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鶴,梁高蓮,鄺雪輝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廣東 佛山528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因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在外力作用下,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根,以腰痛牽涉下肢麻痛為主要臨床表現[1]。隨著人們工作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有低齡化趨勢。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首選保守治療,80%~90%腰椎間盤突出癥可通過保守治療得以控制[2]。康復訓練是保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復訓練對于緩解疼痛、預防復發和防止病情加重具有重要意義[3]。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痛”“痹證”范疇,氣滯血瘀證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證型,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肯定[4-5]。本研究采用骨一方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佛山市中醫院收治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18~63歲,平均(40.25±8.89)歲;病程5~20個月,平均(15.26±3.56)個月。觀察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0~65歲,平均(39.26±9.46)歲;病程6~21個月,平均(14.35±3.8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6]。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氣滯血瘀證的診斷標準[7]。腰腿部疼痛,活動受限,腰部僵硬,痛處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椎間盤巨大型突出、合并馬尾神經癥狀、二便異常等有明確手術指征者;伴有脊柱骨折、重度骨質疏松、椎體結核、腫瘤者;伴有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嚴重內科疾病;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塞來昔布膠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國藥準字H20140106)口服,每次0.2 g,每日1次;甲鈷胺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43107,0.5 mg/片]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 給予骨一方聯合康復訓練治療。①骨一方組成:桃仁10 g,當歸10 g,赤芍10 g,獨活10 g,三七粉10 g(研末吞服),木香10 g,紅花15 g,五靈脂15 g,牛膝15 g,杜仲15 g。中藥飲片均為佛山市中醫院藥房提供、代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②腰部核心穩定性康復訓練。雙橋運動:患者取仰臥位,屈髖屈膝,臀部發力,逐漸抬高腰部、臀部,使髖關節伸直,維持15 s;單橋運動:在雙橋運動基礎上,緩慢抬起一側下肢,維持15 s,兩側交替為1次;改良仰臥起坐:患者仰臥位,屈髖屈膝,雙手抱在胸前,腹部用力使肩部抬離床面10 cm,維持15 s;側橋運動:患者側臥,以肘部、踝部為支點,將身體向上抬起成一直線,維持15 s,兩側交替為1次;腹橋運動:患者俯臥位,以雙肘、雙腳為支點,將身體撐起成一直線,維持15 s。以上康復訓練動作20次為1組,每次2組,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明越疼痛。②腰椎功能評分。采用日本骨科協會(JOA)腰痛評定量表評定兩組治療前后腰椎功能,分值0~29分,分值越低表明腰部功能越差。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評定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佳。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評定標準[8]。治愈:腰腿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正常;好轉:腰腿痛有所緩解,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VAS評分、JOA腰痛評定量表評分、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JOA腰痛評定量表評分、SF-36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JOA腰痛評定量表評分、SF-36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VAS評分 JOA腰痛評定量表評分 SF-36評分觀察組 45 治療前 6.63±1.14 14.57±2.25 58.46±6.53治療后 2.30±0.55△▲ 24.08±3.26△▲ 85.48±8.24△▲對照組 45 治療前 6.70±1.06 15.34±2.17 60.65±6.29治療后 4.54±0.82△ 19.34±2.68△ 75.36±6.88△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42/45),高于對照組的80.00%(36/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背痛的常見病因,發病危險因素主要與體質量指數、勞動強度、長時間久坐等因素有關[9]。目前多認為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的主要機制,椎間盤周圍血供相對較少,椎間盤汲取營養相對不足,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逐漸出現脫水、皺縮,彈性、韌性下降,脆性增加,能夠承載的負荷能力下降,在不同誘因作用下,纖維環出現裂隙損傷,直至破裂,髓核突出,形成椎間盤突出[10]。此外,纖維環的退變過程與脊柱生物力學改變有關,纖維環的退變反作用于脊柱生物力學,最終可引起軟骨終板、髓核的退行性改變。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退變周圍巨噬細胞浸潤,形成慢性無菌性炎癥反應,釋放炎性細胞刺激周圍神經,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癥下肢放射痛的主要原因[11]。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多與勞損、跌撲閃挫或外邪侵襲有關。經脈阻滯,經絡受阻,氣血不通,不通則通,故見腰部疼痛;腰部筋脈拘急,氣血瘀阻,筋脈失養,故見下肢酸痛不適。
近年來,康復治療迅速發展,其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對于緩解腰部疼痛、防止復發具有重要意義[12]。核心穩定性訓練是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常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核心穩定性訓練主要是指通過對核心穩定肌群進行針對性、有計劃的訓練,訓練過程強調啟動穩定肌的活動,促使本體感覺輸入增多,有利于機體激活、募集更多的核心肌運動單元,從而有效協調并提高整體核心肌群的原動性和局部穩定性[13]。與傳統的腰腹力量訓練比較,核心穩定性力量訓練的肌肉范圍更廣泛,涉及軀體、骨盆肌肉、深層小肌肉,對于維持脊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訓練方式主要是以一端固定的向心性收縮訓練為主,而核心穩定性訓練強調兩端固定的靜力性收縮訓練[14]。此外,核心穩定性訓練主要鼓勵個人主動性訓練,增加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的參與感,提升自我管理效能,利于病情恢復及轉歸。核心穩定性訓練包括雙橋運動、單橋運動、改良仰臥起坐、側橋運動、腹橋運動等。橋式運動能夠激活被延遲啟動的核心肌群,通過訓練核心肌群,加強脊柱穩定系統。核心肌穩定性訓練有利于增加核心肌群效能,尤其是患側腹直肌、豎脊肌和多裂肌[15]。吳方超等[16]研究發現,核心穩定性訓練能提高豎脊肌與多裂肌平均肌電值,降低多裂肌中位頻率值,表明核心穩定性訓練能夠激活腰部核心肌群,強化深層核心肌群多裂肌,提高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勞性及多裂肌肌力平衡性。從神經生理學角度研究發現,選擇性地激活核心肌群,可調節神經肌肉反應,提高肌肉活動和平均機械力[17]。
本研究采用骨一方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骨一方具有活血行氣、通絡止痛之功。方中桃仁破血逐瘀,《本經逢原》載“桃仁,為血瘀血閉之專藥”,主治“遍身疼痛,四肢木痹”;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桃仁強在破瘀,紅花勝在行血,二藥配伍活血通經,消腫止痛。三七為傷科要藥,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玉楸藥解》論述其“一切瘀血皆破”,且破瘀不傷正;當歸養血活血,《本草正義》言:“行中有補,補中有動,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本草經疏》言:“木芍藥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牛膝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木香行氣止痛;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桃仁、紅花配伍能夠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變,降低血液黏度[18];三七有效成分三七總皂苷能抗血小板激活、聚集,降低全血黏度[19];五靈脂活血散瘀,長于破血行血。涂澤松等[20]將骨一方應用于早期脛骨平臺骨折,發現其能降低該病氣滯血瘀證的證候積分,改善血液流變血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VA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JOA腰痛評定量表評分、SF-36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骨一方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明顯緩解腰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