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高素云,宋小琳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
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病,屬中醫“崩漏”范疇[1]。西醫治療多采用性激素類藥物改善患者體內激素水平,控制患者經期出血情況。中醫認為,該病病因主要為脾虛、腎虛、血熱和血瘀,故治療以健脾、補腎、清熱、涼血、化瘀為主。本研究采用補腎調沖方聯合黃體酮膠囊治療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64例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年齡40~46歲,平均(43.36±8.12)歲;月經先期5例,月經量多5例,經期延長12例,經期延長合并月經量多10例。觀察組年齡40~48歲,平均(45.40±10.05)歲;月經先期6例,月經量多4例,經期延長8例,經期延長合并月經量多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符合《婦產科學》中無排卵性異常子宮出血的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出現月經紊亂,出血間隔長短不一,短則幾日,長則數月;或出血量多少不一,量少則點滴出血,多則大量出血。基礎體溫測定呈單相型;宮腔鏡檢查、術后病理診斷為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或子宮內膜增殖期。②中醫診斷符合《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腎虛血虛證的診斷標準[3-4]。主癥:月經提前、月經量多或經期延長,色淡質稀。次癥:A.腰膝酸軟;B.頭暈耳鳴、潮熱汗出、煩躁易怒;C.心悸、失眠多夢、神疲乏力等。舌脈:舌紅或淡,苔薄白,脈沉細。具備主癥及次癥A,且具備次癥B、C中1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40歲,且為絕經過渡期女性;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陰道、宮頸、子宮等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患者;甲狀腺疾病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口服藥物干擾排卵者。
2.1 對照組 給予黃體酮膠囊治療。黃體酮膠囊(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41902,50 mg×20粒)口服,每次100 mg,每日2次(遠隔進餐時間),每次月經第16日開始,口服10 d后停藥。連續治療3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補腎調沖方治療。方藥組成:黨參片30 g,炙黃芪18 g,炒白芍、桑寄生、續斷片、益母草、菟絲子各15 g,茜草12 g,炒蒲黃、當歸、熟地黃、川芎、阿膠(烊化)各10 g,炙甘草6 g。用法用量:水煎服,每2日1劑,早晚分服,隔日再服。治療連續3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激素水平。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促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變化。②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月經周期、經期、經量進行評分,根據評分評定療效[4]。①評分標準:0分,月經周期、經期、經量正常、色淡質稀;2分,月經周期提前1周,經期3~7 d,經量增多1/3,血色暗紅,質稀;4分,月經周期提前2周,經期8~10 d,經量增多1/3~1/2,血色淡紅,質稀;6分,月經紊亂,持續出血,經期>10 d,經量增多1/2以上,血色淡暗,質稀。②療效評定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治愈:治療后月經周期、經量、經期恢復正常,療效指數≥95%。顯效:治療后月經經期恢復正常,月經周期、經量基本正常,70%≤療效指數<95%。有效:治療后月經經期縮短,周期、經量有所改變,30%≤療效指數<70%。無效:治療后月經經期、周期、經量均無改變,療效指數<3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4.4%(27/32),高于對照組的68.8%(22/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LH、FSH、E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SH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LH、E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LH(mIU/mL)FSH(IU/L) E2(pmol/L)觀察組 32 治療前 16.48±5.27 18.36±6.75 35.51±9.08治療后 13.14±5.24 10.28±4.10△▲ 45.75±5.09對照組 32 治療前 15.86±4.82 16.38±6.65 36.10±10.21治療后 12.86±5.42 12.21±5.01△ 43.86±5.36
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屬中醫“崩漏”范疇。中醫認為,“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功能失調是崩漏發病的主要病因,病機多責之沖任失調,固攝失職。臨證多秉承“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靈活運用“塞流、澄源、復舊”之法治療。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模式治療該病的療效優于單純中藥或西藥治療[5-7]。
補腎調沖方中黨參、黃芪、熟地黃、炒白芍、當歸共為君藥。黨參補脾肺氣,補血,配伍黨參健脾益氣,助氣血生化;熟地黃補血養陰,填精益髓,為補腎陰之要藥。炒白芍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當歸補血調經,活血,配黨參、黃芪補氣生血。川芎、菟絲子、桑寄生、續斷與阿膠共為臣藥。川芎善下調經水,中開郁結,為婦科要藥,能活血調經。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安胎;桑寄生、續斷補肝腎,養血而固沖任。阿膠為補血要藥,具有補血、滋陰、止血之功,配伍熟地黃、當歸治療經水不調。炒蒲黃、益母草、茜草為佐藥。炒蒲黃為止血行瘀良藥,益母草活血調經。茜草涼血化瘀、止血調經。炙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全方補益腎精、調沖止血,充盛腎氣,充盈精血,調養沖任,故經血應時而下。藥理學研究表明,黨參具有增加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量、治療貧血等功效[8];炙黃芪健脾補中,補氣生血,可促進機體代謝,改善貧血,抗衰老[9]。阿膠可顯著增加末梢血管血小板數,提升凝血速度,改善血液循環[10]。益母草可啟動止血修復機制,加快細胞外基質降解,從而加速產后子宮修復[11]。茜草可促進凝血活酶、凝血酶、纖維蛋白形成,其凝血作用可能與抗肝素效能有關[12]。黃體酮膠囊有較強的孕激素效應,可促使在高雌激素水平作用下增殖子宮內膜逐漸變薄,有效抑制FSH、LH水平及內源性雌激素產生,并抗血管生成。因此,抑制子宮內膜的過度增生可有效減少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患者的出血狀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FSH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補腎調沖方聯合黃體酮膠囊治療絕經過渡期無排卵型異常子宮出血臨床療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規則出血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