±7.03 60.14±8.35 46.57±5.64干預后 78.36±10.34△▲ 75.39±9.57△▲ 85.36±11.25△▲ 73.27±8.57△▲對照組 50 干預前 50.15±5.22 49.47±7.36 62.38±9.35 45.44±6.20干預后 62.10±7.57△ 64.39±5.60△ 73.42±10.19△ 55.37±6.62△
針對食管癌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西醫主要以減輕胃腸道負荷,應用胃腸道動力促進劑和腸道菌群調節劑等藥物營養支持為主,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胃腸道不良反應的作用,但并未根據食管癌患者的特點將其與普通胃腸道功能障礙性疾病進行有效區分,導致食管癌術后患者缺乏有效治療,整體治療效果有限[4]。中醫學強調機體功能障礙與臟腑的關系,認為腫瘤術后胃腸功能紊亂出現的各種癥狀多與脾胃臟腑功能失調有關。人體穴位與經絡、臟腑聯系密切,通過穴位按摩可明顯增強五臟六腑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調節體液循環,進而實現調節、改善臟腑功能的作用[5]。中脘、關元、涌泉、足三里是治療胃腸疾病的四要穴。中脘健脾和胃,通腑降氣,可提高胃動力,促進和加強胃腸功能;關元促進氣血運行,能促進腸道功能的改善,增強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涌泉為腎經井穴,與各臟腑,經絡密切相關,足底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絡,按摩涌泉,可調整人體代謝;足三里有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有利于加強胃腸蠕動。上述穴位聯合應用,可有效提高胃動力,加強胃腸蠕動,提高腸道功能,恢復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提高術后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排氣、腸鳴音恢復及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SF-36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穴位按摩干預食管癌術后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進程,提高患者的軀體功能;同時有效提高患者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效果,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改善患者功能狀態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吳桂清等[6]用推、拿、揉、按方法穴位按摩刺激中脘、關元,可明顯促進食管癌患者術后早期胃腸功能恢復,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在食管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中應用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后續研究將擴大樣本量,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