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文
我們都知道現在中美可能要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在2019年10月11號好像出現了一種樂觀情況,是已經達成協議了,但是說法不一樣,我們說的是取得實質性進展。
我們表態很清楚,中美雙方同意分階段按比例取消關稅,因為貿易戰就是美國加關稅加成的,現在你要結束很簡單,回到原點關稅拿掉就完了嗎?但是不是這么簡單。特朗普說,中方非常響應,但是美國只要一個好的協議,我們是說全部取消,而且分階段按比例的取消。美國不會全部取消,關稅關系會有變化,但會永遠存在。所以這就是根本的矛盾。在這個矛盾下,我們簽什么協議?
現在是兩個話語體系,我們話語體系非常簡單,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是美國的關稅造成的,所以你現在把它拿掉就完了嗎?是不是?美國就是說這不是我的原因,是中國單方面補貼侵權,所以造成我不得不采取關稅。然后中國說你是嚴重違反世貿規則必須取消,然后美國說這個辦法必須是由關稅來解決,所以完全話語是不一樣。
作為美方對中國有關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等等這些,這是站不住腳的,美國說中方必須要按美方的要求整改。怎么解決辦法?中方指出美國撤銷關稅,中方照顧美方的利益;美方就說中方必須先滿足美國要求,然后我再推遲或者部分取消,整個倒過來。目前覺得我們的談判基本上是按照美國的話語權走,是吧?看看發出來的話,和美國人講的話,我們不這么講,但美國人這么講,這個講法還是符合實際,所以正確的第一階段協議必須是明確美方取消部分關稅。
如果說現在是這個情況,美方現在已經宣布的關稅,如果中國就達成協議了,那12月15號這已經暫時不實行并推遲,以觀后效,對不對?所以他一點都沒動,我們能跟5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要買什么樣?是不是?所以如果是出現了這樣一個協議,將不是一個好協議,特朗普需要一個對美國好的協議,但是我們不需要一個對中國好的?
現在這個時間點了,12月15號,因為是美國要加關稅了,我們是在12月15號以前達成協議,如果達成的話,我關稅就推遲,否則的話,就說你怎么還不達成協議,12月15號照樣加。 這就是問題了。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我們2020年1月份APEC峰會上簽,也差不多,那么12月15號暫時不加還是加。現在的預測第一階段協議可能性大是吧?因為它不是全部協議,但是不能確保即便簽好的第一階段協議,后面能不能達成第二第三階段協議,不好說。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為什么美方也想達成協議?如果美方根本不想達成協議就跟你干,我們現在就不存在,也不存在說是雙方都取得良好的實質性進展,為什么?我們來分析一下,歸根結底就是美方無法贏得進展。
對中美雙方的影響
先看看兩邊影響,第一個是對中國的影響。對中國影響,我們分開來看,對貿易的影響、對經濟的影響、對產業的影響。對貿易影響,可以看到很有意思,大家看看2019年1~10月份海關統計,我們的出口套紅了,同比增長4.9%,都是人民幣的數字,增加了多少呢?看右邊,1、2欄,增加了6280億元人民幣,還可以。那么對美國是多少?減少了1768億元,這是下降。但是對歐盟增加了2223.8億元,對東盟增加2600億元,所以這兩個加起來綽綽有余的,底下對美國出口下降,所以我們對全球的出口還是增長,這是出口方面。
進口方面就不是這樣了,結果是負增長0.4。從美國進口大幅度下降1800+億元。所以看看,不要說是美國受的打擊大,我們從中國的統計來講,對美國出口的減少跟從美國進口的減少差不多,是吧?但是另外的因素就不一樣,我們從歐盟進口的增加,從東盟進口的增加,不足以抵消從美國進口下降,對不對?這樣我們從全球的進口是負增長。所以根據統計學,出口正增長、進口負增長對GDP是一個什么效應? 顯然是一個正貢獻是吧?所以我們就導致到GDP上,2019年前三個季度增長6.2是不是?其中貢獻度在什么地方?消費貢獻的3.8個點,投資實際上是資本形成,貢獻了1.2個點,這兩個加在一起,內需消費加投資加在一起才5個點。如果沒有進出口的貢獻,我們的GDP增長不是6.2。而是5.0的問題,這根本就達不到3.3的目標,虧得我們進出口貢獻了1.2個點,這是新常態以來最高點,為什么?這一點上我們統計從技術上要感謝貿易戰,因為美國發動了貿易戰,導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大幅度減少,所以我們為GDP貢獻了1.2個點,確保我們增長率能夠超過6,否則很危險,我們2019年的政策很難,是不是?
我們看看從2013年到2019年新常態以來,三駕馬車的貢獻率,整個增長率2013年是7.7,2019年1~3季度,下來1.5個點,這1.5個點是怎么造成的?下來的消費我們看2013年貢獻了3.6個點,2019年1~3季度貢獻了3.8個點,很平穩,加了0.2個點;投資是一塌糊涂,資本形成。這個是目前的實證分析。從2013年投資拉動了4個多點,在之前他總還要做, 2008年和2009年拉動了8個點,然后投資一路往下走,到2019年1~3季度,只有一個1.2。所以現在最大的威脅不是貿易戰,而是投資,也就是投資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往下,最后會不會重蹈當年日本的覆轍,就投資率再怎么投,他弄不起來,這就是最大的風險,所以我們的注意力不要老是說這是特朗普造成的,對吧? 我們不要像特朗普一樣把中國做汽車一樣,我們也不能把它政府做的要問題,在中國內部的投資下。
而進出口看看2019年1~2個點,這確實過去都沒有過,是不是?所以對經濟貢獻、對產品大類是這樣的影響,總體還是有限。對美國出口最多的下降最多,計算機及電子這方面影響非常多。從產業上面影響并不是太大,影響大的是手機。下來4個點,是不是手機很多是國內銷售下降。汽車對美國出口是負增長,但對全球是正增長,對全球的正增長并沒有解決國內的生產,國內生產是大幅度下降,兩位數下降,汽車工業占全部工業總產值大概6.5%,我們1~10月份兩位數的下降,拉動工業生產下來,所以說這個問題還不在美國,還是在我們自己。
這是對中國的影響,對美國影響大了。根據美國自己的官方統計,2019年10月份出臺的出口統計,對全球減少146個億,減少0.11。就0.1個點,那么減少差不多全部是由于來自中國進口的減少,對中國出口減少造成。所以對中國出口減少144億美元,對全球出口也減少,應該是差不多就對其他地方出口增加的,但是不足以抵消對中國出口下降,所以美國對全球的出口負增長,而且負增長是0.11。進口怎么樣呢?進口從中國下降了530個億,但是從其他地方的進口基本上彌補了。從墨西哥、歐盟和除中國以外的狀態基本彌補了,所以這樣從全球的進口值減少60億美元,百分比多少呢?0.03%,出口是減少了0.1%,出口減少多,進口減少,對GDP什么貢獻?所以就到2019年1~3季度,美國的GDP很難看,它是增長了1.9,然后貢獻度是多少? 其中看進出口是減了0.8個點,如果說是沒有進出口的拖累,沒有貿易戰的拖累,本來三季度它的增長率可以到2.0,現在只有1.9。
再看由于貿易戰打擊,造成了投資者的前景不確定性,造成私人投資的下降,前面寫錯了,紅燈應該是-0.27,所以加在一起拖下來0.35個點,這0.35點怎么辦?用政府開支加了0.35個點,大家看是不是政府開支也加入0.35個點?這樣一來就是說兩個結論,第一個如果沒有貿易戰,三季度GDP可以到2.0,因此,特朗普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第二個,如果沒有政府擴大開支,三季度GDP只能增長1.6,所以現在特朗普是拼命地搞巨額赤字,財政民生維持生命體征,就說無論如何不要到大選之前出現衰退,所以這是它的造型是吧?而且工業生產數已經負增長了,這不要說制造業回流了,不是回流的問題,它能夠不下降就不錯,發現所以看來就是說,而且廣大的農民消費者商界一再呼吁取消關稅,所以他國內也在這個情況下到已經到大選時間了,彈劾案產生要對華貿易戰降溫,但這個降溫不是無條件,他需要一場勝利來講,要一個對美國好的情況來講,我們需不需要協議,也需要,但是我們沒有像他們著急,我能打得起,所以就回到開頭,我們有沒有必要繼續跟他達成一些東西?
中美貿易戰遠未結束
這是第一方面目前已經是,然后往后面看,中美貿易戰遠遠沒有結束,2020年艱苦斗爭依然存在,看一看是這樣的,第一,特朗普我們老是說他出爾反爾,雖然不信,這個都是很膚淺的說法,當然沒有錯。過去我們這么多回合,左邊是打右邊是談,時間關系就不能夠細細說,每次他談打了以后就要跟你談,談了以后再接著跟你打。然后到2019年8月份怎么慢慢出來,說明兩點,我們看中美一年出三個結果,是G20峰會,在阿根廷峰會以前,美國對中國是500億美元25%的關稅,2000億美元是10%的稅。這其中中美又到阿根廷來談,談的結果好,到2019年4月30號沒成功,3100億美元給加到25%,這就是會談的結果。然后現在大阪會晤重啟磋商,剛剛到上海進行了第12輪磋商,完了以后馬上又來3100億美元是不是?現在3100億美元的第2批還沒開,跟你談,所以我們想最后解決。打和談都是手段,目的一樣。
特朗普對華的政策目的,具體策略第一個叫大力打你,把大棒做得很大,做大了以后一定要跟你談,如果你馬上接受了之后接受成本,減少成本。
所以他交替使用,所以打是美國貿易政策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就像戰爭是政治利益的手段,繼續談的就是左邊的貿易戰,二者是同一貿易政策,不同工具并沒有本質區別,所以它是兩手交替,兩手都很硬的,變化的是策略,不變的是目的,沒有反復無常。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談判就萬事大吉了,一打起來就大禍臨頭了,這個可能不行。
那么為什么要看到本質?他的本質是什么?兩大本質,一個司法規則還有沒有用,多邊體制還不能維護,第二個中國還有沒有發展,這是兩個根本。同時我們又在WTO暴露他這么刺激矛盾,所以這個時候現在的問題是關系到全球自由貿易,因為美國基本的貿易政策是,現行國際貿易規則是針對美國的,美國不允許世貿組織阻止他采取行動。所以它自貿都可以放到里面,我們經常說是2019年年底大法官人數不夠了,只剩一個就停擺,實際上大法官即使滿員也沒用,美國可以不理。他過去多次如此,所以不要從簡單地從對華孤立來看,要從全球來看。
阿澤維多說目前世界貿易體制面臨的20世紀30年代的大小,所以既然我們說全球化,我們是負責任大國,到這個時候我說透了,那在世界上還有人信。第二個中國發展權,我們看第1批500億美元的其中340億美元的818項,它針對這9個行業,右邊這一欄是我們中國制造2025的很重要。對除了新材料完全相同,所以這是他們自己說的。納瓦羅說特朗普對中國高商品征收關稅的法律,瞄準的當然是中國制造2025的計劃,所以有一點多次從美國朋友打聽到,最后美國怎么退讓,頭一個500億美元關系到兩千種中國制造2025,所以這點當然不可能會變化,但是要注意這一點,所以它的目標是不允許中國在新興產業超過,貿易戰的本質不是貿易,貿易不僅僅是載體,而是戰略。
美國三個不能坐視,第一與她完全不同性質的國家越來越壯大,甚至比他更大。 第二不能容忍中國在高技術領域威脅美國主導地位。第三不能承認“一帶一路”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重構。所以戰略對手的地位定位決定了遏制中國發展。所以不要以為有個協議就完事了。那么這是本質本身,還不是最終的本質,后面還有個根源,有了根源才能解釋本質,既然有這些根本的根源,所以他們決定的問題的本質性和它的長期性,不會輕易地因為臨時因素而改變。
2020年乃至更長時間,中美可能矛盾和斗爭將長期存在,不可掉以輕心。估計到2035年,就是我們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到2035年,基本上我們全面超過美國,那時候美國要整你整不了?
我們最后從戰略上看的還遠一點,會不會脫鉤并發生冷戰?兩個基本判斷。第一個中美斗爭戰略性的長期復雜。前面都講過,基本已經不用了,但是這是另一方面,中美脫鉤的可能性為0。冷戰可能性很小,戰爭上面為什么?因為現在所有的政策主張,他的方針戰略好,全部是上層建筑,不是經濟基礎。全球化是一種客觀規律,經濟算是中美在產業鏈全球產業上大規模分工合作,這是一個。所以馬克思講的不是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這個是根本規律,在短期內上層建筑可以對經濟基礎造成重大破壞和扭曲。所以我們不能低估這一點,但是長遠看,根據這兩個基本戰略判斷,我們的基本戰略定力,第一個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對他矛盾一點不敢,但是既然中美不會脫鉤的話,我們要努力合作,還要善于合作。第二個是要做好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關鍵是要把事情做好,自己事情做好,我們前面講中國經濟下行主要原因是投資,關鍵問題還是在國內,中國不會輸給美國,只會輸了自己,中美建交40年,政治、經貿摩擦始終未斷,雙邊貿易額卻增長了240倍,為人類文明史以來所僅見。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信心。
(本文轉載自《國際貿易論壇》2019年第四期)