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見
太陽和月亮,是天上的兩個泉眼,光的泉水源源不斷從瞳孔里噴涌出來,灑向無邊的虛空,世界因此得以顯現(xiàn)。太陽之泉過于湍急、熾烈,像火的瀑布,令人不敢靠近,不似月亮之泉那么柔曼、清涼、含蓄。月光的流水如小提琴的弦音,微茫地縈繞開來,匯成遼闊的湖面,人可以全然浸沒其中,做一條魚兒隨意漫游。月亮善解人情,不嫌不棄,它的瑩輝關照著每一種事物,不遺落一株小草、一粒砂石。對人的關懷最好像月光,正午太陽似的可受不了。站在高高的山頂上,你會有這樣的感慨:如果沒有月光的撫慰,這個世界會變得躁亂不安,到處都是亂臣賊子,江山恐怕也難以收拾。
世上或有不喜歡太陽的人,嫌它太耀眼、太狠辣;或有不滿意星星的,說它太遙遠、太渺茫,但不喜歡月亮的人我沒見過。小孩喜歡月亮,老人也喜歡月亮;男人喜歡月亮,女人也喜歡月亮;富人喜歡月亮,窮人也喜歡月亮;白人喜歡月亮,黑人也喜歡月亮;好心人喜歡月亮,心懷鬼胎的人也喜歡月亮。在喜歡月亮這件事情上,世界驚人地一致,沒有不同意見發(fā)表。如果投票表決,月亮可能當選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但它的存在,如今越來越被忽略了。隨著人間煙火愈燃愈旺,月亮暗淡了下來,不如唐宋時代那么皓潔,一統(tǒng)天下。張若虛、李白和蘇東坡詩中的那輪月亮,不知什么時候就已經隕落了,需要有人去打撈。
孤獨的夜晚,需要月光的照臨;團聚的夜晚,需要月光的照臨;思鄉(xiāng)的夜晚,需要月光的照臨;還鄉(xiāng)的夜晚,需要月光的照臨;懷念的夜晚,需要月光的照臨;纏綿的夜晚,也需要月光的照臨;喝酒的時候,需要月光照臨;沒酒喝的時候,更需要月光的照臨。人生最難捱和最快慰的時刻,都需要一縷縹緲的月光,從云端垂憐下來,映照一扇窗戶,或是一彎溪流。不論世道如何黑暗,只要天上有一輪明月相伴,士君子就不會覺得孤獨寂寞了。
月亮是天底下最知心的事物,它默默無言的關照,勝過絮絮叨叨的千言萬語。有人喜歡大聲宣講什么道理,企圖說服對面一肚子都是道理的人,卻不知世間一切道理,月光都已經說盡。只要坐下來靜靜體味,心里就能明明白白,柔美的銀輝,已經通透了一切蒙昧與黑暗,連石頭內部也是敞亮的,藏不住任何私密。太陽底下的生活,固然可以豪情萬丈,但也會蒙受許多不白之冤,甚至受盡種種辱沒與委屈,還找不到投訴的地方,但月光能夠將人的身世洗凈,還你一個清清白白,不留一點芥蒂與陰影。當然,如果一個人甘愿在污泥里取樂,月光也拿他沒辦法。昧著良心做事的人,藏著不可告人秘密的人,自欺欺人的人,鐵石心腸的人,月光是照不進去的。要想把人做得通透,就得常常曬曬月光。不過,倘若存心做一個城府深沉的人,謀略一些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那就另當別論。心中有月光的人,看起來就跟旁人不一樣。君子與君子的交往,是兩輪明月的交相輝映。如果哪一天,月光穿透不了你的身體,你的生活一定出了問題。
有太陽的白晝不少,有月光的夜晚卻不多,有好月光的晚上,更是少之又少。夜間常有陰云從空中偷渡,慌慌忙忙的,不知在醞釀什么事情,不知又要到什么地方去刮風下雨。這些年,居住在城市水泥方格子里的我,已很難看到月光了。每有機會到荒郊野外,又恰逢有好月亮的晚間,我會在地里久久彷徨,以一個投誠的姿態(tài),接受來自上天的洗滌,清去胸膈里散落的埃塵。然而,看著月光如銀子一般白花花流失,不免生起傷惜之情。記得還是很小的時候,就曾萌發(fā)過這樣的想法:若是能有一個魔法壇子,把月光收藏起來,那該有多么美妙啊!可是,始終都找不到這樣的壇子。實際上,在這種想法萌生之前,很早很早的過去,就有一種生命開始收集月光了,只是人不知道而已。這種生命一生都在收集月光,并將其內化成自身的品質。與它相比,人間的收藏家,收集的大多是糟粕與垃圾,他們身上濃餿的腐朽之氣,令我敬而遠之。
赤道的方向,熱帶海洋淺水區(qū),是一個色彩斑斕、眼花繚亂的世界。顏色鮮艷、體型各異的魚類成群結隊,紅男綠女一般,在珊瑚叢中緩緩游弋,像是在繁華的都市里逍遙。幽明的海底,散落著一些崢嶸的石頭。石頭乍看起來相當丑陋,而且顯得愚蠢,奇怪的是,它們的縫隙吐出一件件艷麗的裙衣,隨著海流輕輕地擺舞,如同妖冶的花朵。這些能夠在海底開出花來的石頭,就是所謂的硨磲。它的外表粗糙嶙峋,內心卻無比艷麗與細膩。硨磲被歸為軟體動物,其實它軀體最沉重的部分,是兩塊堅硬無比的石頭,砸都砸不開。它有無情的外表,卻又有慈柔的心腸。它以柔軟的心腸將兩塊石頭縫合起來,形成一座生命的堡壘,任何兇猛的動物都無法攻入。打開的硨磲是一朵鮮艷的花,關閉起來卻是頑固不化的石頭疙瘩,在海底,誰會對一塊石頭生出什么主意來呢!硨磲的兩塊石鎧,每年以大約二厘米的速度長大,形成幾條覆瓦狀的溝肋,如同是古戰(zhàn)場上深深的車轍,因此被古人稱為硨磲。據(jù)稱,硨磲家族總共有九個支脈,最漂亮的當屬番紅硨磲,它們身體柔軟的部分舒展開來驚艷無比,勝過巴黎夜晚淑女們的衣裳;體型最大的當屬庫氏硨磲,外殼直徑可達一米八長,體重約有五百公斤,儼然是海底的龐然大物。浩瀚的大海,一條鯨魚可以有許多隨心所欲的想法,但它不能設想吃掉一只硨磲,這可是比癩蛤蟆吃天鵝肉還難的事情。硨磲柔軟的部分可以活一百年以上,比鯨魚的壽命都長,而它沉重的外殼,還可以活上千萬年甚至更久,玉化成為一種冰清玉潔的有機寶石。
雖說海是魚的故鄉(xiāng),但在海里,水族們都得奔波覓食,于縫隙間尋求生存的機會,規(guī)避各種危險的攻擊。但硨磲沒有這么塵勞,它是一種坐享其成的生命,幾乎不參與任何爭奪、打劫與分贓。它以富有韌勁的足絲,將身子固著在珊瑚礁上,懶得挪動半步。當海水沒過全身,直覺周邊沒有危險臨近的時候,才打開石頭的外殼,吐出身體柔軟的部分。這個部分被稱為外套膜,其組織綢緞般細膩軟滑,色彩極為絢美,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不同的顏色,而且還有諸多微妙、神秘的紋理,像是女人的裙擺,隨著水波蕩漾;又像是少女豐滿的嘴唇,等待著溫情脈脈的親吻,陰性之美魅惑無比。或許就是這種散發(fā)開來的魅惑,給它帶來了食物。在雙貝舒緩的開合之間,海流會將浮游生物送來,成為不嗟之食被吞噬吸收。磲貝開合的力量相當驚人,據(jù)稱可以將船錨的鐵鏈折斷,其軟組織分泌的津液,具有硫酸一般的分解力,被它吸入的魚蝦,幾乎無有生還的可能。游泳的人啊,切不可將腳踩進硨磲敞開的大嘴,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菲律賓巴拉望海灣,就有過一個在珊瑚灘戲水的女孩,被硨磲夾住而溺死。此外,硨磲還能在身體里進行養(yǎng)殖作業(yè),它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玻璃體,能夠捕捉光的量子,有助于藻類的生長。它將外套膜免費提供給蟲黃藻,任其自由繁殖,然后化為自己的美羹。這種農業(yè)生產成本低廉,效益卻相當可觀。
陸地上行走的人類,是一種焦灼不安的存在,會有諸多放不下來的事情,掛在心頭七上八下,沒有個消停。即便是外面沒事的時候,里頭也是心事重重、波瀾起伏、虛火中燒。若是做了些對不起別人或自己的事情,心里的虛火就更大了。心火燒到命門,會導致腎水干涸,傷到真陰,破了生命的底子,這就折了自己的壽元。記得小時候有個同學,平日臉色赤紅,好像很健康的樣子,但每到后半夜總要爬起來,到廚房里咕嚕咕嚕喝生水,沒聽說生什么病,十幾歲便夭折了。后來學了一點中醫(yī),才知道這是陰津虧損導致的消渴。萬物負陰而抱陽,生命靠的是真陰做底,才能守得住陽氣。對于陰虛陽亢、虛陽內擾、精魂不守的人,老中醫(yī)開出的方子里,往往會有龍骨、牡蠣,取的是龍牡平陰潛陽的作用。其中的龍骨,就是古生物化石,大多是恐龍的骨頭,經過億萬年的沉淀,淬去了虛火,陽氣變得十分沉著。現(xiàn)在,恐龍骨頭已經很難找到,價值也相當昂貴,就以普通生物化石代替;至于牡蠣,當然首選硨磲貝,它是牡蠣之王,取的是其中蘊含的真陰,能夠把浮躁的陽氣吸附下來,并將其平秘。在中藥里,硨磲的鎮(zhèn)靜作用,似乎沒有任何東西可比。據(jù)《本草綱目》等醫(yī)籍記載,硨磲有鎮(zhèn)心、安神、解毒、涼血作用,可穩(wěn)定心律血壓、改善失眠、防止骨質疏松、增強免疫力、抗衰老等功用,這些說法應是真實不虛,值得信賴。
心主火,心中起意越強,火就燃得越旺,身心能量分解的速度就會加劇,涵養(yǎng)的成分也將隨之減少。在性命的修養(yǎng)中,心火把握是最難下手的地方。所謂千古金丹不傳火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道家的煉丹,佛家的觀心,都涉及到心火的運用。一般而言,武火只是某些節(jié)點上才起用,平常用的都是心意若存若亡的文火,如同靈明不昧的月光。道家講致虛極,守凈篤,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佛家講平常心是道,都是在心火微明的狀態(tài)下來頤性養(yǎng)神。心的火點接近于零的狀態(tài),在時間上對應于子時。子時是一天中陽氣最潛、最寧靜的時辰,在易經中表達為復卦,重陰之下,一陽初生,外部陰柔至極,內里陽氣深潛。子時虛靜而不陷沒,是平秘陰陽、返本還源、滋養(yǎng)性命的最佳時機。子時的休養(yǎng)甚補于人,吃什么山珍海味,都不及子時的涵養(yǎng),睡一個好覺。子時還在操勞的人,上升的陽氣難以歸根,容易透支生命的資糧。陽氣上浮、不能歸元的結果,最終指向一個剝卦:內里陰氣沉沉,外表虛火繚繞,是一種岌岌可危的衰相。
在生物世界,硨磲是最沒有侵略性的物種,不僅不與異類爭斗,同類之間也是以最柔軟的部分相互觸摸,避開了硬與硬的磕碰。它似乎沒有什么天敵,也不為明天的生存擔憂,更不關心地老天荒海枯石爛。因此,硨磲像一塊石頭落到了海底,沒什么半空中懸著的事情,活得踏實,安詳靜謐,不溫不火。由于心中沒有煙火之氣,硨磲始終都生活在子時狀態(tài),它的呼吸深沉而細長,能夠進入綿綿若存的胎息,去吐陰納陽,將陽氣平秘之后,凝成肌體里的真陰儲藏起來。事實上,硨磲的一生活得極其簡潔,除了開合與吐納,沒做什么別的事情。特別是年長硨磲,幾乎沒有任何挪動,雙貝的開合也十分舒緩,很難被覺察出來。除了海水、浮游生物、蟲藻,硨磲還能夠吐納日月的光華。硨磲貝生活在熱帶淺海區(qū),幽靜玄幻的海底,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可以抵達的深度。它外套膜中飽滿的津液,能夠吸收來自天上的日月之光。這種光是經過海水過濾提純的,已經淬去了其中的燥性,極其柔美而微茫。尤其是子夜之后,硨磲全然打開了自己,迎接從高空流瀉下來的月華,最最純凈的輝光。硨磲以這種輝光為食,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忘了自己是誰,也忘了這個世界。白天,它攝受的是太陽之魂;晚間,它吐納的是月亮之魄,都是極其精妙的陽中之陰、陰中之陽。這些潛而又潛的陰陽之氣,被吸納到硨磲厚重的貝殼里,像來自天國的秘密,窖藏在無人知曉的海底。盡管硨磲外殼看起來十分粗糲,如同頑石一般,一旦打開,內殼立刻閃現(xiàn)出驚人的光暈。這種光暈是那樣瑩白無瑕,無可挑剔,卻又不炫耀奪目,如同圣人的品格,諸神的靈光。凝結日月魂魄的硨磲,是世界上最為潔白的事物,潔白度的鑒定,就是以硨磲作為上限來設定標準的。
一位北方朋友透露,多年前有人從海島給他送去一對磲貝,放置在露臺上。某天夜里他受驚醒來,發(fā)現(xiàn)露臺上一片皓白,像是月亮不小心掉了下來,上前一看,原來是這對大貝殼,盛著滿缽的熒光四處流溢,像無數(shù)螢火蟲在空中飛舞。靜夜無人,婦孺皆入夢鄉(xiāng),唯他一人久久撫摩玄妙的磲貝,心中唏噓不已,深感世道渾濁,自己只能同流合污,弄得良知不寧,寢食難安,心緒黯然,一身都是塵土。此后,每當失眠之夜,他都會到露臺上來,撫摩這對收藏著百年月光的靈物,領會什么叫做高貴,心中生起無限的傷惜,覺得自己玷污了人的清白,跳進大海也洗不干凈。遙想古人,為了保全人性的光華,寧愿赴湯蹈火,殺身成仁,九死不悔,真是慚愧萬千。的確,古賢十分重視陰德的護持,寧愿活得貧賤低微,也不為發(fā)達富貴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以為那是對自己最致命的傷害。他們深知,良知上的虧欠與愧疚,將阻滯人性與天道的貫通,耗散生命最精微的光芒,使生存品質一落千丈,這是任何靈丹妙藥都補不回來的。
作為雌性生命,硨磲分泌的體液,具有極強的溶解力。倘若遇上溶解不了的異物,分泌出來的體液,會形成胎衣,將其包裹在懷里,最終孕育出一顆璀璨的珍珠來。1934年,在巴望海灣夾住菲律賓女孩的大硨磲,后來被解剖開來,發(fā)現(xiàn)里面藏著一顆罕見的珍珠。這顆珍珠長241毫米,寬139毫米,重6350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珍珠,被稱為“真主之珠”、“老子之珠”,是任何高貴的脖子都佩戴不起的。然而,硨磲的神奇之處,還不止于孕育珍珠。它用一生的時光,來雕琢自己的軀殼,使之成為一件令人驚嘆的藝術品。硨磲貝外表粗獷無比,殼面布滿重疊的皺褶,仿佛歷盡滄桑劫難,但內里卻宛如天使的翅膀,圣潔無比。當柔韌的筋肉再也帶不動兩瓣巖石時,硨磲的生命就算走到了盡頭。它的軟組織會被自己曾經吞噬的微生物所分解,但它背負的兩瓣巨大的石頭,如同高僧的舍利,在時間里繼續(xù)著新的造化。經過千萬年海水的浸潤和波濤的激蕩,磲貝邊緣的部分會被腐蝕,顯出斑駁和破敗的樣子,但其核心的部分,最終會純化為一種無瑕的玉石,瑩光剔透,溫潤無比,凝結著純粹的陰性之美,達到冰種的級別。因此,在《妙法蓮花經》《金剛頂瑜珈念珠經》等佛經里,它和金、銀、珊瑚、瑪瑙、琉璃、琥珀一同,合稱為“七寶”,是物質世界中最精致、最具靈性的部分。硨磲以一生的潛沉,凝成無瑕的性質,皓潔于天下,縱然是汪洋大海,驚濤駭浪,也埋汰不了它微妙的光華。
在中國,硨磲超凡的品質很早就為人們所發(fā)現(xiàn)與尊重。漢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中記錄,文王被商紂王囚于羑里地方時候,他的朋友散宜生,向紂王獻上巨大的硨磲,和一些寶物,贖回了文王自由之身。可見,在紂王當時的眼里,硨磲的價值不菲于人(哪怕此人是人中龍鳳),甚至重乎江山社稷。事實上,正是散宜生送出的這對貝殼,顛覆了商朝長達五百多年的統(tǒng)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路。當然,硨磲進入權力核心、篡改歷史的機會不可多得,也難以期待,作為一種世所稀罕的事物,它更多被當作某種象征性的飾品,來加以使用。清代的官員都佩戴朝珠,其六品官員所佩帶的頂珠,是用硨磲貝殼尚未玉化的部分磨制出來的,屬于邊角料。一種生命的存在,在圓寂之后留下的身外之物,能夠被人們如此珍重與推崇,這種身后的寵榮,實在是無以復加了。
硨磲將兩瓣巖石的外殼一閉,沒有任何動物能夠傷害它,但人類除外。就目前情況而言,人類是硨磲唯一的天敵。前些年,埋藏在南海海底的硨磲貝,被人們成規(guī)模地挖掘出來,加以切割磋磨,制作成各種各樣的擺件、掛件,向全國批發(fā)。尤其是它玉化的部分,成為令藏家欣喜若狂的寶物,價格一路飆升。沉積萬年的珊瑚海底暗流涌動,琉璃般透明的水域,一度變得混濁起來。幸好,近期有關方面出臺政策法規(guī),使這種恐怖的事態(tài)得以禁止,南海的水波也漸漸得以澄清。要不,說不準哪天,海龍王又要刮起什么樣的旋風來。
與普通雜石不同,玉石是五行中土的精華,體現(xiàn)著君子純粹、通透、溫潤而又不張揚的品質,是一種高貴的存在,具有精神上的象征意義。國人對玉石的迷戀由來已久,收藏與把玩玉石,被視為高雅之事,甚至死了也要拿玉器陪葬,來提升自己身后的哀榮,使盜墓成為一種生財之道。對于品性駁雜如砂石的庸常之人,佩戴一塊玉墜或是玉鐲,表示對高出自身品質的向往與追求,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過去的;但對于具備了君子品性的人,佩戴玉石顯然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種累贅,而且還會讓人懷疑他品質的純正;對于戚戚小人而言,將一塊玉玦掛在脖子上招搖過市,無異于一種糟踐、嘲弄與反諷,甚至是一種玷污。
人,關鍵在于自己是什么,而不在于攀附了什么,或是拿什么來裝潢自己。把自己當成珠寶架子來展示,豈不貽笑大方!比起擁有某種稀奇古怪、珠光寶氣的事物來,擁有一個溫潤如玉的自己,與另一塊玉相互磋磨,與銀河里的波光遙相呼應,在夜深人靜時,還能夠孤芳自賞,唯吾德馨,陶醉于人性光華的璀璨,才是有實質意義的事情。倘若自己是一堆垃圾,以人渣之身去薈萃世界上最稀貴、最燦爛的珍寶,那算是個什么事情啊。
摘自《人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