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銀行正在積極創新多元的金融業務,開發多類型的金融產品,以合理規避金融風險,拓展金融市場,金融產品也為管理銀行利率等風險提供了較好支持,但目前銀行金融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面臨許多的制約因素和自身問題。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銀行開發、推廣金融產品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這一工作面臨的制約因素,研究銀行開發、推廣金融產品的途徑和策略,以期為專業人士提供促進銀行金融產品發展的有效建議,推動我國銀行業務更號更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銀行;金融產品;開放與推廣
自我國加入WTO組織以來,經濟發展迅速,近幾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金融活動在發展趨向等方面有了極大改變,隨著相關法律的出臺和監管力度的加大,為金融行業提供了很好的秩序保障,使市場透明度加大,金融產品、經濟活動在質量、數量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在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環境下,互聯網產品及服務依舊是金融產品的一大市場,相比其他產品,金融產品在觀念、服務商的虛化性較強,但對銀行知名度、業務、競爭力等方面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大,且隨著人們對各種產品需求的增大、質量要求的提升,給金融產品創造了極有利的發展空間,因此近年來各個銀行都在積極開發、推廣自身的金融產品。而金融產品開發、推廣的過程是十分復雜的,需要利用金融學知識分析產品的有效性、市場利潤,控制金融產品推廣的各個階段,才能真正為銀行帶來可觀的效益。
1.銀行開發、推廣金融產品的必要性
1.1是實現銀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途徑
利用金融產品鏈接國際業務是可行的選擇,也是當下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內外資銀行逐漸進入金融市場、增大業務范圍,且隨著人們消費、投資方式的轉變,非銀行傳統業務的金融商品已成為銀行主推的產品,而該類業務的收益也在不斷增大。而金融產品也是企業用來控制利率風險的主要手段,這在全球頂尖公司中十分常見,而前些年我國銀行對金融衍生品還不夠重視,利用率較低,對其與風險的關系認識不深,導致銀行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國內銀行急需通過發展金融產品來更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1.2涉外機構對外匯類金融產品需求的增加
但從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向來看,各類企業對金融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匯率的波動情況不可控、難以預料,且受到國內政策、監管等多方面影響,使涉及外匯交易的相關機構、企業,需要通過外匯金融產品交易等手段,規避或減少匯率波動造成的經營風險;其次隨著對外貿易等方面的發展,我國外匯資產量增加,外匯交易額、交易規模逐年快速上升,而面對多方面政治、經濟的影響,匯率風險的十分大,這也使相關金融機構更多的利用金融產品,通過對沖貿易等手段避免或減少損失。
1.3是銀行提升人才業務能力、素質的有力途徑
知識、創新型社會已經到來,且在經濟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金融產品就是銀行發展的一個創新實例,已經成為金融業發展的趨勢,其是經濟發展、金融創新的成果,完全改變了銀行業務及產品的經營模式、發展方向。相比歐美等國家成熟的金融市場、市場經濟體系,我國在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市場經濟等方面尚處在摸索階段,因此需要培養大量具有充足金融理論、過硬實踐能力的金融人才,為今后國內銀行在國內、國際市場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1.4突破國際貿易壁壘,擴大產品內需
金融產品相比傳統經濟產品,有不同的特征及獨特的優勢,金融產品不僅能帶動地方企業發展,還能為個人資產提供更好的服務,而目前銀行金融產品,也是主要針對個人金融需求,如家庭理財、個人資產證券化,互聯網發展也推動了個人信用產品的二次開發,因此銀行發展金融產品業務,可有效提升個人資產利用效率,進一步激活金融內需市場。
2.制約銀行金融產品開發、推廣的因素
2.1國內利率等金融因素的市場化程度低
我國市場化經濟尚處在摸索階段,國家政策對銀行、金融業的影響依然十分大,導致即使銀行積極開發、推廣衍生金融產品,導致匯率、利率等金融因素受國際局勢、產品供求關系影響很大,因此市場上多數金融商品不能在價格等方面反映供求關系,進而導致產品推廣十分困難,根本原因就是政策的控制影響較大,中小銀行沒有較高的市場化權力,去調整利率,提升業務量,發揮金融產品規避風險等優勢。
2.2缺乏完善原生的金融市場
金融產品的推廣建立在傳統金融業務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技術,通過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產品,衍生出一系列的新型金融產品,而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逐漸增大、逐漸自由和全球化,國內因政策等因素,對金融產品的內需有限,而國外市場對國內金融并不是友好,在此種金融原生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金融產品發展快,更會增加銀行自身的經營風險。
2.3風險監管、立法等體系滯后
金融業務因具有高風險,為保證各方合理利益,需要健全相關的監管制度、法律體系,以規范、指導銀行金融產品的發展,目前銀行金融產品多樣,但缺乏體系化監管約束,很大業務的實際結果與銀行預期不一致,因此不能獲得較好的效益,而法律法規不健全,則導致各銀行在金融產品業務競爭中十分混亂,存在不正當交易,不利于自身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3.銀行開發、推廣金融產品的途徑研究
3.1規范產品的風險揭示、披露制度和控制方法
金融產品業務在操作時存在信用、操作、技術、收益等方面的風險,銀行在推出一種新的金融產品時,需要正確識別、分析其潛在風險及因素,簽訂產品合同時,以客戶為中心,向客戶明確的揭示、披露產品的特性和潛在風險,杜絕欺詐客戶、隱藏產品風險,以減少交易后期的產品糾紛。因此銀行需要根據產品項目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產品定價規則、定價依據,并明確產品的運行特征、可能風險及其漏洞,構建對應的風險處理機制,如推廣低碳技術成熟的金融項目,在貸款環節中制定銀團貸款、分期投等方法降低信用風險。
3.2健全金融產品的信貸流程
根據金融產品的性質、風險,優化其信貸流程,提升產品信貸的服務質量、,確保業務操作合規,減少操作環節帶來的風險。信貸流程應堅持靈活、適用的基本原則,重點關注授信評審,根據項目相關技術標準開展嚴格審查,并將指標貫穿信貸各環節,注重審核擔保單位、個人的資本實力、商業信,深入了解客戶經營、償債能力和資信、現金流等情況,建立合理的可調整還款制度。
3.3制定相關產品的配套政策
政府應建立與產品相關的稅收、信貸、風險規避政策,激勵銀行更積極的開發金融產品,為其推廣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行業氛圍。如低碳是許多產品的趨勢,而銀行開展低碳金融產品業務,面臨著技術創新難、金融政策少等困境,因此需要相關政策的扶持,才能保證相關金融業務較好的持續發展。如政府針對銀行不同產品項目給予減征/免征利息稅、專項基金等組合政策,分擔銀行拓展金產品的風險。
3.4積極創新金融產品
為支持相關產品項目的實施,銀行應加大創新力度,推出同類更多元的產品,并積極探索低碳產品等優質市場,使自身產品能更好的滿足社會對金融業務的多元需求。首先,在產品信貸內容、方式上創新,延伸產品信貸內容,如設立產品更新換代貸款,圍繞某一項目開發多元的信貸產品、方式,如在低碳產品市場以“環保節能”、“減排空間”、“低碳生活”等主題,針對不同人群開展產品信貸業務。其次,應結合推廣過程中的信息,為項目后期的產品開發、創新提供決策咨詢、風險評估的依據。
結束語:
綜上,銀行金融產品的開發、推廣涉及許多的工作流程和其他工作內容。為了使銀行通過推廣金融產品這一渠道,獲得更多的經濟、品牌效益,應積極通過產品創新、制度優化等方式,突破當前環境對金融產品推廣的制約,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更好的規避風險,開發真正有生命、有價值的產品,推動銀行更好、更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程躍玲.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營銷策略研究[D].安徽大學,2015.
[2]吳成頌,周煒,張鵬.互聯網金融對銀行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來自62家城商行的經驗證據[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03):54-65.
[3]孫娟娟,昌先宇.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下銀行理財產品營銷發展變革探討[J].西南金融,2017,(0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