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望舒,郭志芹,郭曉燕
(1.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2.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醫療集團,山西 太原030100)
橋本甲狀腺炎(hoshimoto thyroiditis,HT)又稱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多發于30~50歲中年女性,主要表現為甲狀腺彌漫性腫大和甲狀腺自身抗體升高,伴或不伴有甲狀腺功能異常,臨床主要根據甲狀腺彩超及甲狀腺自身抗體測定等方法診斷。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及醫學技術的發展,該病的檢出率逐年增加。中醫各家對HT的病因病機持有多種觀點,筆者認為該病多屬肝郁脾虛,氣郁痰阻。本研究探討消癭方聯合硒酵母片治療肝郁脾虛型HT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到2019年8月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56例肝郁脾虛型HT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8例。對照組男3例,女25例;年齡21~49歲,平均(38.12±7.56)歲;病程2.4~5.6年,平均(2.62±0.85)年。觀察組男1例,女27例,年齡20~48歲,平均(37.40±6.54);病程2.0~5.0年,平均(2.56±0.9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 參照《中國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中甲狀腺炎的診斷標準[1]。①彌漫性甲狀腺腫大,質堅韌。②血清過氧化物酶自身抗體(TPO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為陽性。③具有橋本甲狀腺炎的病理組織學改變。④甲狀腺彩超示甲狀腺彌漫性回聲均勻。符合①②③或①②④即可明確診斷。
(2)中醫診斷 參照《中醫內科學》中氣郁痰阻型癭病的診斷標準[2]。主癥為頸前憋脹或彌漫性腫大,神疲乏力,胸悶氣短,喜嘆息,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兼癥為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痛,納呆食少,便溏或便秘,頭暈,失眠,月經量少等。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甲狀腺功能正常者;年齡20~60歲。
1.4 排除標準 既往有甲狀腺惡性腫瘤病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嚴重心、腦、造血系統疾病及肝腎功能損傷者;有嚴重精神疾病且不能配合研究者。
2.1 對照組 給予基礎治療。給予硒酵母片(牡丹江靈泰藥業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61,規格50μg)口服,每次100μg,分早晚飯后30 min服用。囑患者低碘飲食,避免勞累,調暢情志。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消癭方加減治療。方藥組成:黨參片15 g,白術10 g,陳皮10 g,半夏15 g,茯苓20 g,柴胡15 g,郁金15 g,香附10 g,八月札10 g,白芍15 g,當歸15 g,浙貝母15 g,夏枯草15 g。顆粒劑均為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提供。每日1劑,水沖200 mL,分早晚空腹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中醫證候積分、血清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促甲狀腺激素(TSH)、TPOAb及TGAb水平。②甲狀腺左、右葉厚度及甲狀腺喉部厚度。③臨床療效。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證候積分減少<95%。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30%<證候積分減少<7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病情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郁脾虛型橋本甲狀腺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肝郁脾虛型橋本甲狀腺炎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8 9.31±2.30 5.10±1.36△▲對照組 28 9.20±2.63 5.60±1.59△
(2)甲狀腺激素、抗體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甲狀腺激素、抗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T4水平高于治療前,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TSH、TPOAb、TGAb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TSH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郁脾虛型橋本甲狀腺炎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抗體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抗體組別 例數 時間FT3(pmol/L) FT4(pmol/L) TSH(μIU/mL)TPOAb(IU/mL) TGAb(IU/mL)觀察組 28 治療前 3.54±0.87 9.34±0.63 7.75±2.42 364.35±123.21 345.45±128.72治療后 3.85±0.66 11.87±0.75△▲ 5.43±1.12△▲ 301.28±108.35△▲ 289.23±102.66△▲對照組 28 治療前 3.67±1.01 8.23±0.45 7.47±2.48 359.65±121.56 354.33±119.98治療后 3.56±0.76 9.30±0.52 6.23±2.09△ 358.33±109.68 363.55±98.66
(3)甲狀腺厚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甲狀腺厚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甲狀腺左、右葉厚度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甲狀腺左葉厚度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甲狀腺峽部厚度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郁脾虛型橋本甲狀腺炎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厚度比較(cm,±s)
表3 兩組肝郁脾虛型橋本甲狀腺炎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厚度比較(cm,±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甲狀腺左葉(cm)甲狀腺右葉(cm)甲狀腺峽部(cm)觀察組 28 治療前 2.01±0.37 2.03±0.46 0.52±0.04 28 治療后 1.73±0.41△▲ 1.76±0.39△ 0.48±0.04對照組 28 治療前 2.04±0.20 2.22±0.37 0.46±0.19 28 治療后 2.06±0.20 2.16±0.48 0.41±0.11
(4)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2.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1.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肝郁脾虛型橋本甲狀腺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HT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甲狀腺乳頭狀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甲狀腺炎合并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對HT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及干預意義重大。目前,西醫以改善甲狀腺功能、調節機體免疫對癥治療為主,而對于甲狀腺功能正常的HT患者多采取動態觀察。研究表明,硒制劑可降低TPOAb、TGAb水平[3]。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在對患者進行體質辨識基礎上辨證論治,標本兼治,使患者甲狀腺功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并改善患者癥狀,降低甲狀腺抗體水平。
HT屬中醫“癭病”“虛勞”等范疇。筆者認為,甲狀腺功能正常的HT患者多為氣郁質[4],病機多為肝郁脾虛、氣郁痰阻。肝為罷極之本,稟賦不足、情志失調及勞倦內傷等均可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氣行不暢。《黃帝內經》云:“見肝之病,知先傳脾。”肝氣橫克脾土,可致脾虛。《景岳全書》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虛使然。脾氣虛弱,水谷精微運化失常,乃生濕邪,凝滯成痰,氣滯、痰濕凝結頸前,則為癭。”疏肝健脾、理氣化痰為該病治療大法,消癭方加減為治療主方。方中黨參健脾益氣,兼化痰濕;肝體陰而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故予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而助肝用;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養血補血,白芍、當歸與柴胡合用柔肝;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二者合用加強黨參益氣助運之功,實土以御木侮;陳皮行氣調中;燥濕化痰;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郁金活血行氣,增強柴胡疏肝解郁之功;夏枯草、浙貝母消痰散結。諸藥合用,肝郁得疏,脾弱得復,肝脾同調,氣血兼顧。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且柴胡多糖的抗輻射作用對HT可起到治療作用[5];茯苓可調節機體免疫[6];黨參、白芍既可調節機體免疫反應,也可抑制炎癥反應[7-8];夏枯草具有降低甲狀腺自身抗體水平、縮小結節的作用[9-10]。
本研究結果表明,消癭方聯合硒酵母片治療橋本甲狀腺炎,不僅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還可有效降低甲狀腺抗體水平,延緩或阻止甲狀腺功能發展為甲狀腺功能減退,值得進一步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