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秋萍 馮愛橋
甲狀旁腺腺瘤(parathyroid adenoma,PA)是源于甲狀旁腺主細胞的良性腫瘤,是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主要原因,分為腎型、骨型(全身性骨痛和/或病理性骨折)及骨腎型,主要表現為腎或輸尿管結石、全身性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歐美國家發病率高,我國發病率較低[1]。本研究報道1 例骨腎型PA,但以腎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較為罕見。作者結合其診療過程進行討論,以供大家參考。
患者,男,40 歲。因“間斷低熱3月,發現腎功能異常1 周”入院。1 周前患者來我院體檢查血生化示:肌酐112μmol/L,遂就診于我院腎內科。既往史:有雙腎多發結石病史,2017年行手術治療;近半年右側大腿有疼痛病史。入院查體:甲狀腺無腫大,左右兩側可觸及質地適中約1cm×0.54cm 大小結節;入院后實驗室檢查:紅細胞2.75×1012/L;血紅蛋白85.00g/L ;尿白細胞55.00/μl↑;尿紅細胞66.00/μl↑;白細胞2+;隱血2+;紅細胞形態為均一性紅細胞;尿素8.7mmol/L↑;肌酐114.5μmol/L↑;鈣3.36mmol/L↑;磷0.70mmol/L;甲狀旁腺激素 1 675.00pg/ml;CT 檢查示:氣管右側、甲狀腺后方占位性病變;不除外甲狀旁腺腫瘤;雙腎多發結石;左側肱骨頭、雙側肋骨、右側肩胛骨、胸腰椎、骶椎、雙側髂骨、雙側髖臼前緣、雙側恥骨聯合、左側坐骨、左側股骨頭骨質破壞,結合病史考慮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所致,腎功能不全,骨質棕色瘤改變。甲狀旁腺ECT 示:右葉甲狀腺下極處可見放射性分布增濃灶,考慮甲狀旁腺腺瘤可能??紤]診斷為甲狀旁腺腺瘤,后患者轉入甲狀腺乳腺外科行手術治療,術中冰凍切片提示甲狀旁腺腺瘤(見圖1)。手術切除甲狀旁腺腺瘤1月后復查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

圖1 原發性甲狀旁腺腺瘤病理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內分泌功能紊亂所導致的一種常見疾病,血鈣升高為突出表現。隨著診療水平的提高,目前臨床醫師對PHPT 認識逐漸加深。西方國家的PHPT 以癥狀不明顯或無癥狀較為多見,我國PHPT 有明顯臨床癥狀者多見,近10年文獻報道經術后病理證實為PHPT 病例中,PA 的比例占71.17%~98.63%,PA 是PHPT 最常見的一種病理類型[1]。原發性甲狀旁腺病變可分為4 種病理類型:孤立性腺瘤(87%)、增生(9%)、多發性腺瘤(3%)、癌(1%)[2]。孤立性腺瘤與多發性腺瘤有時候難以區分,多發性腺瘤患者通常PTH 水平更高[3]。組織學上,甲狀旁腺腺瘤是由有功能的甲狀腺組織組成,主要由主細胞構成,也可能由其他細胞混合而成,本例患者病理以主細胞為主,多種細胞混合而成。
PHPT 主要分為無癥狀型和癥狀型兩大類。無癥狀型是指PTH 和血鈣輕度升高(血鈣升高小于正常高限的0.25mmol/L,PTH 小于正常范圍的兩倍),無臨床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4]。腎結石、骨痛、腹部不適、乏力等為原發性PHPT 的典型臨床表現。姚曉愛等[1]通過對100 例PA 患者的統計發現:以骨骼系統、泌尿系統損害為臨床表現的比例分別為17%、12%,高鈣血癥、甲狀旁腺占位的比例分別為32%、16%,可見血鈣高仍是大多PA 患者的突出表現。本例患者既往雙腎結石病史,影像學資料提示全身多處骨質破壞,屬于骨腎型。但患者因腎功能異常就診,手術治療1月后血肌酐降至正常?;颊唠m有雙腎結石的病史,但無腎區叩痛、腎積水等表現,暫不考慮腎功能損害由腎結石所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早期便有甲狀旁腺激素升高,且甲狀旁腺激素升高的水平與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進程是一致的[5],故此患者腎功能異常不能僅考慮是原發性腎臟病,應進一步排查腎臟以外疾病。此患者腎結石考慮由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所致,患者2年前發現腎結石,且行手術治療,忽略腎結石的病因,后導致腎功能損害,骨骼病變。
近年來,甲狀旁腺腺瘤發病者不斷增加,臨床上無癥狀及不典型患者較多見,基層醫院醫生對本病又缺乏認識,容易造成漏診、誤診。對于不明原因的腎結石、腎功能異常、高鈣血癥及病理性骨折患者,應常規排查甲狀旁腺功能,排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后期腎臟及骨骼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