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應華

[摘? ?要]甘肅省嘉峪關市積極推行“雙導師制”青年教師培養模式,采取名師工作室和學校共管共培的方式做好青年骨干教師的重點培養工作。該模式主要從組成結構、培養方式等五個方面解決好培養工作能不能做、愿不愿做等四個層面的問題,努力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關鍵詞]導師制;青年教師;名師工作室;專業發展
青年教師的發展狀況關系到教育的未來和希望。甘肅省嘉峪關市現有普通中小學校29所,專任中小學教師2201人,平均年齡41.3歲,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698人,約占教師總數的31.7%。這部分青年教師將是今后肩負全市教育重擔和未來的中堅力量,其培養質量將直接關系到全市教育發展的未來和希望。
一、“雙導師制”模式的提出
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對青年教師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重要文件都突出強調了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這為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另外,社會尊重知識和人才的良好環境也為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而借鑒高校的導師制,在中小學青年教師培養中探索實施導師制,將有利于青年教師的知識傳承和個人專業發展。
新時代青年教師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對教師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時代烙印,這一烙印會影響這一時代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當前,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無論是在思想觀念還是行為方式上,都表現出與改革開放這一時代同步發展的鮮明特征,如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奮發向上、豁達灑脫等。但他們同時也受到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可能表現出一些問題,如講求實惠、不能安貧樂教、理想信念淡薄等。這使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呈現出有別于中老年教師的新的面貌和狀態,也勢必會在專業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產生新的需求。
然而,傳統的只在本校內循環、延續的青年教師培養模式是一種按照學校的指派進行的“一對一”培養模式,以服從分配為原則,使培養人與被培養人都處在被動的位置上。由于是“一對一”培養,青年教師與老教師的相似點會越來越多,極易成為老教師的“翻版”,不利于教學創新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培養方式傳統、培養內容零散、培養評價滯后等問題直接影響到青年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
有鑒于此,嘉峪關市在培養青年教師時,打破了只在本校內部進行“一對一”培養的傳統,采取了跨學校、跨區域的“一對多”“多對一”的“雙導師制”培養模式。
二、“雙導師制”模式的建構
1.“雙導師制”模式的基本架構
(1)“雙導師制”模式的基本含義
“雙導師制”模式,是指為青年教師培養對象選配一名工作室導師和一名本校導師,開展以“工作室導師+青年教師+校內導師”為主體的培養模式。工作室導師和校內導師各有分工,對青年教師培養的側重點不同,在共同完成對青年教師培養的同時,也會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嘉峪關市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學科教研基地的名優教師、優勢學科、團隊協作的作用,采取名師工作室和學校共管共培的方式積極做好青年骨干教師的重點培養,從而帶動全市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
(2)“雙導師制”模式的基本架構
“雙導師制”模式主要從組成結構以及培養方式、內容、目標和過程五個方面解決好培養工作能不能做、愿不愿做、會不會做、做得好不好等四個層面的問題,努力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
(3)“雙導師制”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是組成結構多向化。在成員組成上,采取“校內外結合”的“一對多”和“多對一”組成方式。“一對多”即一名工作室導師(校外導師)同時負責指導和培養多名青年教師,“多對一”即一名青年教師可以得到多名導師(至少一名工作室導師和一名校內導師)的共同指導和培養。
二是培養方式靈活化。工作室導師、校內導師與青年教師之間不只是單向的培養與被培養關系,更是一種雙向互動、互相促進的關系。
三是內容多元化。培養內容涉及師德師風、教育理念、教學常規、教育技術和教育科研等五個方面,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的層次和梯度。
四是目標復合化。培養目標,不只是追求教學專業技能的提升,更關注師德修養和職業歸屬,能夠安心教育、扎根教育。
五是過程規范化。通過規范的“選聘導師—明確職責—簽訂協議—培養實施—考核評價”五步培養流程,明確導師和培養教師雙方的職責、目標,確保培養工作取得實效。
2.“雙導師制”模式的實施路徑
“雙導師制”模式主要通過以下五個步驟,開展三年為一個周期的青年教師培養歷程。
(1)選聘導師
導師的選聘,主要強調師德和專業能力兩個方面。工作室導師由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甘肅省隴原名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市級領軍人才等名優教師擔任,校內導師則由青年教師所在學校具有較高政治素質與高度責任心的骨干教師擔任。根據青年教師的發展需求和專業特長,在平等自愿、雙向選擇的基礎上為每位青年教師至少確定一名工作室導師和一名校內導師。
(2)明確職責
為保證培養工作落實到位,嘉峪關市建立了完善的培養制度,明確對導師和青年教師的制度約束、職責要求和工作安排。在具體職責上,工作室導師和校內導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中,工作室導師重在專業技能和教科研的引領,挖掘青年教師的發展潛力,拓展青年教師的發展空間,促進青年教師提升專業能力;校內導師重在師德師風和教學常規的引領,促進青年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盡快熟悉并勝任教學工作。
(3)簽訂協議
為促進“雙導師制”模式的推行和落實,嘉峪關市要求導師和青年教師之間、工作室與學校之間簽訂培養協議(根據青年教師的培養周期和發展規劃,可分為年度短期協議和三年長期協議),明確各自的職責、工作和目標,以契約的形式增強各方的責任感和重視程度。
(4)培養實施
培養實施是“雙導師制”模式的主體部分,直接影響和決定導師職責的履行、培養內容的落地和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效果。“雙導師制”模式圍繞理想信念、道德修養、職業規劃、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充分發揮團隊優勢和集體智慧,以課堂為核心,以課堂觀察和課例研磨為主要方式,在反復的觀察與被觀察、追蹤與被追蹤、評議與被評議的過程中,促進青年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提高專業素養。
(5)考核評價
制訂考核評價細則,對導師和青年教師的職責履行情況進行考核和評價。考核分年度和周期(三年)考核。三年后,考核為“合格”及以上的青年教師,即可出師;考核為“優秀”的青年教師,則有機會被選聘為工作室導師;考核為“不合格”的青年教師,則要繼續參加下一周期的培養。導師的考核成績則與青年教師的考核結果直接掛鉤,以青年教師的成長進步反映導師的培養質量。通過這樣的考核評價機制,保障導師制的有效運行。
三、“雙導師制”模式的特點和優勢
1.“雙導師制”模式的特點
一是自主性。平等自愿是“雙導師制”模式的首要特點。導師和青年教師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主動進行培養和自愿接受培養。
二是多向性。“雙導師制”模式是一種“一對多”“多對一”的青年教師培養新模式。即一名導師可以同時擔任多名青年教師的導師,一名青年教師也可以得到多名導師的培養。
三是開放性。在“雙導師制”模式下,青年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可隨時接受校內導師的指導和培養,每個月又可接受至少一次工作室導師的重點指導。這就形成了定期集中指導和分散實踐提高的校內外無縫銜接,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讓青年教師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2.“雙導師制”模式的優勢
一是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雙導師制”模式可以讓青年教師的培養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近親繁殖”走向“多元融合”,讓青年教師得到更多名師的指導,吸納更多名師的教育智慧,并在自我努力下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個性,實現專業成長。
二是有利于導師的自我提高和責任感的增強。導師作為培養教育青年教師的主要責任人,指導青年教師的過程也是自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導師的培養職責以及青年教師對導師的尊重和依賴,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導師增強責任感,從而發揮個人所長,做好對青年教師的引領工作。
三是有利于為學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儲備優秀人才。名優教師與青年教師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名優教師的引導作用,為青年教師量身定制研修方式,縮短青年教師的成長周期。經過為期三年的“雙導師制”培養,一批朝氣蓬勃、業務精良、品德高尚的青年教師茁壯成長起來,為學校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儲備了堅實的后備力量。
當然,在實施“雙導師制”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不能是一方主動傳授、一方被動服從,要既能充分發揮導師的經驗和長處,又能不斷激發青年教師學習的熱情和專業成長的積極性,達到互動共促、互利共贏的效果。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