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淑娟
(山東省菏澤市中醫醫院,山東 菏澤274000)
感染后咳嗽(post infectious cough,PIC),又稱為感冒后咳嗽,是指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急性期癥狀消失,而咳嗽仍持續且遷延不愈的病證。PIC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確,可能由上或下呼吸道感染引起氣道炎癥及氣道高反應性所致,與感染本身無直接關系[1]。該病若不及時正確治療,往往轉變成慢性咳嗽,給患者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困擾。本研究采用半夏厚樸湯加減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PIC,取得一定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菏澤市中醫醫院接診的75例PIC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男12例,女20例;年齡16~58歲,平均(42.4±6.1)歲;咳嗽持續時間6~22 d,平均(17.5±2.2)d。觀察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17~62歲,平均(45.5±4.6)歲;咳嗽持續時間5~27 d,平均(17.6±3.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考《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診療方案》中咳嗽的診斷標準[2]。發病初期有明確呼吸道感染病史,如流涕、咽痛、發熱等感冒癥狀;呼吸道感染后感冒癥狀消退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甚至加劇,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通常持續3~8周或更長時間;胸部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肺通氣功能正常,氣道反應性正常。②中醫診斷參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中咳嗽的診斷標準[3]。干咳或少痰,咽癢即咳,或嗆咳,或作嘔,氣急,遇外界寒熱變化、異味等因素突發或加重,夜臥晨起咳甚,伴胸脅滿悶,舌苔薄白或膩,脈弦滑。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既往有咳嗽變異型哮喘、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炎、鼻后滴漏綜合征、胃-食管反流相關咳嗽、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癌、特發性肺纖維化及既往合并高血壓口服ACEI導致的藥物源性咳嗽者;孕產或哺乳期患者;合并有高血壓病、消化性潰瘍及心肝腎基礎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近期從事高空作業、駕駛或操縱機器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給予復方甘草片、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療。復方甘草片(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014,100片/瓶)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飯后服用;左西替利嗪片(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40249,5 mg/片)口服,每次5 mg,每晚睡前0.5 h服用。連續治療14 d。
2.2 觀察組 給予半夏厚樸湯加減聯合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療。左西替利嗪片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半夏厚樸湯加減方藥組成:水半夏10 g,厚樸12 g,茯苓15 g,紫蘇葉10 g,甘草片5 g。若干咳甚者,加百部12 g,百合15 g;咳嗽連及兩脅者,加柴胡10 g,香附15 g,郁金15 g;咳嗽夜甚且失眠者,加赤芍、丹參各15 g,生龍骨20 g(先煎),生牡蠣20 g(先煎);大便秘結者,加白芍15 g;伴咽喉癢甚者,加蟬蛻、地龍各5 g。將上述藥物用清水1 500 mL浸泡0.5 h,先密閉藥物用武火急煎0.5 h,至水開后用文火久煎濃縮至300 mL,分早、中、晚3次溫服。連續治療14 d。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日間及夜間咳嗽癥狀積分。日間及夜間咳嗽癥狀完全消失,為0分;日間及夜間輕度、間斷性咳嗽,未影響日常生活,為1分;日間及夜間咳嗽頻繁,輕度影響日常生活,為2分;日間及夜間咳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為3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咳嗽的療效評定標準[4]。治愈:咳嗽癥狀消失;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04%(37/43),高于對照組的65.63%(21/3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感染后咳嗽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咳嗽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日間咳嗽積分、夜間咳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日間咳嗽積分、夜間咳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感染后咳嗽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感染后咳嗽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日間咳嗽積分 夜間咳嗽積分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2.15±0.73 0.85±0.21△▲ 2.14±0.35 0.33±0.03△▲對照組 32 2.14±0.76 1.11±0.42△ 2.32±0.21 1.07±0.09△
1982年POE[5]研究發現25%慢性咳嗽患者發生上或下呼吸道感染后的一段時間里出現持續咳嗽的癥狀,并將其定義為PIC。該病雖稱“感染后咳嗽”,但抗生素治療無效,目前多采用鎮咳藥和痰液溶解劑,或使用類固醇激素霧化吸入治療,但臨床療效并不滿意,且存在不良反應。左西替利嗪為選擇性組胺H1受體拮抗劑,能顯著抑制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炎癥介質,抑制氣道內嗜酸性粒細胞的聚集、浸潤和活性,降低氣道反應性,從而達到控制咳嗽程度和頻次的作用[6]。該藥起效迅速、持續時間長、中樞抑制作用少[7]。
PIC屬中醫“風咳”“久咳”“頑咳”范疇,病機為外邪襲肺,肺衛余邪未除,影響肺的宣降功能,故致咳狀。病位在肺、咽喉?!爸T病易治,咳嗽難醫”,咳嗽病因病機復雜,《素問·咳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卑胂暮駱銣珵槔須饣?、止咳兼健脾經典方,源于《金匱要略》,其理論依據為“治咳先治痰,治痰先調氣”。半夏、茯苓化痰;紫蘇葉溫化痰濕;厚樸理氣化痰祛濕;茯苓、紫蘇葉可減少黏液分泌,且能平喘止咳。諸藥合用,具有減輕氣道炎癥,降低氣道高反應性,改善臨床癥狀的作用[8]。李權等[9]采用半夏厚樸湯合百合地黃湯為主治療PIC,治療總有效率為90%,療效確切。林端陽[10]運用半夏厚樸湯治療PIC,其療效優于咳必清膠囊治療效果。
本研究運用半夏厚樸湯加減聯合左西替利嗪治療PIC,能顯著改善咳嗽癥狀,縮短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未進行遠期療效隨訪追蹤,后續將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