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威
(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東莞523000)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起病隱匿、侵襲性強、轉移快、惡性程度高、病死率極高、預后較差等特點[1]。據統計,我國每年死于原發(fā)性肝癌的患者約有37.2萬,僅次于肺癌,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與生活質量[2-3]。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手段,但術后復發(fā)率高,生存率較低。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手術治療預后及其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東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行手術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手術前后自身對照方法。男45例,女35例;年齡36~73歲,平均(54.30±6.10)歲;腫瘤直徑1.50~14.50 cm,平均(8.29±4.43)cm。手術類型:半肝切除21例,肝葉切除19例,肝段切除18例,肝局部切除22例。
1.2 納入標準 患者術前經實驗室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及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細胞癌;無肝外轉移;患者或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
1.3 排除標準 癌細胞遠處轉移患者;合并內分泌或心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患者;腹水、黃疸患者;其他惡性腫瘤患者;肝轉移瘤、肝海綿狀血管瘤患者;門靜脈血栓患者。
2.1 觀察指標 ①患者術后第1、3、5年的生存情況。②預后相關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預后影響因素:年齡、性別、有無肝硬化、有無血管侵犯、術前AFP水平、AFP術前術后變化、腫瘤大小、腫瘤數目、腫瘤位置、腫瘤病理分型、肝癌切除方式、輔助治療方法、肝功能Child分級。③預后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預后的危險因素。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結果
(1)原發(fā)性肝癌術后第1、3、5年的生存率 原發(fā)性肝癌術后第1、3、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3.75%(67/80)、68.75%(55/80)及38.75%(31/80)。
(2)原發(fā)性肝癌術后預后相關影響因素分析 年齡、性別、腫瘤位置、腫瘤病理分型、肝癌切除方式、腫瘤數目、肝功能Child分級均與原發(fā)性肝癌術后預后無關;術前AFP水平、AFP術前術后變化、腫瘤大小、有無血管侵犯、輔助治療方法、有無肝硬化均與原發(fā)性肝癌術后預后密切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原發(fā)性肝癌術后預后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3)原發(fā)性肝癌術后預后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肝硬化、AFP術前術后變化、血管侵犯是影響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2。

表2 原發(fā)性肝癌術后預后獨立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原發(fā)性肝癌是一種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僅次于肺癌,約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的14.56%[4]。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一線治療方法。但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多與消化系統癥狀相同,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發(fā)展為肝癌中晚期,且術后復發(fā)率較高,預后較差[5-6]。早期充分了解影響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及時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原發(fā)性肝癌術后第1、3、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3.75%、68.75%、38.75%,提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5年的生存率較低。肝硬化、AFP術前術后變化、血管侵犯是影響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王剛等[7]分析影響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手術治療預后的危險因素,發(fā)現術前術后AFP動態(tài)變化、腫瘤大小、腫瘤侵犯血管、合并肝硬化是影響原發(fā)性肝癌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肝硬化是原發(fā)性肝癌形成的重要因素,易引起術后肝癌復發(fā),尤其會影響巨大肝癌患者的后期生活質量。硬化的肝組織肝功能受損,影響術中肝切除的體積,制約術后殘存肝臟功能的有效恢復,導致術后肝功能不全及術中癌細胞殘留,增加患者術后肝衰竭發(fā)生風險,進而降低患者術后生存率。由于肝癌患者血管的特殊性,肝癌擴散轉移途徑以血行播散為主,癌細胞可累及肝靜脈、門靜脈血管,癌細胞肝內轉移風險很高,患者術后死亡率也增加。血清AFP是臨床篩查肝癌的重要指標,可反映肝癌的惡性程度。原發(fā)性肝癌患者AFP術前術后變化明顯者,提示體內腫瘤細胞增生活躍,術后易出現腫瘤復發(fā)情況。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較低,肝硬化、AFP術前術后變化、血管侵犯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對肝癌患者進行預防性干預與治療,減少腫瘤轉移與復發(fā),降低肝癌患者死亡率。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量較小,且未對腫瘤轉移、家族史、合并基礎疾病等因素分析,后期將加大樣本量作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