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青 聶玲輝 黎飛猛 王 春 陳 高 蔡可可 于超月 黎 程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省傳統醫學與運動傷害康復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317)
冠狀病毒(Coronaviruses)是一種包膜型無節段陽性RNA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和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廣泛分布于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1]。2003年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2-4]和2012年流行的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造成了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5-6],病例累積超過10 000例,其中SARS的死亡率為10%,而MERS-CoV的死亡率為37%[7-8]。因此,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疾病具有爆發性和死亡率高的特征。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地區出現一系列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以發熱和咳嗽為主要臨床癥狀,與病毒性肺炎極為相似[9]。下呼吸道樣本深度測序分析提示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該病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2月14日24時,全國累計確診病例數66 492例,疑似病例8 969例,累計死亡病例1 523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8 096例[10]。
從中醫角度看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于“疫病”范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級專家組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院士認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當屬“寒濕(溫)疫”。中醫治療著眼于調動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改善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及早、全程干預對疾病的控制及盡早治愈有著重要作用[11]。總結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及中醫辨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對本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橫斷面分析,總結臨床特征及中醫辨證,以期為中醫藥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1.1 病例來源 參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以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14日在本院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共35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
1.2 臨床資料收集 納入35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于入院第1天收集記錄基本情況、疾病史、流行病學史、中醫證候等資料,進行血液生化檢測、胸部CT檢查,由5名高級職稱中醫師對患者中醫證型、病機特點及舌象進行診斷。
1.3 中醫辨證依據 根據《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方案(試行第一版)》[12],分期及證型包括:早期濕邪郁肺、早期邪熱壅肺、中期邪熱閉肺、中期濕熱蘊毒、極期、恢復期。早期濕邪郁肺:低熱或不發熱,咳嗽少痰,口干,微惡寒,頭身困重,肌肉酸痛,無力,伴有胸悶,舌淡紅,苔白膩,脈浮略數。早期邪熱壅肺:發熱或高熱,咳嗽,痰多黃稠,口苦口干,肌肉酸痛,乏力,心煩,尿赤,便秘,舌紅,苔黃或膩,脈浮滑數。中期邪熱閉肺:發熱,咳嗽,痰多黃稠,胸悶,氣喘,口渴,腹脹,便秘,舌暗紅,苔厚黃濁,脈滑數或沉緊。中期濕熱蘊毒:發熱,干咳或嗆咳,身熱不揚,出汗不暢,喘息,口干口苦,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軟件錄入、處理及分析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及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
2.1 35例患者基本情況 本次共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35例,年齡分布在12~74歲,平均年齡(44.00±15.17)歲;患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約為1.19∶1;57.14%的患者有武漢及周邊地區旅居史,42.86%的患者有確診患者接觸史;5例患者有吸煙史;有4例患者有基礎疾病,其中1例有慢阻肺,1例有高血壓,1例同時患有慢阻肺和糖尿病,1例同時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具體見表1。

表1 35例患者基本資料及基礎疾病情況[n(%)]
2.2 35例患者臨床檢測指標情況 見表2。有半數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存在淋巴細胞絕對值降低、CRP升高、CD3下降、CD4下降、CD8降低。

表2 35例患者臨床檢測指標情況[n(%)]
2.3 35例患者肺部病變情況 見表3。根據胸部CT結果顯示,有88.57%的患者出現肺部病變,其中雙肺病變占60.00%,病變類型以斑塊狀陰影居多,占54.28%,其次是磨玻璃樣陰影和云霧狀陰影。
2.4 35例患者中醫證候特征 見表4。有85.71%的患者存在發熱,其中以中度熱(38.0~38.9℃)居多;呼吸道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80.00%),部分出現胸悶、氣促及呼吸困難;消化道癥狀主要為腹瀉(25.71%),少數患者出現便秘;患者還出現肌肉酸痛(42.86%)、乏力(40.00%)等全身癥狀。

表3 35例患者肺部病變情況[n(%)]

表4 35例患者中醫證候特征[n(%)]
2.5 35例患者中醫證型及舌象情況 見表5,表6。根據《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方案(試行第一版)》[12]進行辨證,患者的證型主要是濕邪郁肺和邪熱壅肺,少數患者為邪熱閉肺和濕熱蘊毒;90%以上的患者呈現“濕”的病機特點,70%以上患者呈現“熱”的病機特點;舌苔主要表現為黃膩苔、黃濁苔和白膩苔;患者舌質以紅和淡紅為主。

表5 35例患者中醫證型分布[n(%)]
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在當時被列為中醫“溫病”的范疇。《非典型肺炎中醫藥防治技術方案》在該病的防治中起到了積極作用[1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較強,《黃帝內經》記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謂疫病可互相感染,且患者病癥基本相似,與目前認為的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相一致。此外,我們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患者均有武漢及周邊地區旅居史或確診患者接觸史。據此,該病應納入中醫“瘟疫”的范疇。

表6 35例患者舌象分布[n(%)]
溫病學家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出“溫邪上受,首當犯肺”,即溫熱病邪通過呼吸道入侵體內,肺部首先受損。在本次研究中,有88.57%的患者出現肺部病變,大部分患者出現咳嗽,部分患者出現喘息、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葉氏根據“衛氣營血”的辨證綱領,將溫病分為氣分、衛分、血分、營分4類,其中衛分主要是在溫熱病的初期,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惡寒、咽痛、口干、便秘、舌苔黃等。本次研究中患者80%以上存在發熱,其中以中度熱(38.0~38.9℃)居多,呼吸道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部分出現胸悶、氣促及呼吸困難,部分患者還出現肌肉酸痛、乏力、腹瀉、便秘等癥狀。吳鞠通提出“溫病五大死癥”,其中最重要的為“肺之化源絕者死”,即當肺臟功能衰竭之后,患者將出現呼吸窘迫、口唇青紫、意識不清等危重現象,與現代醫學之呼吸衰竭一致。因此,應積極盡早進行救治,以防病情發展至危重。
嶺南地區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潮濕,正如《嶺南衛生方》所言“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周銘心以“五運六氣”理論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研究表明:己亥歲末全國五氣氣化值以寒氣最高,濕氣值以兩廣華南、浙閩華東南、川渝西南、贛湘鄂華中四區為高;而濕氣則內應脾[14]。嶺南氣候多潮濕,嶺南人體質呈現多濕、濕易化熱等特點。對此次本院收治的35例病例進行辨證分型發現,濕邪郁肺型患者最為多見,而且部分患者有脾胃癥狀,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脘痞脹滿、腹瀉或便秘等。“慢病求脈,急病求舌”,通過收集確診病例的舌象資料,發現大多數患者存在濕邪偏盛的情況,致病特點以“濕”為主,主要表現為舌質淡紅或紅,苔膩。《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方案(試行第一版)》認為本病病機特點為“濕、熱、瘀、毒、虛”,本次研究的35例確診病例中,有濕邪因素的有32例,有熱邪因素的有26例。
綜上所述,本研究針對嶺南地區患者進行整理分析,發現患者中醫證型以濕邪郁肺為主,致病特點以“濕”為主。根據此特點,可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中醫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